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人才 > 正文

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之城建设——2013年中关村论坛年会海淀平行论坛纪实

日期:2013-11-12  来源:《中关村》
[字体: ]

谁不说俺家乡好,谁不希望咱家乡美,美好的幸福生活千年万年长。在这金秋时节,今年在全球创新发展转型展望未来的关键时刻,不仅有世界科技园区协会世界大会“科技园区塑造未来新城 ”的主题,还有夏季达沃斯“创新,势在必行”的热门话题,更有中关村(6.08, 0.03, 0.50%)核心区 ——北京海淀,邀请到8位来自世界创新领域的专家与300位来宾齐聚一堂,共同围绕“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之城建设 ”主题进行研讨,他们就区域创新发展、创新政策制定、全球创新商业模式研究、大数据云平台、国际技术转移战略和互联网金融等话题进行分享,为美丽海淀的世界之行建言献策,他们的演讲令人期待。随着主持人简短而清晰的介绍,2013年中关村论坛海淀专场精心策划之看点徐徐展开。

  此次海淀专场也获得了全球技术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的专业人士的广泛参与,来自国内战略新兴产业、科技政策管理、科技园管理与区域发展、科技金融等领域内的300多位专业人士,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学习的专家、留学生50名代表也参加了今年的海淀专场,并就相关主题展开了交流。大家对本届海淀专场的精彩内容和各项交流活动表示了肯定,对参与海淀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共同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

  中关村论坛海淀专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继中关村电脑节、创新中关村主题活动后,连续六年在中关村论坛上推出的一个最为富有创新实效的专场。每年的专场都围绕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结合本区域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确定一个主题,邀请最佳的发言人和高端听众展开研讨互动。

  以下为嘉宾演讲内容集萃:

  乘国际技术转移之势,建全球科技创新之城

  孟景伟

  海淀区副区长,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国际化深入发展,全球技术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第三次工业革命”呼之欲出,国际技术转移作为带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纽带,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化创新的重要引擎。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多元化、大规模、跨境的国际技术转移,既是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加速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途径。

  第一,牢牢把握国际技术转移的新趋势、新特点。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技术转移呈现出了新趋势、新特点。技术转移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在国际技术转移中的地位进一步突显;国际技术转移呈现出双轮驱动的新格局;技术转移服务日趋专业化和精细化。产业价值链分解与融合推动技术转移机构的服务持续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创业成为技术转移的重要途径,知识产权商品化和企业间并购成为技术转移的重要形态。此外,知识产权在国际技术转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第二,大力挖掘海淀推进国际技术转移的独特优势。海淀推进国际技术转移具有丰富的创新资源、旺盛的市场需求及良好的政策支持优势。丰富的创新资源为技术转移提供了不竭源泉。区内拥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27所.拥有中科院、航天五院、钢铁研究总院、电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142家,其中国家级114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6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3家。拥有两院院士500余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23人,北京市“海聚工程”人才171人,中关村“高聚工程”人才114人。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对技术转移提出了巨大需求;先行先试政策为技术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试点在内的“1+6”先行先试政策,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注入了新活力。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为技术转移提供了人才支撑。围绕企业创新发展、人才创新创业、科技金融创新、科技服务业发展等出台的海淀区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1+10”政策体系,为技术转移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政策保障。

  第三,重点打造国际技术转移聚集区。2012年3月,北京市科委与海淀区政府签署共建协议,在北京中关村西区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该中心作为首都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发力点,定位于打造国际技术转移的标志性区域,未来将成为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与跨国技术转移的重要枢纽;2013年4月,科技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的意见》,进一步深化在中关村西区的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建设。

