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新闻 > 正文

亚平太空首授课 北京少年问天宫

2013-06-22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昨天上午,在北京市航天中学航天科技工作室“问天阁”内,“神箭班”的26名同学观看太空授课,并与航天员王亚平同步进行地面重力条件下和太空微重力条件下对比试验。

    “同学们,你们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昨天(20日)上午10时10分左右,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温柔而亲切的声音从300多公里外的太空传来,开启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地面课堂,以及全市各个学校,百万北京中小学生一同见证神奇的“天宫一课”。

    放置在巨大太空星际图中间的大屏幕,是通向天宫的“窗口”,335名来自全市16所中小学的孩子们早早坐在“窗口”前,想像着神秘的太空。他们中间不乏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学生。

    10时10分,讲课开始了。

    在天宫一号实验舱,王亚平“游向”镜头,稳稳站在聂海胜和张晓光中间,她是今天的主讲。虽然是第一次授课,王亚平却很老到。她先抖了个包袱——“失重是太空中最独特的现象,首先,让我们的指令长来给大家表演几个高难度的动作!”话音刚落,指令长聂海胜两腿盘起,悬空打坐。“我还有大力神功!”王亚平俏皮地伸指轻轻一点,失重状态下,聂海胜一下被点了个跟头,向后翻去。一时间,孩子们的笑声、掌声响彻地面课堂。

    “太空失重环境中,我们个个都像身轻如燕的武林高手。那么,失重了,我们的身体质量是不是也没有了呢?要是能测量一下就好了。”王亚平借机将课引入正题。随后的45分钟,她为学生们演示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以及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

    飘浮的小球,晶莹的水滴,由水汇集成的漂亮“水晶球”……王亚平展示着太空的神奇。地面课堂中,不时响起笑声、掌声和赞叹声。

    光看可不过瘾,孩子们还要向天宫发问,小手举得高高,都想和太空老师王亚平对话。

    “您在飘浮过程中能否感知上和下的方位?”人大附中13岁男生徐海博获得了第一个向航天员提问的机会。王亚平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又让聂海胜连转两个90度,然后解释道:“在太空中,无论朝哪个方向,感觉都是一样的。不过,为了便于工作和生活,我们人为定义了上和下。现在,朝向地球的一侧定为下方,并铺设了地板。”

    “您在太空中能看到太空垃圾吗?”一名学生又问。王亚平回答:“在飞行的这几天还没有看到太空垃圾,不过,事实上,太空垃圾确实存在。天宫一号发射前,已进行了相应的规避和防护措施,可以确保航天员的安全。”

    “您在天上看到的窗外景色与地面有什么不同?星星会闪烁吗?能看到UFO吗?”史家小学四年级的邱甜一下子问了好几个问题。王亚平笑了,她耐心地作答:“透过舷窗,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地球,也可以看到日月星辰,但是我们没有看到过UFO。由于我们处在大气层外,没有大气的阻挡和干扰,看到的星星格外明亮,但是不会闪烁。同样,由于没有大气对光的散射作用,我们看到的太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另外,我要告诉你一件奇妙的事情,我们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我们每90分钟绕地球转一圈。”

    邱甜特别喜欢“漂亮、聪明的王老师”,她也想去当航天员,实验二小五年级(9)班学生曹迦沐从小喜欢航天知识,这堂神奇的课,让他更加向往遥远的太空。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王亚平用这句话结束了首次太空授课。下课了,她在天宫中挥手,地面课堂中,孩子们蹦着,笑着,与她告别。

    这“天宫一课”虽然只有45分钟,但梦想的种子已经种在北京少年的心中,激励他们热爱科学,探秘星空。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