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投资 > 正文

探索中关村核心区与西部跨区域合作的新出路

日期:2013-11-11  来源:《中关村》
[字体: ]

 Explore the core area of Zhongguancun West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with a new way

  在发展空间受限的前提下,核心区可以尝试将部分非核心产业领域、基础性生产环节向西部地区转移,充当类似于生产流水线上的“总成”。

  In the limited space for development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core area can try some non-core industries, the basic production processes to the western regions, as similar to the production lines of the " assembly ." 

  据有关权威数据统计,中关村(6.05, -0.03, -0.49%)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核心区(即海淀园,以下简称核心区) 2012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到10548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增长20.1%,占示范区的42.9%;实现工业总产值1487亿元,同比增长3%左右;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8家,总数达到4400家,约占北京市的65%,占全国的1/7。如果仅从这些华丽的数据来看,我们很容易得出海淀的经济发展充满了活力的结论。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有着不易察觉的另一面。

  

  核心区的现实困局

  从近几年核心区的产业发展来看,2011年总收入约为8770亿元,同比增长24.3%。2012年总收入超过万亿,绝对值是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如果扣除CPI增长、原材料涨价、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后,企业净利润不会是太乐观的数据。增长率也比2011年降低了4.2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在放缓。

  从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核心区与北京市其他地区、甚至是其他省市的重要经济开发区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规模都不占有绝对优势。如天津的滨海经济开发区、上海的浦东新区,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些开发区都有着自身的特质,其发展速度大大超越了核心区。特别是2013年7月3日国务院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在上海外高桥(39.81, 2.43, 6.50%)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由此以浦东新区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将迎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毋庸置疑,其他地区也将纷纷效仿,以后彼此间的地区竞争将更加激烈。

  核心区的工业生产持续低速增长,2013年海淀区5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44.56亿元,同比增长3.7%,增幅比1-9月下降了0.6个百分点,低于北京市工业总产值5.5%的平均增长率,总产值和增速在全市17个区县(含亦庄开发区)中分别位列第三和第七。

  从产业规模来看,核心区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8家,总数达到4400家,约占北京市的65%,但是企业总收入却只占示范区的43.9%。这一方面说明了企业的规模、发展程度不均衡,另一方面说明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与收入不成比例,也说明核心区的高新技术企业龙头效应并不十分明显。

  核心区在发展上的确面临着现实困局,特别是在发展的动力引擎上出现衰减的迹象。

  对于这一问题,核心区方面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和精准的判断,在海淀区2013年上半年的工作会上,海淀区委书记隋振江在讲话中特别提醒:“稳增长压力较大,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等指标增长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部分指标在城六区排名靠后,考虑到我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服务型经济结构特点,对市场波动传导反应具有滞后性,经济下行压力可能在下半年进一步显现”。并提出,争取中关村“1+6”先行先试政策、人才特区政策、科技金融政策等市级配套措施先行先试,以创新驱动转型加快调结构的步伐,推动三个功能区建设等措施。或许这些措施能有效整合区域内现有资源,逐步做强核心产业领域。

  

  与西部跨区域合作

  笔者认为,核心区发展后劲不足,主要受限于空间压力和发展纵深不够。突出表现在土地供应紧张、功能区单一、人才成本较高等方面。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讲,产业孵化在海淀是非常理想的场所,但是谈到进一步发展壮大却受到很多掣肘。核心区的可持续发展还要靠整体性的产业体系布局和顺畅的产业运行效率。

  在发展空间有限的前提下,核心区可以尝试将部分非核心产业领域、基础性生产环节向西部地区转移,专注于核心领域和关键阶段,充当类似于生产流水线上的“总成”,利用西部地区广阔的地域资源、相对廉价的人才、原材料成本等优势,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进一步开拓西部地区新市场,为核心区模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此外,当地的特色产业也可以“为我所用”,在原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供金融支持、市场开发等途径,实现核心区和西部地区的合作双赢是完全有可能的。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让人欣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这种有益的尝试和交流。2011年11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委会与青海省海东地区行政公署签署中关村大学科技园青海基地建设协议。该基地将重点引进中关村大学科技园项目、中关村园区和北京市项目、青海青年创业项目、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留学人员项目等,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高新技术项目,推动中关村科技园区内26家大学科技园在青海基地建立分园,并在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企业孵化等方面对青海基地进行支持。2013年8月27日,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十多家高科技企业与贵州息烽县进行互动洽谈,业内人士评价说,在中关村高新产业园区进行平等、友好地互动、交流发展思路和招商引资议题,本身就是一个质的飞跃,是对高科技产业发挥主导作用的认可。

  笔者认为,核心区与西部地区开展区域合作拥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和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主要有四个“需要”:

  第一,开展区域合作是中关村带头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的需要。中关村聚集了我国最优质的创新资源,肩负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排头兵的重任。开展区域合作,是中关村践行排头兵角色,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体现。

  第二,开展区域合作是中关村协同创新和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创新需要开放,需要包容,需要参与到全国乃至全球的协同创新中去,吸收全国、全社会、全人类的智慧、思想和技术,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拓展市场空间,进行产业的科学布局,仅靠关起门来搞科技创新是无法做到的。

  第三,开展区域合作是中关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做大做强的需要。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对研发、生产、销售等进行跨区域、跨领域的产业合作和布局优化。因此,我们在开展区域合作的时候,更看重当地的研发平台建设、科教资源、人才智力资源和创新环境等方面。通过产业合作和布局优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企业做强做大。

  第四,开展区域合作是合作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需要。一直以来,中关村走的是一条高端高质高效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通过区域合作,一方面中关村能更好地进行跨区域的产业合作和布局优化,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另一方面外地合作区域可以借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合作双方互利共赢、相得益彰的事情。

  在宏观经济层面,也为这种区域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克强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调结构、稳增长”,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措施,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证了经济的平稳运行。扩大开放的世界红利成为推进改革、升级中国经济的强大政策工具。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8月份我国出口、投资、消费、工业增速、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均出现回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降幅大幅收窄,物价涨幅则创下三个月新低。扩大国家间开放的示范效应和稳增长形势的基本确立为加速区域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保障。

  由此看来,积极推动地区间合作,使信息技术、生产要素在产业布局中保持畅通的、高效率的转换和流通,不仅是核心区寻找的新增长点和动力引擎,也是西部地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突破口。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