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认’一张脸得几秒钟,现在一秒能识别几十帧,”联想之星合伙人刘维说,“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催着“识别技术”舞开了腿,“能在几十万人里随时‘认’人,让识别‘随处可用’。”
“产业间的融合,激发出更多新业态、新模式,进而引爆新产业,”中国科技战略发展研究院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所所长刘峰由理论再到实践,他提醒囿于单个领域的视角有悖于创新创业的需求,区域规划一开始就要注重跨产业协同,避免小而全“闷头”发展。
10月28日,“中关村CID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高端论坛举办,风投者、技术控、创业者、企业家、政府部门等智囊团将目光投向创新创业“标杆地”——中关村创新中心区(CID)。
海淀北部规划该怎么搞?分步解读“创新中心”的定位可见端倪——“创新”意味着“不跟随、有前瞻”,“中心”意味着资源的集聚、协同、融合。
创新中心区要有自己的“重头戏”,“不能模仿长三角、珠三角的完整配套模式,这两个区域制造业起步早,地处北京,要依靠科技资源优势发展创新中心+试验工厂模式,着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产品原型制造技术研发等,”刘峰建议。
融合则包括产业间的协同和区域间的协同,刘峰认为,新材料等行业的发展是诸多平行行业的“关联剂”,新业态“呼之欲出”,等待进入行业快速爆发期。
不跟随、求引爆,两道“硬课题”考验着“顶层设计者”。
首先,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如何预判一个产业将迎来爆发期?
刘维以虚拟现实产业为例解读“产业预判”——
“电子技术在基础研究上已经形成了深度积累,半导体、下一代显示技术等都已纯熟,解决了穿戴产品现有的耗电、 延时等缺陷;虚拟环境的重构技术也不成问题,人工智能技术也进入成熟期,智能机械从配件到独立‘正当其时’”刘维表示,这个节点正需要推动“产业从描绘转 化为现实”。
这背后意味着“顶层设计者”需要跟上研究进展的步子,收悉国际应用的前沿,摸脉市场的好恶,不拒绝可能性,一句话,视野广,敢作为。
其次,谋划产业发展,如何聚力而行?
为此,“中关村一二三工厂”孵化器在CID成立,园区开发方实创公司董事长陈晓智表示,孵化器为智能硬件和可 穿戴设备核心技术领域的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空间、后勤、技术、金融和创业指导等服务,建设空间共享、无限互联的服务平台。他们还通过对企业、院校、产业的 联络,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据介绍,园区集聚了华为、赛尔网络、IBM等约2000多家科技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移动互联网、软件与信息服务、导航与空间位置服务等“专精特新”创新型产业集群。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心组织”,科技部火炬中心副局级调研员段俊虎提出产业集群规划通用准则,他介绍,2013年以来,全国拥有创新型产业集群71个,其中32个处于试点阶段,39个处于培育阶段。
从“产业集群”的维度,探求区域创新力提升之道,是创新创业时代的新课题,如何做到“不跟随、求引爆”,CID在路上,边探索边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