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政策 > 正文

改革,中关村创新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图)

日期:2013-11-09  来源:人民日报(北京)
[字体: ]

图为中关村生命园。
  图为中关村生命园。

  资料图片

  在北京中关村西区的广场中央,有一座名为“生命”的双螺旋雕塑。26年前的雕塑设计者,今天已是一位老人。曾见证中关村历史的她,感慨地说,中关村的创新、创业,如螺旋般上升,生生不息。

  中关村,创新与创业,由废弃仓库里的中国第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发端,从电子一条街起步,历经试验区、科技园区阶段,如今已是全球赫赫有名的中国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3年前三季度,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19437.8亿元,同比增长29.9%。这里涌现出联想、百度、小米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成为时代的领跑者。这里,积极探索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和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道路。

  如果说创新创业是中关村永恒的主题,那么改革就是驱动中关村创新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国务院先后8次就中关村的创新发展做出重大决策部署。与时代的脉搏同步,与国家的改革发展同步,从一条街到试验区,从科技园区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名字改变的背后是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不断变革。

  电子一条街:中关村伴随改革开放而来

  科技人员率先突破传统观念和旧体制束缚,从科研院所走出来,“下海”创办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才有了今天的中关村。

  中关村大街,当年名叫白颐路。30多年前,这周边一片,除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就是落后的乡村、安静的田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唤醒古老中国,中关村不是“改革的旁观者”。1980年10月的一天,中科院物理所一间常年闲置的仓库里,研究员陈春先和几个同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北京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这位“中关村第一人”的创业思想从何而来?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一年前,陈春先以民间学者身份访问美国硅谷等地。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打开国门,这样的旅程毫无可能。

  在美国,陈春先看到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技术精英,在灵活的机制下,实现着自己的创业梦想,也改变着世界。想起国内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大多被锁在柜子里,巨大的差距让陈春先坐不住了。

  作为中国科教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世界第三次新技术革命,和中国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社会大变革背景下,中关村的裂变发生了。多年后,一位著名作家为他的展现中关村高科技创业历史的著作,起名为《中国的新革命》。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从1984年到1986年,白颐路上陆续出现了京海、科海、信通和联想等近百家科技企业,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声名鹊起。20多年后,联想收购了世界IT巨头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成为第一家跻身《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的中国民营企业。

  突破束缚的创新,在旧体制机制中“破壳而出”,是这些企业最鲜明的特征。不要国家拨款、不占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这“两不四自”,是第一代“中关村人”拥抱改革、献身创新的勇气。

  各方面以改革勇气为中关村保驾护航。民营科技企业人员出国难,当时的国家科委特事特办,把部分民营科技企业的对外活动纳入国家科技交流中心的合作计划。北京市政府以政府文件形式肯定科技企业是科技体制改革中的新生事物,要求各级政府给予指导和帮助。

  中关村,当年的一条街,如今已是覆盖北京的“一区十六园”,拥有约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

  试验区:中关村为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1988年3月12日的《人民日报》头版,下半版通八栏大幅版面刊发《“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评价说,电子一条街的发展冲击了旧观念,冲击了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旧体制,探索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新路子,探索了我国高技术产业起步和发展的新路子,为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当时,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新事物,引起人们议论纷纷。但调查报告强调这“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它是成功的”。

  这份报告出自中央办公厅组织7单位联合成立的调研组。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1988年5月批准同意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在海淀区境内划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设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由此,中关村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区。

  当年5月20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这是中国第一个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地方行政法规。条例鼓励科研单位、学校和企业中的科技人员在试验区内的新技术企业中兼职,兴办、领办、承包各种形式的新技术企业,或离职到新技术企业任职。北京市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试验区办公室工作人员,这是对传统政府公职人员任命制的一大突破。

  1990年2月,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变更登记为用友电子财务技术有限公司,成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第一家私营企业,也是北京地区第一家私营科技企业。