  第四,加快完善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近年来,包括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在内的科技服务业在海淀发展迅速,截止目前,海淀区科技服务业企业超过1200家,2012年实现总收入2200亿元,初步形成了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等在内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根据《海淀区科技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到2015年,海淀区科技服务业总收入将达到3000亿元,实现增加值600亿元。加快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建设;强化技术转移的科技金融支撑;推动技术转移服务向高端化和专业化发展。着力优化高校院所主导的技术转移,积极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转移,重点发展第三方组织和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主导的技术转移,构筑技术转移的“三驾马车”。

  第五,优化推进国际技术转移的软环境。进一步突破技术转移的体制障碍。细化落实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试点,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优化技术转移人才发展环境。编制技术转移人才引进路线图,建立技术转移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及事业拓展等配套服务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集聚专业化高端技术转移人才和团队;破除制约国际技术转移的外汇等政策束缚。支持企业海外并购和跨境技术转移,对核心区企业跨境技术并购实行并购款预先支付。

  国际技术转移的机会和挑战

  郭霈德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国际关系与太平洋研究学院院长、高通[微博]公司通信与科技政策讲席教授

  我曾经在政府部门供职,发现推动国际技术转移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技术转让是全球经济生产和分配过程中一个艰难且不断变化、无处不在的部分。说它困难,是因为它既要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同时还要确保正式知识(如一个取得专利的化学工艺)和非正式知识(如最佳实践)能够真正实现共享。说它是不断变化的,是因为技术转让各方很少能够坚持不变,他们需要分担不断变化带来的结果,懂得如何去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它无处不在,是因为全球的生产和营销系统需要有更多的合作伙伴来分担风险、专业化劳动分工,从而满足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定制化需求。这不是简单依靠一个独立完成的合同就能够实现的。

  这表示技术转让要取得成功将面临两个挑战,城市集群的重要性在于解决这些挑战:技术转移增量产品与新奇产品创新之间差别的重要性;“开放资源”技术作为专有技术的补充应用,以创造技术共享的“双赢”。

  当我们谈论创新的时候,讲的是两种不同的创新体系,首先是全新产品的创新,是由新知识带来的新产品,比如像半导体、基因排序等一些其他的全新产品的创新,但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更重要的、影响力更大的创新是增量的产品,以及过程的创新。

  今天发生的一切跟过去的潮流完全不一样,3D打印机、云技术等一些创新的技术,这在1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我们还发现技术的传播和其他新的方式,比如用网络商店把产品销售出去跟传统的销售方式完全不同,他们形成了一个新的市场。另外一个趋势是生产越发标准化,现在各种不同品牌的零部件之间可以替换,这也是技术创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还发现有很多商务方面的创新。这种趋势的一大好处就是为草根阶层提供了一个好的机会,这是一种全新的开创事业的模式,可以通过这些人的行为提升效率。我认为中国面临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能够开发出这样的具有创新型的产品。

  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的战略问题

  赵刚

  科技部战略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金融危机以后,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结构的调整给技术转移,特别是国际技术转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技术转移也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这次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就是要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产能过剩证明我们的技术含量比较低,以来料加工、组装出口等简单的产品贸易形式将面临被淘汰。在国际标准分类的22个行业中,中国的产值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在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有220种跃居世界首位,总量上来说非常多,但是质就比较低。

  同时,中国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二,外汇储备第一,但是我们境外投资排在第13名,还是比较低的。产业结构的升级要求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特别是全球范围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包括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环境等必须要靠技术转移来实现,这种技术转移当然是双向的转移。同时创新型人才、研究型机构也需要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成长。技术转移也是我们提升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应该说中国从 “引进来 ”到“走出去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从第一个阶段产品的引进来,到第二个阶段 “走出去”,现在到了技术转移的阶段。在技术转移方面,除了国家政策,还有很多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也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产品转移、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向更高阶段转移。

  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对企业技术转移的研究不够,对政府如何推动技术转移的政策也缺乏规划,同时政府部门的协调也不够,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体系非常缺乏。另外,我们对技术转移的经营体系、服务体系等还缺乏研究。同时,政府支持技术转移的政策和措施也在陆续的推出,比如我们现在支持技术转移战略的实施,一定要和国家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大局结合,统筹兼顾引进来和“走出去”。

