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北京一片荒芜之地冠以“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名,中关村在北京市西北部海淀 区一带诞生了,十余年风云变幻,中关村完成了凤凰涅槃般的华美蜕变,如今它被誉为“中国的硅谷”;22年前,贵阳以北的一片荒芜之地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2年后,在距离北京市1978.52公里的西部林城贵阳,中关村以老大哥的身份牵手贵阳高新区,种下了贵阳市“硅谷”的产业萌芽, 孕育着城市的科技走廊。
白云区和高新区在贵阳区域格局中悄然崛起,而绿地新都会和他们一样。从选址到规划,绿地新都会将未来和价值捆绑在一起,作为贵阳国家高新区首个大型城市综合体,在大数据到来之际,引爆贵阳投资新热潮。
贵阳国家高新区牵手中关村 建设中国西部“十字路口”
在2011年,纵观北京城市商业格局,核心商圈起着不容替代的作用。于此同时,北京市商业地产阔步发展,伴随着新城建设以及城市骨架的不断扩容,北京的核心商圈也经历着扮演角色变更。据数据统计,北京市场从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放量30余购物中心和商业综合体,商圈建设也呈现出从城市中心向边缘化扩张的趋势。
至此,楼市调控不断升级,王府井、燕莎、大前门,北京商业格局从以往的单一商圈逐渐向多元化演变,以中关村五道口商圈、北辰商圈、石景山商圈等为代表的新兴商业区域逐渐形成投资新坐标,在城市圈层建设中发力。
2013年,贵阳城市格局不断变化,商圈中心不断从两城区往外扩张。于此同时,贵州出台文件将在省内建立100个综合体,让贵阳城市商业格局也呈现出从 城市中心向边缘化扩张的趋势。喷水池商圈、小十字商圈和大十字商圈也开始效仿北京逐渐向多元化演变,随着观山湖区辐射白云区的发展,综合保税区的建立,沉 寂多年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就此而走进市民的眼中,以贵阳国家高新区为中心代表的新兴商业区逐步形成。
绿地新都会效果图
去年年底,中关村与国家高新区合作发展,不仅在发展理念上高度契合,在产业方面也有非常好的合作基础和互补优势。 贵阳市科技领域的一位专家分析,贵阳集聚了贵州科技、人才、产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发展资源;不仅如此,贵阳在西部大开发方面也有政策优势,中关村在合作中可共享政策红利。在未来,贵阳将成为中国西部的“十字路口”,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自主创新各要素的流动配置提供优质条件。
区域发展推动商圈配套需求 绿地新都会潜力无限
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正式落户国家高新区的举动,让贵阳经济潜力全面被激发,城市发展视野延伸到西南部。同时,北京中关村把电子一条街带入贵阳,在国家高新 区成立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将贵阳国家高新区发展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集科技、人才、创新产业为一体的经济强区,注入全新动力。
人才 的聚集和商业经济的流动,让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区的从业人员生活配套缺失问题更为凸显,成为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新区迫切的需要一个完善的综合体,为高新 区内的员工以及来往宾客提供更完善的配套设施,以满足他们的日常所需成为了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国家高新区目前唯一在售的大型生态购物公园,绿地新都 会成为了未来高新区发展的重要配套承载地。
项目效果图" height="326" width="500" />
项目效果图
不仅如此,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后不久,新任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对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区下一步发展表示“不许房地产项目参加”,更是让绿地新都会在在区域商业配套中担任区域大商业配套的重要角色。有业内专家断言,绿地•新都会将会成为高新区产业园区中最重要的商业配套。现在的绿地•新都会,正值国家高新区初级起步阶段,目前投资绿地•新都会无疑处于最佳时机。
2013年,中关村牵手高新区,打造贵阳“硅谷”商圈;2014年,大数据牵手贵阳,将贵阳高新区区域科技信息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2014年,绿地新 都会牵手乐居贵阳,交6000享3万,引领城市投资新动向。多重利好成为拉动绿地•新都会商业价值的一架马车,带领城市商业发展,贵阳投资一路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