  在发展早期,创业者的股权困境,长期束缚了许多中关村企业的发展。曾在中关村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四通公司未能持续辉煌,既有缺乏自主创新的原因,也与股权改革停滞不前有关。

  1991年,北京市体改委牵头与试验区办公室等联合制定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案。随后又提出以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综合制度改革方案,初步构想“创业集团股”,让创业者有其股。联想集团成为改革的一个试点,从分红权到股权的递进式改革,为日后成长为世界级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园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头兵

  1999年,时代再一次选择中关村。当年5月26日,北京市政府与科技部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提出了拟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实行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8项政策建议。6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

  在中关村,创新不仅有政策支持,更有法律保障。2000年12月8日,被称作中关村“基本法”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出台,以“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的市场经济法治原则为灵魂,把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的成果通过法律体系固定下来。

  在相关条款的激励下,全国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机构、第一家科技成果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以及第一家中国自然人与外商合资的企业相继在中关村诞生。

  2000年,经财政部、科技部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产权激励的股份制试点,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提供了基本思路和具体的方式。

  进入21世纪,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2005年8月,国务院做出关于支持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决策,并于2006年批准中关村科技园区新的规划范围。国家在制订规划、创业投资、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转让、股权激励、国家级研发机构等方面,对中关村的改革探索予以支持。

  2005年12月9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成立。研究所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理事会是研究所的决策机构。全所没有一个正式编制,领军科学家全部从全球招聘;合同期内,所长和实验室主任用人不受行政干预。这里没有评比、没有考核,学术空间充分宽松,课题充分自主,最后接受由国际知名专家组成的科学指导委员会的评估。

  示范区:承担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重担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波诡云谲,进而冲击中国。中关村,面临新的历史关口。

  经历近30年发展,作为全国自主创新的“火车头”,深层次挑战也愈加清晰: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总体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大型高科技企业骨干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关键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还比较少,技术成果转移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创业风险投资体系、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支撑体系、产业化政策环境还需要完善……

  中关村急需新规划、新目标,实现新调整、新发展。内外夹击,时不我待。2009年3月,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峻的时刻,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批复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中关村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中关村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09年7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成立,由科技部牵头,国务院21个部委协力参与。一个全新的领导架构,给予了中关村前所未有的支撑。

  2010年12月底,国务院原则同意中关村“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1”是要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6”是支持在中关村深化实施先行先试改革的6项政策,包括推进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完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研究制订中央单位股权激励试点方案审批细则、开展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开展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等。

  “建立充满活力、科学合理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才能使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介绍,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北京市和国家相关部委紧密合作,围绕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技术与资本的结合、成果与市场的衔接。

  同样是在2010年12月,中关村的“基本法”完成修订—更加完善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经北京市人大会常委会通过。新条例明确要求,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示范区内的组织和个人办理行政许可、审批、年检和其他服务、管理事项,应当简化程序、缩短期限、减少层级、优化流程,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该条例规定,社会组织可以直接向市民政部门申请登记。中关村数字内容产业协会成为北京市第一家没有业务主管单位而直接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

  此后,在人才建设、军民融合、科技金融等领域,国家陆续出台重大改革举措,在中关村先行先试。

  2012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历经“一区”“三园”“五园”“七园”“十园”之后,如今中关村的创新火种已经布满首都所有区县。

  企业腾飞:市场潜力改革活力尽情奔涌

  今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

  柳传志、李彦宏、雷军等中关村企业家在中关村展示中心作现场展示和介绍。这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既是中关村创新创业的功臣,也是体制机制变革的受益者。

  企业是创业的载体,创业是创新的实践。中关村持续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创业生态系统、培育创业家精神和创业文化,积极营造创业生态环境。

  联想是中关村当仁不让的龙头企业。创始人柳传志,如今是中关村企业家咨询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企业家通过这一委员会直接参与中关村的园区规划、建设、改革和发展等重大事项决策研究,提出加快园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建议和报告,并且监督有关园区各项规定、政策和法规的贯彻实施。

