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两只人工饲养的江豚首次被“软释放”到湖北石首的豚类保护区,为最终放归野外环境作一过渡。
“软释放”是指在将人工繁殖的濒危物种个体释放到大自然之前,继续为释放的动物提供必需的饵料、饮水和躲避捕食者的场所,使其逐步适应野外环境的过程。
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仅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连通的湖泊中。2006年,来自7个国家的中外专家在长江中下游全江段所做的调查显示,仅有1800只江豚存活于世。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江豚种群下降速率超过5%。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考虑将其受威胁等级从“濒危”调整到“极危”。
从1992年开始,世界自然基金会携手湖北石首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机构,开展了一系列救护活动,并利用长江故道中的一切有利生境保护江豚。至2010年,保护区江豚种群上升到30余只,且每年有2到5只幼豚出生。另外,早在198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就建立了豚馆,从事长江江豚的繁育研究工作。2005年,豚馆中诞生了第一只人工饲养的江豚,现已成年。
此次被“软释放”的两只江豚,来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饲养池和天鹅洲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均为雄性,在网箱中人工饲养时间分别长达6年和3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英国分会淡水项目主任大卫表示,“软释放”是人工饲养江豚获得自然生境中生存能力的重要的一环,在未来江豚保护行动计划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迁地保护只是权宜之计,江豚最终必须实现自然野放,回归长江。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实施副总监王利民博士说,工作人员将对这两只江豚的行为、声学及健康状况继续进行细致监测,以获得生长的数据和信息,帮助长江江豚种群逐渐适应野外生存环境。“我们期望将来在长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的情况下,江豚最终从保护区重返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