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人才 > 正文

中关村布局创业“好生态”

日期:2013-09-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体: ]

“你们去申请驰名商标吧,基本上等于不用花钱。”日前,在位于北京中关村西区的车库咖啡里,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对车库咖啡创始人苏菂说。

  作为新型孵化器,车库咖啡一直致力于为新创业者提供一个办公兼交流的平台,一杯咖啡坐一天,从这里已成长出一批成熟的企业。想扩大影响但苦于资金不足的苏菂,向当天来车库咖啡考察的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反映,一直想去申请中国驰名商标,“但大概要花30万元,没钱呀”。

  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当场向苏菂做了“政策普及”:中关村管委会给申请驰名商标成功的企业补贴20多万元,有些区县还有配套补贴,“基本上等于不用花钱”。

  补贴只是中关村支持新生代创业的手段之一。中关村论坛协会秘书长夏颖奇认为,很显然,现在创业变简单了。他曾在中关村管委会任职十几年,亲眼见证了中关村在创业扶持政策、人才培养政策等方面走出的每一步。

  创业简单了,但要真正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仍是摆在所有创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而这一点,正是中关村一直以来致力于解决的。在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看来,创业要成功,最终要看创业者自己的努力,但要为他们营造一个最佳的“创业生态体系”,让有想法、敢创新的创业者有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扶持创业,从人开始

  “帮年轻人创业,就要从帮他们认识自己、提升自我开始。”中关村管委会人才处处长李志磊跟人才工作打了多年交道,在他眼中,培养人才无疑是帮扶创业的起点,“如果创业的人不行,那创业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为此,一个覆盖在校大学生、初创大学毕业生、海归人才、创业已有小成者等在内的全方位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在中关村形成。

  “新生代创业者是中关村的未来。”杨建华毫不讳言,“现在仍不成熟的创业者”中肯定会成长出未来中关村的佼佼者,“中关村的风气是鼓励创业,宽容失败,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泼创业青年的冷水,而是引导他们步入创业的快车道。”

  不久前,就有一拨在校大学生通过中关村的培训,很可能由此走上创业大道。8月20日,在中关村大学生创业实战集训营总结会暨精品项目推介会上,从集训营里脱颖而出的25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对数十家风投机构集中展示,“iHiM留学生之梦”等多个项目获得了风投机构的青睐。

  “这意味着,这些大学生的创业火花有可能成为燎原之火。”李志磊说,集训营只是中关村大学生创业培训项目的一种,其他包括中关村创业名家高校宣讲等在内诸多活动,都已于2012年年底启动。

  李志磊认为,中关村以大学生为目标的名家宣讲、集训等活动,不仅能激发更多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更能让他们在曲折的创业故事中获取有益的经验,有助于帮他们作出理智的判断,甚至最终将一批真正有想法的大学生选拔出来,让他们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近几年,针对年轻海归中关村专门开设了海归人才创新创业培训班。“确实能学到不少,至少能够对自己创业的方向和市场判断等方面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两年前刚创立一家互联网翻译公司的80后海归刘禹说。

  培训班不止以创业者的身份而分,甚至按还照创业者所处的创业阶段而开设不同的班:如果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创业者可以参加中关村企业家党校班或是国家行政学院培训班;企业有国际化发展考虑时,可以参加中关村杰出企业家海外培训班和中关村重点产业领军人才赴台培训班……

  “可以说,我们每个培训项目中,都曾有新生代创业者的身影。而每个新生代创业者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训练。”李志磊说。

  布好“创业局”

  除了对散布北京各地的中关村企业有计划地扶持,中关村甚至正酝酿带有明确布局意味的更大计划。

  “雏鹰”,这个预示着美好成长前景的词,被用来命名中关村的一项专注于为高端领军人才培养提供后备梯队支持的工程:雏鹰人才工程。

  雏鹰工程有着不同以往的人才遴选机制: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投资管理机构推荐,且投资机构投资须向雏鹰人才创办企业投入一定规模的资金。

  “这是完全以人才为切入点,重点强化市场机制在选人方面的主导作用。”李志磊解释,其实,投资者对创业者和初创企业最有发言权,他们最了解这个企业是否会在市场中生存下来,这种通过市场化方式选出来的雏鹰人才,“让我们能更放心地去全力扶持”。

  被中关村认定为雏鹰人才的创业团队,有着一系列诱人的“好处”:可一次性获得3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支持;优先入驻雏鹰人才创业基地,享受办公用房租金补贴……

  刘禹就是雏鹰工程的入选者。在他看来,“钱的扶持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企业可以更多地从很多‘智库’那里获取宝贵的智力支持”。

  刘禹口中的“智库”包括北京各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李志磊说,雏鹰工程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专家开展技术合作和人才培训,从而提高企业人才培养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以雏鹰企业和知名专家共同申报合作项目的形式,将获得资金支持”。

  自2012年10月启动雏鹰工程以来,中关村管委会先期在海淀园、石景山园等园区进行了试点,并结合各区县产业发展特点,遴选创投机构,筛选初创团队。

  “现在,雏鹰特色的企业聚集现象已经形成。”李志磊说,这样的企业产业特点鲜明、高端创业人才聚集、核心技术突出。

  “聚集”,这个词在雏鹰工程中被视为最核心的关键词之一。杨建华说,现在中关村正在实施产业聚集战略,而雏鹰工程正是其中重要一环,“这是人才集群,是将各行各业的优秀创业人才聚集起来,让他们集体成长”。

  创业生态最重要

  中关村的一系列努力,在杨建华看来,可以归结成一点:打造最好的创业生态系统。

  “我们这只扶持的手,只能做我们该做的事情,千万不能过度干预。”杨建华坚信,中关村管委会更要保持的是“适度扶持”,“我们要为创业者营造最好的创业氛围,为他们排解外围的诸多顾虑,让他们知道正确前行的方向,但我们不能包办。”

  “企业要成功,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这一信条被中关村的管理者视为“金科玉律”,也是绝大多数创业者所笃信的。

  记者走访的多家中关村新兴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我们知道中关村管委会,但并不知道管委会究竟为我们具体做过什么,只是感觉到,中关村的创业氛围越来越好了。

  对于这种描述,杨建华认为,并没什么不妥。“如果一家企业必须由政府一步一步地带着它长大,那等这个企业被完全放进市场时,必定缺乏足够竞争力,做强做大的可能性将会减少。”中关村的很多努力,就是在塑造一个吸引越来越多创业者,让其受到良好熏陶并最终成功的环境。

  夏颖奇持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多年的积累让中关村形成了独有的创业氛围,这里每天都在发生着新的传奇,在这个环境中成长的年轻人长期受此感染,心中不断涌出创业的“躁动”,他们中的一些人终会走上创业道路。

  “这些新生代创业者,总有一天又会成为中关村企业领导人群的一部分,他们自己变成传奇,变成鞭策更多年轻人追逐创业梦的源头。”杨建华说。

  中关村去年新创办科技企业近4500家,其中,大量企业的创办者是80后、90后。以中关村“高聚工程”为例,入选的158人(团队)中80后有16位,占10%;去年年底新成立的以40岁以下优秀企业家为主体的中关村青年联合会,80后委员有22名,占第一届委员总数的13%。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