  同时,我们要加强对技术成果的跟踪、研究、监测预警,降低政策法律和政治的风险,建立政府和企业的技术、信息的服务渠道,重视东道国的企业文化因素,这都是我们在技术转移中需要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创新型城市的全新商业模式

  麦琪·戈尔斯

  法国高斯咨询公司管理主任

  如何建设一个创新的城市?首先是循环,就是“木”,就像生活一样在不断地变化;其次像“火”,就是新,也是我们的社会关系,创新型城市必须要支撑自己的家庭和朋友;再次是健康,健康在创新城市当中是一个必需品,而且要保证健康的质量,我们健康的来源就是经济上的健康,所以创新型城市也必须是鼓励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是智慧与美丽的结合体,这样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圆形,因为美丽也是城市的一个必需的元素。在这个美好的图形当中,没有哪一个元素是独立的,一个会促成另一个,当然可能这五个当中还是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可能有一些元素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可能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还要关注的是这五者之间的平衡,如何顺其自然的情况下,让这几者之间和平共处。

  什么是创新?中关村海淀园就是一个鼓励和发生创新的地方。我把创新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新主意的诞生,新的技术、新生事物的诞生;二是创新的分散。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鼓励技术的发展,最后我们创造了成功、创造了就业,产生了产能和产出,到最后创造新的文化。我跟大家讲一讲创新型的经济模式,就是在创新当中遇到的风险,这也是创新的潜台词——风险。

  我举的是欧美的一个例子。正如大家所知,医学公司往往在研发方面要花很大的成本,于是他们卖出的药的价格也很高,来分担他们研发上的成本。当然过程中还要经历漫长的药物测试的过程,直到有一天专利过期了,就不对这个药品有控制权。随后,其他的公司都可以生产它这种药,而且药品的价格只占他们的1/20。为什么?因为他们不需要做研发,研发已经做好了,消费者就可以买这种仿生药,因为价格太便宜了。所以这些制造仿生药就可以挣很多的钱,一些大的药商就会产生恐慌,我们的生存之地何在呢?我们只好再去创新。

  科学以及商业方面的创新是有风险的。首先,要实现成功,我们必须要冒风险,并且要扩展我们的合作关系,来建立这样的一个网络,来网罗那些喜欢冒险的人。其次,我们的创新并不止步于科技的进步,我们要问的是我们的技术如何比其他人有更好的竞争力,而且能够更有利于和其他人的合作。我们要培养新的人才,建立一个创新的城市来吸引这种人才和不断培育的人才,我们要通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来保住这些人才。

  大数据技术与创新之城建设

  雷涛

  天云融创数据科技有限公司CEO

  大数据是一个交叉的学科和技术,可以推动和撬动很多垂直领域行业的创新。首先,大家已经不太注意隐私了,因为人已经在网上基本上透明了,从“不知道是谁 ”到“我要宣称我是谁”,这是一个崭新的变化,接触网络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我们越来越搞不清楚我们到底是谁,我们存在于哪里?

  在这种大背景下,把大数据作为一个核心技术,到底从创新的角度改变了什么?有一些行业,像卖光盘可能被颠覆掉了,还有哪些将会发生一些巨大的变化?我们先从政府来说。大数据最成功的一个案例是奥巴马,他通过核心技术团队的支撑,把他和罗姆尼的每一次演讲内容做针对性话题的比对,每一个主题的观点都有一个专业的数据团队,通过数据的收集,有针对性的给出建议。这个数据收集来自于哪些?来自于所有的个性化言论,数十亿个碎片化言论量化指标化以后抽取主题,进行动态干预。这就是政府自己用大数据帮他送进白宫的过程。

