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其他信息 > 正文

老舍之饺子气节

2013-11-09  来源:北京晚报
[字体: ]

 老舍,小砂锅里的稀巴浆糊,加上糕干面养活了这位了不起的人民艺术家。老舍7个月时不会坐,8个月时还不会爬。除非小姐姐扯他一把,他才会浅露一丝笑容,足足地显得淡定与神气。老舍先生一岁半时,八国联军攻入地安门,皇城护军的父亲死在北长街的一家粮店里。母亲用终年红肿的手给人家浆洗衣服,每日在油灯下缝缝补补,直至深夜。联军入城,挨家搜索鸡鸭狗猪,母亲拉着孩子坐在墙根儿里,不慌不哭,不怕不逃。

    贫苦年代,老舍一家每日只进两餐。盐拌小葱和腌制的白菜帮子,滴点辣椒油就算是美味佳肴了。全家老少靠劳动换来的零碎钱,只等着过年能包上一顿饺子。母亲说:“咱家饺子菜多肉少,可是最好吃!刘家和孙家的饺子必是油多肉满,虽是吃着香,但咱家的饺子会使咱们胃里和心里一齐舒服呢。”

    ——“劳动使我们穷人骨头硬,有自信心。母亲使儿女们相信:只要手脚不闲着,便不会走到绝路,而且会走得噔噔的响。”(老舍)

    抗战期间,日军欲从贵州偷袭重庆。万民哗然,纷纷准备西逃,友人萧伯青问老舍:“您怎么办?”他脱口而出:“北面就是涛涛的嘉陵江,那里便是我的归宿!”

    老舍先生在一篇《痴人》的短文里说:“谁知道这点气节有多大的用处呢?但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民族的正气,我们宁贫死,病死,或被杀也不能轻易地丢失了它。在过去的八年中,我们把死看成生,把侵略者与威胁利诱都看成仇敌,就是为了那一点气节。我们似乎很愚傻。但是世界上最良最善的事差不多都是傻人干出来的啊!”

    是的,在老舍作品《四世同堂》《茶馆》《猫城记》《火葬》及《老张的哲学》中提到,如果遭受了气节上的侮辱,即便是一个小人物也会用生命来捍卫它。这并不是说老舍先生轻视生命,而是在衡量生命的意义。那么,“生”是什么?“命”是什么?或许还可以这样解释,“生”乃是生生不息里存在的无形东西,赋予这个命的作用。“命”只是能喘息的一堆肉,有了那种“生生不息”的精神或是一种浩然之气,与命配合在一起才形成了一个整体,一种动物,特别是高级动物——人。有人总是狂妄地认为自己是高级的,蔑视之外的动物。姑且说高级,也得拿出高级的一面来啊?这个“高级”是指人的思想,创造力,想象力。更高层面地说,是人具有的气节与尊严。真正能守得住这些的,才能称得上堂堂正正的人呐。

    1966年8月23日,老舍被押往孔庙批斗毒打,当场晕倒,血流满面。翌日深夜,先生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里,岸边留下了平整的一副眼镜与一双鞋袜。

    老舍先生最终用气节身谏解释了他的清白。然而,“死”又是什么?无非是这个被称为“命”的东西不喘息了,但生生不息的“生”依然存在。也就是说,他的思想、精神及艺术流芳于百世。人贵在不是活了多少年,而是活着的时候是否能为人类及万物做些什么。这便是价值,存在的意义。其实,“死”并不可怕。人本是自然的产物,从大自然中来,最后安详地归还在大自然里,何怕之有?当然,生命是脆弱的,无人能料到自己明天是否依然活着,但可以保证此刻。与其在惶恐中度日,不如释然这个谜题。随它去好了,反正自己又不能主宰死亡的灵符,何必自寻烦恼。人虽然主宰不了宇宙,但可以把握当下。无论科技再怎样发展,都不会逾越在自然规律之上,改变不了春夏秋冬,亦掌控不了生老病死。人永远是宇宙的一分子,宇宙的厚爱赋予了人特有的权利,特别的生命能量。

    做好当下的事,便是给了生命的意义。并不一定是多么伟大的事,只要一个“觉照”。觉醒的觉,照亮的照。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