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生态资源 > 正文

13.1%北京国土面积是风景名胜区[图]

2011-10-13  来源:京郊日报
[字体: ]

    八达岭森林公园红叶成为京郊新景观。

    北京,是中国六朝古都,历史源远流长,境内风景名胜资源丰富,北面有军都山,西面有西山,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最高峰……市园林绿化局提供的数字显示:截至目前,全市风景名胜区达27处,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占北京国土面积的13.1%。这些风景名胜区围绕在北京的东北、西北、西南,分布在北京市10个区县,形成了一道生态屏障护卫京畿。

    说起风景名胜区,有些人可能并不十分清楚。我们经常说到郊区去旅游,去景区景点观光,这些都是风景名胜吗?其实不然,风景名胜是指具有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的地域。

    风景名胜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比如说八达岭—十三陵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就有286平方公里,它东至花果山,南至龙山,西至关沟,北至大岭沟,包含有八达岭、十三陵、居庸叠翠、银山塔林、沟崖、虎峪、礁臼峪和十三陵水库等八个景区。主要景区有八达岭长城景区、十三陵景区、居庸关长城景区等。八达岭长城是中国万里长城的组成部分,是明代长城的精华,高耸的敌楼和蜿蜒起伏如巨龙盘桓山间的城楼,充分显示出其雄险的特色;明十三陵是中国现存体系最完整、规模最宏大、地上地下建筑均保存较好的皇帝陵墓建筑群之一,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座陵墓的总称;居庸关长城位于北京西北约50公里处,是万里长城久负盛名的关隘。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对维护生态环境、国土风貌和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1.6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川秀美、文化灿烂,风景名胜资源类型多样。有以百花山、云蒙山为代表的山岳型风景资源,以石花洞、京东大溶洞为代表的溶洞型风景资源,还有森林、湖泊、潭、瀑等多种类型的风景资源,更有以八达岭长城、十三陵为代表的名胜古迹型名胜资源。近三十年来,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82年,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审定公布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2000年,市政府审定批准了8处首批市级风景名胜区,其中石花洞风景名胜区2002年又被国务院审定公布为第四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与此同时,房山、密云等区(县)人民政府也相继审定批准了17处区(县)级风景名胜区。初步建立起了以2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龙头,以8处市级风景名胜区为骨干,以17处区(县)级风景名胜区为基础的风景名胜体系。

    这27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占北京市国土面积的13.1%,是北京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屏障组成部分。这部分资源大部分分布在北京城的周边,保护好这些资源,对维护好首都,特别是城区的生态环境意义非凡。东灵山—百花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辖区内,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是北京地区海拔最高的风景名胜区。主要景观有东灵山最高峰火山岩夷平面草甸、龙门涧喀斯特峡谷峰丛、小龙门石灰岩森林植被和百花山火山岩夷平面草甸。这些景观地貌奇特、植被繁茂、溪流众多、山高气爽,令众多游人流连忘返。而位于延庆县西北部山区的龙庆峡—松山—古崖居风景名胜区,包括龙庆峡、松山、古崖居、玉都山四个景区,总面积248平方公里。景区内植被茂密,景观层次错落,生物资源丰富多样,自然环境清新优雅,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其中的松山景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顶峰“大海坨”2199米,为北京市第二高峰,正南面临官厅湖。松山就在这一峰一湖之间,由山、水、石、林奇妙组合成百瀑泉、松月潭、雄狮饮水、金蟾望月等30余处景点,堪称一绝的是,大自然天工造就松山每条山沟内都有叮咚的泉水流出,既滋润了山中的油松白桦,又为林中景点增添了特色。松山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茂密。有脊椎动物180多种,维管束植物700余种。既是科学考察、教学实习的理想场所,又是旅游度假、避暑疗养、写诗作画、领略大自然情趣的胜地。

    同时,分布在北京周边的这些资源,还为北京市民,乃至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观光提供了好去处,也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中,十渡风景名胜区位于北京西南部,总面积301平方公里,是北京市市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岩溶峰林峪谷景区,以“青山野渡,百里画廊”著称,景区内有天然“佛”字、“一线天”等众多极为罕见的地质奇观,一级的空气质量和高于城区数倍的负氧离子使其享有“天然氧舱”、“自然空调”、“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之美誉。近年来,十渡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景区交通便利,京源铁路横穿全境,设有郊游7、8次旅游专列,917路、游10路旅游专线,建成数十个民俗旅游村,日接待能力达数万人以上,已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格局,年接待游客超过了100万人次。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不仅旅游业发展迅速,招商引资也成效喜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由贫困山区向现代旅游景区的转变。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