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生活 > 正文

中关村二小校长杨刚:学校的家园文化与以人为本

日期:2015-11-05  来源:搜狐媒体平台
[字体: ]

  图为中关村第二小学校长杨刚做主题演讲

  

  图为中关村第二小学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现场表演

  编者按:10月22日上午,由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委、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办,中关村第二小学承办的“聚力· 绽放——中关村第二小学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在中关村小学百旺校区梦剧场举行。海淀区各中小学书记校长、教育部首期名校长领航班学员、北京市人大代表、 北京市青联委员、学生家长代表、媒体代表等500余人参加。研讨会由海淀区教委主任陆云泉主持。

  中关村二小杨刚校长作了题为《桃红李白心暖花开》的主题演讲,介绍了“家园梦想”的提出与深化,尤其是理性思考与实践创新,充分表达了他的教育理想、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以下为杨刚校长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欢迎您走进中关村二小,参加由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和海淀区教委主办的“中关村第二小学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说实话,今天我站在这里真的很忐忑,因为教育家这个称号对于我来说,是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触碰的。

  虽然第一次在工委备会的时候,领导曾经讲到:这个教育家不是指校长个人,而是指中关村二小这个群体;教育家成长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真正的教育家永远在成长中。但我依然觉得我们距离教育家这个称谓还很远。

  然而在准备这次会议的过程中,我与我的团队对教育的理解更深刻了,对教育的情怀更深厚了,对教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更加强烈了,对学校今后的办学 目标也更清晰了。这一切化作了我们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才使得我有勇气把我们不太成熟的思考与大家探讨,而不是以教育家的姿态做汇报。

  借此机会,我要代表全体师生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二小发展的各级领导、专家、同仁、表示深深的敬意,对您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和由衷地感谢。

  下面,我将以《桃红李白 心暖花开》为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讲述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与感悟,对办学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一、凝心聚力的家园文化

  1.家园文化的萌发

  1995年7月,我毕业来到二小,在学校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里,在校领导对青年教师的信任和栽培下,在老教师手把手的传帮带下,在团队伙伴给予 的支持、帮助下,我逐渐从一名数学教师成长为团支部书记、德育主任、分校负责人……二小这个大舞台使我得到了快速、全面地成长,更让我从中感受到了二小对 人的关注,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重视。二小这种多年保持的“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深深地影响着我。

  2003年2月,我走上校长岗位,当时我只有29岁。满怀教育激情与梦想的同时,我更加感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面对这个优秀的群体,这所优质的学校,我这个年轻的校长该做些什么,才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是个特殊的地方,它的核心在于育人。学校的生命力就是要促进每一位师生快乐和谐地发展。而这样发展的基础就是要为师生创造一种快乐的、纯净的、和谐的工作和学习氛围。

  基于以上的思考,回顾二小在多年的办学中,得到老师们广泛认可的是和谐融洽的人际交往、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活泼进取的学习状态,我认为这种氛 围就是一种“家园式”的文化氛围。在对学校原有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的同时,2003年5月,我提出了用“家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理念,凝练出“家园文化” 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关注发展”;“家园文化”追求的目标是“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在管理中力争实现从“有形制度约束——淡化制度管理 ——自觉自律践行——实现自我超越”的管理境界。

  在大家共同的精心培育下,“家园文化”得到了老师们的广泛认同。2006年7月,老师们把自己对“家园文化”的感情凝结在《我和二小共成长》这 本文集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对“家园文化”的理解和共识:那就是,“家园文化”是一种爱与尊重的文化。在二小,师生可以自由的对话,“尊重”被给予最好 的诠释;在二小,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是满满的包容,是爱的延伸;在二小,谁都拥有广阔的舞台,赏识与激励点燃每个人的梦想!

  2.家园文化的确立

  随着二小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在办学过程中也在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那就是,如何让来自不同校区的师生与原二小的师生真正成为一家人,形成更大的合力?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提出:坚持用“家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在多校区办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分析和吸收来自不同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文化,缩小校区间 的差异,缩短心与心的距离。以“家园文化”的力量推动多校区的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文化共融、品牌共创及合作共赢。在实践中,二小的“家园文化”得以进一 步确立,我解读为朴实的三句话:“二小是大家的,二小的发展是为大家的,二小的发展是靠大家的。”目前,这三句话已经成为每一个“二小人”所欣赏、推崇并 以此作为行为原动力的一种共识。