  下一个影响行业可能是在教育行业。在北美的风投领域,教育大数据的项目非常多,因为它是知识的萃取过程,通过大数据把人对知识掌握的过程,实现很大的提升和颠覆。像一个产品怎么精准推送给你,让你愿意购买,你在阅读书的同时,电子书也在读你,把你所读书的内容提取,有一些相关性的主题,这个过程恰恰可以用于教育,就是怎么提高个性化的教育。

  在健康领域,我们做了一些研究,用大数据计算可以迅速定位,将以前临床需要十年的过程快速压缩到两年。制造业也是一样,像福特公司不把自己称为汽车生产厂商,而是叫做数据公司。北京市一些企业对产品投放以前靠调查问卷,比如车窗怎么开、对油耗的问题关注还是刹车问题关注?这些我们通过碎片化的微博信息和论坛信息,就能够实时反馈,把正向的行业影响力和负向的评论适时反馈到产品的生产企业。

  在大数据时代,中国有非常好的基础,这就是人才,另外中国还有一个很好的数据资源。硅谷实验室非常愿意帮我们去做很多项目,因为每天有300多亿的数据交易,这个批量对一个数据而言,是非常宝贵的财富,现在算法并不需要核心,反而数据更关键。希望大家关注大数据,因为大数据作为一种交叉的领域,会改变很多行业的方方面面。

  是什么在驱动城市创新——定位全球进行反思

  冯泽威

  欧洲圣加仑大学和上海同济大学GLORAD研究中心主任

  我们特别关注城市的创新,我想从投资的角度来谈一下。我讲的这个背景就是在北京,我们试图建立这样一个平台,来促进区域创新,吸引各种人才来这里建立公司。我们看到国内的公司以及全球的跨国公司都在中关村建立了他们的研发中心,来建立他们的高新技术体系,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也移出了北京、上海和中国,他们把他的研发中心转移到了国外,寻找那些更加适宜他们发展的环境。在创新方面,我们必须看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推动,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同时还要了解市场方面,像市场的扩张以及市场的用户,以及人们对消费的态度,还有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的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邓小平进行南巡讲话,他说这里发生了更好的变化,我们希望继续这种成功、延续这种成功。全新的研发中心发展在2000年以后有了很大变化,在短短的10年里面出现了很多的研发中心,中国、印度有很多全新的研发中心,但是你可能无法相信,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有许多中国的技术人员在国外的研究中心工作。我们感到很惊讶,因为一切发生的太快了。

  如果把城市按照国家排序的话,上海和北京排在第一和第二名,上海有229个中心,北京有227个中心,全球前10名都在亚太地区,老牌的发达国家在这里面的代表性很低。从国家的层面上来看研发中心,那又变了,中国不再是第一名了,而是美国,在吸引外来的研发中心这一面,几乎是中国的一倍以上,中国是第二位。但是从城市的吸引力上面来看,你可能会误以为中国的吸引力很大,但其实并不是这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两件事,首先城市尽管它有动力去发展自己的创新模式,但是不能凭借个体的力量去发展自己,在吸引投资和研发这一方面,城市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

  第二点,我想强调的是某一个特别成功城市,可能对全国整体来看,并不是一件好事,甚至可能会误导一些投资和创新的流向,如果所有的投资都流向一个城市,那么这个国家其他的城市发展就不那么强大了。某个特定的城市发展的状态是否应该更符合国家整体的利益,像中国和印度这样大的国家来说,尤其是如此。

  中国技术转移体系及发展战略

  张玢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技术市场管理处处长

  中国的技术转移和美国是同时起步的,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但是在1985年中国政府才发布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打开了技术市场。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一个技术交易与服务的体系,就是我们俗称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包括了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常设技术交易市场。

  90年代初为了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包括股权置换的问题,在全国建立了一批技术产权交易所,建设的主体主要是地方的科技部门和政府。现在还有40多家这样的产权交易机构。另外我们全国的交易机构已经有2万家,从业人员大概有50多万,各个行业包括区域的技术转移联盟有20个,还有我们在2000年以后借鉴欧盟的创新驿站建设经验,在中国开始部署和建设中国创新驿站。这个创新驿站的服务模式主要就是需求导向的,在全国现在已经覆盖了26个省市。

