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长源自学生给予的‘痛’”
——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实践历练名师研讨会侧记
“我要感恩学生,因为我对所有问题的反思,都来源于学生的需求。”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的教师在日前该校葵园教师研究院举行的实践历练名师研讨会上说。当天,9位学校骨干教师分享了自己的教育故事,5位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育专家现场点评指导。
学校的发展,教师是核心动力。那么,教师成长的动力又来自于哪里呢?
“我班有个小男孩,上课总发出怪声。他的特别很让人苦恼,我一直留心观察他。有一次,孩子们说寒假收获,与大多数孩子不同,他说自己组装了两个喇叭。我发现他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就让他回家查查自己的怪声是不是噪音,噪声危害有哪些。”赵红波老师在发言中说,说来也怪,小男孩不再发怪声了。
后来家长会上,小男孩的爸爸抢着第一个发言,赵红波老师才知道是“特殊作业”起了作用。“我觉得,老师就要做掘金者,去发现和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利用他们自身的优势来自我教育,这大概就是自主教育的一种体现。”
教了16年五六年级语文的张江老师,有一天突然被校长安排教一年级,起初有点想不通。面对活泼好动的“小捣蛋”,他不止一次大吼过。但那天,有个小男孩一句“老师,您应该换种方式教育我”,一下子让他呆住了。“教高年级,我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朋友和严师,但是教低年级,我应该先做‘爸爸’和‘妈妈’。”张江说,他变了,会穿花格子衬衫和带卡通图案的衣服,会让孩子们坐到他腿上。
许多孩子觉得数学很枯燥,数学老师刘锌会把做题变成游戏,让孩子们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为了教孩子们学会如何与人交往,语文老师黄立新尝试让学生自己选座位,让他们体会到只有自律才能拥有更多的自由。心理老师付一铭在体会到“直接评价”造成彼此隔阂后,悟出“第一时间不评价,抱着好奇心来倾听”的教育方法。
如果说问题是一种“痛”,那么,恰恰是学生给的这种“痛”,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心需求,让教师不断反思自己,不断践行“做最好的我”,追求卓越。
“为了实现办一所卓越的学校,办有儿童立场、首都特质、国际视野的师生共同成长的学校,我们试图通过葵园教师研究院系列活动,成就一批最好的教师,使教师自己跟自己比,看有没有进步和提高。”中关村一小校长刘畅说。
据了解,成立于去年的葵园教师研究院,会定期组织“每周一得”、“教学故事交流和分享”、“教师论坛”等主题研讨活动,引导教师从研究的视角发展自己,实现从教书匠向研究者、教育专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