  二小是大家的。我们强调:校区之间只有地理位置不同,没有先后顺序之分,也没有身份地位之别。有的是统一的管理、充分的接纳、平等的待遇,突出每一个人在中关村二小的主体地位。

  二小的发展是为大家的。学校充分尊重老师们的合理意愿。如,选择校区的意愿、专业发展的意愿等。这种尊重与民主使老师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也使所有的教师对学校的文化产生了认同感,对学校有了归属感。

  二小的发展是靠大家的。在浓浓的“家园文化”的浸润下,老师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倾情奉献,真正成为了学校发展的主人。

  “家园文化”的确立,帮助三校区师生形成了统一的文化认知、愿景认同和观念整合,把三个校区所有的师生凝聚在一起,成为“大二小”发展的主体力量。

  3.家园文化的发展

  随着多校区的稳步推进,我们开始更多地思考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意义,我们希望家园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二小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都能够在二小绽放最美的自己。我们把这样一种美好的教育愿景,凝练成“桃红李白 心暖花开”,这既是我们的家园梦想,更是我们的教育追求。

  “桃红李白”:表达了桃李之间和而不同的自然属性,寓意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结果;既包含教育的方法,更蕴含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的智慧,体现了中关村二小尊重生命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主张。

  “心暖花开”:预示着每一个孩子都是花蕾,含苞待放;每一朵花蕾的盛开都需要悉心呵护、用爱守候。学生作为生命的主体,其情感、心灵和个性都应得到尊重和理解,让每一颗心灵都享受到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进而聚力为开,绽放最美的自己。

  “桃红李白 心暖花开”彰显了一种典雅端庄、充盈灵动的教育之美,是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教育愿景。

  凝心聚力的“家园文化”最大限度尊重学生的成长,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潜能,让师生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快乐和谐的发展,使二小成为了师生共同绽放的精神家园!

  二、以人为本的办学实践

  “家园文化”是二小发展的灵魂,是二小长久以来稳定发展的根基。“家园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多年的实践中,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地方。

  (一)办好每一个校区

  1.多校区办学历程

  中关村第二小学于1971年建校,作为海淀区优质学校,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始终承担着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社会责任。在过去17年中,二小共参与了7个学校或校区的发展建设,成为海淀区小学中参与办学形式最多、承接新建校、合并校最多的学校。

  2.多校区办学实践

  面对各个校区的发展建设,我始终认为,无论是合并校还是新建校,都是二小。每个校区的家长和学生都希望享受到二小优质的教育。所以,在我的心 里,每一个校区都是同等重要的。肩负这份责任与使命,我不断在思考:如何让二小的优质教育不缩水,实现校区间优质均衡发展?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

  (1)构建立体管理网

  首先,构建立体管理网。相对于单一校区办学,多校区办学的管理难度更大,问题更加复杂。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校区间学校工作整体推进、教育教学规划同步实施、教师发展研修制度一视同仁、学生培养目标同步落实,这是实现多校区同步、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

  为此, 我们探索实施了“家园文化”下的网状管理结构,即:以横为主、以纵为辅,横纵结合,构成立体管理网。

  “横”体现学校在教育、教学、后勤等方面对各个校区统一的扁平式管理,它保证了校区间的同步优质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后勤、人事分别安排一 位副校级领导干部负责,统筹管理相应工作;在管理过程中,我的工作重心是抓全校业务、而不是抓校区,弱化校区行政功能,确保三校区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纵”是指行政纵向管理。体现学校对各个校区发展的科学放权,允许校区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实现校区的特色发展。校区设一名行政牵头副校长,三个校区分别设立教育、教学和后勤办公室。行政副校长主要职能是结合校区实际情况统筹、协调、落实本校区日常工作。

  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交织

  为了让管理人员既能从微观层面管理好校区内工作,又能从宏观层面加强校区间联系与促进校区间优质均衡发展,学校在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上充分发挥 了职能交织的作用,如:德育副校长鲍海楠兼任百旺校区行政副校长;华清校区行政副校长王迎新主抓全校的语文教学,同时负责华清校区的语文教学;百旺校区德 育副主任丁伟兼任学校团支部书记等。

  这种网状的组织管理结构和管理职能交织的分工方式,确保多校区是一个整体、一套班子,同样的管理政策和制度,同样的管理办法和评价机制,保证校 内管理的一致与和谐 。在这个网状管理结构中,每个人的工作上、下、左、右都有与他人相连的交叉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与角色,既体现了管理上的无缝对接,又优化了管理人 员,实现了管理中的实效与高效。

