北京大学副教授张海滨认为,大选期间,奥巴马反复强调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誓言彻底改变小布什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单边主义政策,重塑美国的国际形象。2008年11月8日,奥巴马在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电话交谈中特别提到希望与中国加强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美国许多智库已经为奥巴马政府推动中美气候变化合作准备了详细的行动计划。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新政府将会大力提升能源和气候变化合作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中国方面对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包括中美合作的政治意愿也大大增强。中国在2007年巴厘岛气候会议上展现出的积极合作的姿态受到普遍好评。2007年中共17大报告第一次将保护地球环境列为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之一。2008年,中共政治局集体学习首次将气候变化议题作为主题进行讨论。胡锦涛强调,气候变化是关系子孙后代和全人类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国际合作。中国气候政治的这些重要变化表明,中国对加强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的政治意愿也在上升,可望与奥巴马政府的政治意愿对接,构成中美气候变化合作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
但金融危机显然增加了中美气候合作的不确定性因素。
双方分歧一时难改变。传统的美国观点认为,中美之间在气候变化领域最大的分歧是对国际气候变化合作的基本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看法根本不同。美国强调中美负有共同的责任,应等量齐观,同步减排;中国则强调有区别的责任,认为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最大,应率先减排,做好示范。目前还看不出双方如何减少分歧,增加共识的迫切意愿。
双方的重中之重是应对金融危机。奥巴马上任后的首要任务是应对重振经济,而中国也通过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危机已经分散了美国对环境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注意力和关注度,谁也不敢在重振消费信心的时候,对美国人习惯的生活方式说三道四。而中国也被迫放低了过去一度高涨的环境保护的尺度,环保代表性人物潘岳遭利益集团打压的传闻,是这一现实的一个注脚。今后双方气候变化合作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能否尽快从世界金融危机中走出来。
双方战略互信的缺失也会影响中美气候变化合作。在美国,许多人担心中美气候变化合作会削弱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加美国的失业率,甚至改变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在中国,不少人相信美国正在以气候变化问题为借口,试图阻碍中国的和平发展。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担心在合作中被对方占便宜。
奥巴马的任期内,中美在环境能源气候合作能否有突破性进展,不仅关系到两个大国的国际形象,也关系到世界人民的发展与未来。
作者:焦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