  第二部分,关于我国技术转移自己的一些思考。第一个思考,我们到底差在哪里?中国技术转移的起步相当的辉煌,小平同志带来了科技的春天,那个时候中国和美国同步搞技术转移,但是我们看到现在我们的技术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都没有形成,所以,我们国家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另外就是经验和教训,就是制度现行,规律难为。我们国家1996年成果转换法出来以后,到现在进行第一次的修订,这期间我们国家创新的形势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所以,立法的创新问题确实是一个挺严重的问题。

  政府管理技术转移到底有哪些难点?第一个就是怎么激发创新主体的动力,第二个就是怎么合理进行资源的配置,第三个就是怎么把不同目标的组织集中在一个国家的创新的共同目标之下,包括大学、研究院所、企业等,国家目标需要有组织的实现。

  第三是关于路径,改革的年代一定要向改革要答案,我们头六十年,就是建国六十年之后,把主要投入放在了大学院所为主导的研发体系里,现在我们提要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到底怎么建?我们认为还是要依靠大规模、多渠道的高效率的技术转移,把那个体系里面,多年沉淀的资源,通过技术转移,全方位的来做移动。

  我们最近谈梦想谈的很多,实际上有人讲技术转移是中关村的梦想,我觉得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也是中国的梦想,我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我们中国的技术转移体系,包括未来与其他国家技术转移合作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好的成功。

  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金融

  赵国栋

  (宏源证券(8.22, 0.00, 0.00%)计算机与互联网行业高级分析师、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我们认为,在大数据时代凡是拥有独特数据资产的公司都可以做金融。这是我们的一个根本观点。为什么这么讲?比如像阿里金融,包括阿里巴巴[微博]、百度[微博]、腾讯加在一起利润总水平是几百亿,相当于一家中等股份制银行的水平。各家银行招博士生都在考一个问题,就是互联网金融是什么?你对互联网金融是怎么理解的?其实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政策的驱动。这届中国政府在金融创新迈的步伐非常大,一个典型的例子,对未来的预期,存款的利率很可能逐步的市场化。现在我们已经把贷款的最低限的利率放开了,但是影响不大,为什么?现在贷款的利率基本上出现一贷难求的局面。存款利率一旦市场化了,就意味着银行要去找钱了,这是一个潜在的冲击。另外,我们发现在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以前我们看到的银行交易的本质是什么?在纸币为主导的交易时代,面对面沟通作为风险沟通的主渠道,银行基本承担了信用中心这个角色,这是一个基础,这个基础从钱庄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新的银行,基本上现在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发现现在大数据时代的模式完全不同了,越来越多的交易是在网上进行,越来越多的支付通过网上进行,信用的获取通过网络获得,这样的话,原来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不存在了。

  我们调查了一下,看了几百个公司以后,得出一个结论,以大数据为核心,以数据资产为核心,总结了六种商业模式。第一是简单的卖数据;第二是数据提炼再出售;第三是做咨询服务;第四是大数据提供商;第五种叫数字媒体模式;第六种是数据使能的模式。

  我再分享一下当下互联网金融的热点和要点是什么。无论是支付宝[微博]也好,还是余额宝也好,他们都做了一件事,就是新型的销售渠道。如果把它看成两个阶段的话,下一个阶段是什么?就是线下的渠道向线上渠道迁移,释放出巨大的空间,目前仅此而已。就这个仅此而已,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收入了。

  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会发生一些颠覆性的变革,我们认为资本、土地这些生产要素都会追随数据资产而重新配置。金融业的变化是各行各业变化的一个缩影,我们期待海淀区出现一批更具活力、更欣欣向荣的金融企业。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