  这种管理模式最大的困难就是我们管理人员的责任更大了、担当更大了。为了校区间同步、优质、均衡发展,干部和教师团队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更多的努力。

  (2)搭建多维数字平台

  多校区办学的另一大难题是:如何克服空间上的距离,实现校区间的统筹管理与同步发展?中关村二小利用教育+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为三校区统一搭建了多维的数字平台,打破了三校区的空间限制,实现了三校区教育教学和行政等工作的全面、实时、零距离沟通。

  2006年2月,为了满足校区间统筹管理和同步发展需求,学校开通了中关村和华清两校区的视频会议系统。随着校区的不断变化,2009年,又开 通了中关村、华清、百旺三个校区的视频会议系统。现在无论干部、教师在哪一个校区,都可以实现同步教研、同步听评课、同步会议等工作需求。与此同时,协同 办公系统、智能排课选课系统、学生课堂评价系统、教师网上测评系统等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种工作和学习方式在二小早已形成常态。

  二小人在多校区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一个二小、一个标准、一个质量”,努力实现多校区同步、优质、均衡、特色发展。今天,我可以非常自信的说,在二小,没有本校与分校的概念;在二小,没有选择校区的烦恼。只要你走进二小,任何一个校区都可以享受到二小优质的教育。

  (二)发展每一位教师

  十多年的办学实践,我始终坚持把重点工作放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因为我深知,没有好的教师,学校一切都无从谈起。校长的责任就是要不断凝聚教师发展之力,让每一位教师在这里找到成长点和发展点,最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1.一个团队——构建教师生命共同体

  不论学校有多大,校长心中都应该装着每一位教师,让每一位教师获得发展。我的想法是让每一位教师置身在二小的团队中,在团队中成长。在二小,每 一位教师都至少属于一个团队,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的空间。二小有很多团队,8大学科专家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党团工作室、科研项目组、青 蓝之约、青年教师沙龙、教师俱乐部等,教师在团队中碰撞思想、分享理念、增进友谊。每一位教师都在团队中前行,感受着来自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把这样一种团队文化不断传承、发展为[1&N]的教师团队发展模式。“1”是团队中的核心,他可以是校长、也可以 是一名干部,还可以是一位教师;“N”指团队中的若干个成员。在“1”的带动下,整个团队共同发展进步。每个成员可以是团队中的“1”,也可以是团队中的 “N”。任何成员在“1”的位置上,都有一个团队在背后的支持;任何成员在N位置上,都在为团队提供支持,也在团队中共同成长。我希望在学校里出现更多的 团队,希望更多的老师成为“1”;更多的老师体验在团队中的“1”和“N”的相互配合和支持,希望多个团队形成更大合力,生成更大的生命共同体。

  “学习周”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下产生的,在原有期末总结大会的基础上,我们创新了教师发展机制,形成了“学习周”这样一种促团队建设、助教师成长 的教育实践形式。学习周上三校区所有老师都聚在一起,就学校发展、学科建设、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交流、分享和提升。这里有多样的团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通 过各种形式产生多维地碰撞,越来越多的老师成为主角,成为“1”,带动周围更多的老师。

  二小就是由若干个“1”带动若干个“N”形成的一个大团队。在大团队中,真正实现聚全校教师之力,让教师生命共同体持续发展。

  2.一张课表——突破教师再发展瓶颈

  目前,教师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如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学习时间零散等,这些成为教师发展的瓶颈。如何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为教师再发展助力,是我一直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我提出了“个性化脱产培训”。

  推行“个性化脱产培训”的初衷就是要为教师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完整的学习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跳出日常的教育境遇,通过系统地读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反思实践找出自己发展的短板;通过课程培训丰富教师人生体验。

  “个性化脱产培训”:不是学校统一安排的规定动作,而是针对教师个体发展需要的私人订制;不是面向少数教师的个别培养,而是自主申请、全员参与 的个性培训;不仅有面向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而且有面向教师个体发展的多方面提升;培训内容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因人、因需动态调整的。每一位教师都独 特,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需求都不一样,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份专属的课表。

  案例:王金良老师的《一张课表》

  这是王金良老师个性化脱产培训课表,他是体育学科的骨干教师,也是百旺校区体育组组长,这张课表是在充分尊重王老师自己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不断 地沟通和反复研讨形成的。在前期的沟通中,王老师提出希望能够进一步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能够跳出教师角色看教育,能够跳出学科观课堂。因此,学校为他请 了班主任师傅,走进班级管理实践;多学科骨干教师向他开放了自己的课堂……学校帮助王老师从综合育人的角度,重新理解教育、理解学生、构建课堂。个性化脱 产培训,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每位教师都能成长,这种尝试得到了全校老师的充分认可和支持。

