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人才 > 正文

中关村“特楼”:曾被农田荒草包围

日期:2013-12-08  来源:凤凰卫视
[字体: ]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关村,有很大一部分地区,还是种着小麦和白薯的农田,和今天相比,是显得异常荒凉,这里的荒草长得比小孩子还高,包括“特楼”在内的中科院职工宿舍的南边,还有很多坟地,如果“保福寺”已经成为了一个地名,在当时这里的确是有一座庙宇,后来改建为小学,正殿和偏殿都用做了教室。

中国科学院是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从南京、上海迁往北京的原中研院和原平研院的一批科学家就住进了较早建成的14和15号楼,此外,建国头两年来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像赵忠尧、杨承宗、叶渚沛等人也成了这里的住户。

1955年,随着中美大使级会谈取得了成果,不少留美中国科学家摆脱了羁绊,打点行囊踏上了归乡之路,1956年,中共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更引发了海外科学家的归国热潮,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来到科学院,并且大都住进了新落成的13号楼,于是,在中关村就有了这样的一种说法,14、15号楼南方人多,13号楼里留洋的多,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14、15号楼的住户绝大多数也是“留洋”的,不过是早期“海归”而已。

而13号楼里“留洋”归来的科学家中,南方人也不少,赵忠尧就是留过洋的南方人之一,这位曾经入住14号楼104室的物理学家,不但是世界上第一个观测到正反物质湮灭的人,第一个发现了反物质的科学家,他组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许多著名物理学家,像王淦昌、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都是他的学生。

当然,在赵忠尧之子赵维志的记忆,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父亲平凡如常人的点滴生活往事,他回忆说,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我们几个孩子渐渐长大,有一次,不知是他太累了,还是我变重了,他几次都不能从后座跨腿上去,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让父亲再带我了,但他又开始带弟弟妹妹,直到他70岁时,才在我们反复劝说下,扔了他的自行车。

1998年5月28日,赵忠尧辞别人世,他的遗体告别仪式极其简单,媒体也没有太多的报道。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