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生态资源 > 正文

四川将建大熊猫野放研究中心 欲让熊猫重归自然

2009-11-28  来源:成都晚报
[字体: ]

圈养中的大熊猫

  未来全球首个国际大熊猫野放研究平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下称“野放中心”),已经开始启动并通过了土地整理、报批、环评等关键环节。不过由于还没有进入建设实施阶段,又即将面临冬季大雪封山,首批3到5只大熊猫“试验性入住”将从原计划的今年年底延宕到明年5月。

  野化放归提上日程

  随着2008年“5·12”汶川龙门山脉特大地震灾害的发生,成都乃至四川的主要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均处于地震灾害带,野外大熊猫受灾情况不清、缺乏安全的救灾安置点和食物药品储备等大熊猫救灾问题凸显。而卧龙圈养的受灾熊猫也先后被迫临时转移了12只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使成都圈养种群承受了疫病传染的重大风险。与此同时,熊猫异地保护的最终目标就是将圈养个体放归野外,随着圈养大熊猫种群规模已基本达到300只的目标,大熊猫的野化放归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野放中心选址都江堰玉堂镇马家沟,共有131亩建设用地,1892亩租用林地,预计总投资6000万元,未来3到5年完全建成后,将适当向游客开放,成为集大熊猫资源、科研、教育和旅游综合开发为一体的国际生态保护教育旅游示范区。

  都江堰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杜晓敏在年会上透露,未来将有一条环山公路连接青城桥,并“串”起林业产业带、青城山和卧龙的熊猫疾控中心。而与熊猫疾控中心相比,“野放中心”先一步启动,目前刚刚通过了环评,预计报建手续很快完成,但是因面临冬季大雪,要等到年后才能开工建设。

  首批熊猫明年入住

  首批3到5只大熊猫“试验性入住”将从原计划的今年年底推迟至明年5月。按照专家论证后的设计,“野放中心”分实验区、半野放区和野放区,实验区占地131亩,建成后将容纳十余只亚成体大熊猫进行野化训练,前前后后将经过5到10年的过渡,才从中挑选训练“成绩优异”的熊猫到半野放区。

  在半野放区,熊猫将告别空调房,住树洞或岩洞,自己觅食,等到再过5到10年,最终让一两只熊猫“通关”至野放区尽情撒野。据悉,熊猫在野放区还要适应5到10年,才考虑将它放归至附近完全原始状态下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新闻链接

  2003年,卧龙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选定即将满两岁的“祥祥”作为世界上首只圈养放归熊猫。经过3年的训练,专家论证认为“祥祥”已基本具备野外生存能力。但是2007年2月19日,“祥祥”的尸体在野外雪地上被意外发现。经推测,它是与野生大熊猫在领地和食物争夺中,从高处摔下导致严重内伤致死。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