  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2000年1月携风险投资从美国硅谷回国,创立了这家日后的全球最大中文网站、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为公司选址时,李彦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关村,中国的信息产业圣地、创新创业的宝地。

  小米,2010年4月才成立,以自主研发软、硬件一体的小米手机为主营业务。公司创始人雷军说,与多数国内外主流手机厂商不同,与当年“贸工技”于一体的中关村老大哥们也不同,小米公司只做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研发和市场,聚焦“微笑曲线”的两端。

  在中关村,更多的是被誉为“创新细胞”的小微企业。中关村西区一家看似普通的咖啡馆—“车库咖啡”,悬挂着中关村管委会授予的“创新型孵化器”牌匾。花十几块钱点杯咖啡就能坐上一天,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都到这里来碰头、谈项目。

  按照政策,创新型孵化器将获得资金、融资等扶持。更令创业者受益的改革举措是,车库咖啡为创业者提供的企业注册快捷通道也迅速建立。创业者可以向车库咖啡提交申请,由车库咖啡帮助创业者注册公司,免去很多繁琐的注册程序。众多小微科技企业,就在这样的新型孵化器中诞生。

  “一张桌,一间房,一层楼,一幢楼”,这是中关村里众多创新型公司成长的直观脉络。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激荡其中。那些年轻的创业者们,或许并不知晓那位已离世的先行者—陈春先。但历史告诉未来:在中关村,成败皆英雄。2010年,热心人为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的“三十而立”操办了一场隆重的纪念会议。

  市场经济的潜力和改革释放出的活力在中关村尽情奔涌。以企业实现年收入100亿元计,联想集团从1984年创办到1998年实现,用了15年,而小米公司只用了3年。以上市数量计,从1988年起,中关村拥有100家上市公司用了20年,而拥有第二个100家只用了4年。

  产业变革:全面参与全球经济科技竞争

  除了企业总收入在25年里接连上台阶,中关村在改革开放中成就的,是能与世界比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中关村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300余项,约占全国40%。这里每年新创办科技型企业4000家,创业投资案例和金额占全国1/3。这里的万元增加值能耗0.08吨标准煤、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0。

  以研发与服务为特征的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在中关村形成了七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态势。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到生物产业集群、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从新材料产业集群,到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从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中关村是“科技创新的摇篮”、“中国离世界最近的地方”。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是1996年的中关村,一家叫“瀛海威”的互联网公司打出的广告牌。那时,还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internet”这个词代表着什么,又将如何改变世界与中国。

  2009年,在甲型H1N1流感肆虐全球的关键时刻,中关村企业科兴公司,自主研发出全球第一个获准生产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创业者自勉:生命科学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小的技术领域,“只要创新步伐不停止,总有一天我们会后来居上”……

  在中关村诞生的技术和产业,更在全国落地开花,成为推动中国产业变革、经济前行的力量。2012年,中关村技术合同成交额2459亿元,占全国近40%,其中80%输出到京外地区。中关村企业在京外设立分支机构超过8300家。示范区与全国40多个地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展望未来,到2020年,中关村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人将这一目标细分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强大引擎、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我国科技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

  改革贯穿始终,成就了今天的中关村。面向未来的中关村,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所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在“1+6”政策基础上,国家相关部委最近又出台了“新四条”,再破科技体制坚冰,支持中关村鼓励创新创业。目前,北京市正在制定进一步推进市属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机制变革的相关意见。
  2013年的11月,世界再一次聚焦北京,等待中国亮出新的改革整体方略。

  中关村也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好“1+6”和“新四条”等先行先试政策,抓紧推进市级层面先行先试和政策突破,让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更加遵从创新的本质和规律。

  作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地,中关村将努力在全球坐标系中找定位,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利用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是中关村大势所趋、时不我待的国家使命。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