  我们期望个性化脱产培训成为二小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加油站,实现他们跨越式成长。

  3.一个梦想——助教师个体特色绽放

  教师个体的成长,离不开个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保证三校区教师整体的提升后,针对有特殊发展需求的老师,我带头给予他们充分地肯定和支持,帮助教师实现个体的特色绽放。

  2006年,刚刚调入二小的马媛媛老师,向学校提出开设形体课的想法,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她自编教材、顺利开课。喜欢舞蹈的学生越来越多 了,马老师想成立舞蹈团,我欣然同意。起初,舞蹈团只有24人,现在已发展为拥有200余名成员的大社团。短短5年,舞蹈团从无到有,最终成长为北京市金 帆舞蹈团。今年1月,马老师带领小团员们在清华大学上演全国首部大型童话舞剧《野斑马》,8月《野斑马》登上了英国伦敦剧院和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舞台。在 学校全力支持下,马老师不断地追求着她的艺术梦想。

  同样,爱好天文的朱戈雅老师,在探秘星空方面有着无穷的创意和设想。学校全力支持她建设天象厅、开设天文校本课、组建天文星云社。酷爱读书的刘 晓丹老师,当她提出图书馆建设方案的时候,学校尊重她的设想,将主持建设的重任交给她;刚刚参加工作,喜欢京剧的焦翔宇老师,引领孩子们走近国粹,学校支 持他筹建京剧团……

  这样一批有想法、有专长,有自我实现需求的老师是二小的财富、更是学生的幸福!

  (三)培养每一位学生

  徜徉在二小的校园,这里真正的主人是学生。在这桃李之园,“每一缕阳光都应该分享”、“每一扇窗扉都应该开启”、“每一朵花蕾(lěi)都应该绽放”,我们希望每一位二小的学生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能够收获健康的体质、阳光的心态、儒雅的品行、感恩的情怀。

  1.健康身心 育人基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忽视了身心健康这个儿童成长中最基础的部分。在二小,身心健康是育人的第一要素, 也是二小崇尚运动、阳光活力、勇于挑战的精神气质。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参加了40余次健康工程活动,同时为有相同运动爱好的教师成立各类俱乐部。长跑俱乐部 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在教师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自发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像专题片中“胖胖跑团”的故事,在学校还有很多。2013年的金秋, 我们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办第一届少儿长走大会,这项活动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广泛认可。迄今为止少儿长走大会已经吸引学生与家长累计1万多人次参与,将近 60%的挑战者成功完成10公里长走。长走大会的效应在持续增温,健走道、运动场上常常看到学生运动的身影,热爱运动已经成为二小学生的健康风尚。

  同时,我们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以阳光般的心态对己、对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是我们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心灵之约。“认识新朋友”鼓 励学生迈出自信的第一步;“沙盘游戏”是在沙具的拼摆间,引导学生积极交往,捕捉他人优秀品质;“心情气象站”帮助学生用形象地心情贴纸表达自己的情绪; “优点大爆炸”的游戏里学生感受到来自同伴的赞美。不要小看这些活动,正是在活动里学生们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健康的体魄、阳光的心 态是二小人的教育追求,这也将成为学生一生的财富,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儒雅品行 浸润花开

  审视二小的过去和现在,学校一直流淌着涓涓书香、清正雅和的气息。富有特色的儒雅课程,为培养讲文明、负责任、懂仁爱的儒雅少年累积底蕴。

  (1)“悦读·幸福”

  以“悦读·幸福”特色课程为例,每个学期学生们都拥有两周静心阅读的时间。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品味书香。师生、家长们把古今中外最经典、最受学 生欢迎的书目汇集成“悦读书库”,引导学生读好书;每个学期,语文老师都要为学生上一节名著阅读指导课,帮助学生从爱读书到会读书。同时,我们还为学生建 立了自助图书馆,借书就是扫描一下手掌这么简单。学校图书馆、梦想书社、年级书屋、交换书屋帮助学生实现随时随地的轻松阅读,真正实现了阅读是一件幸福的 事情。

  这是我们在“悦读·幸福”特色课程中做出的尝试,学生们从书本中传承君子之风,也在丰富的延展阅读里,体会到开放的态度、积极的氛围带来的心灵悦动。

  (2)儒雅讲堂

  同样让学生感到幸福的还有我们的儒雅讲堂,它以“文明”、“责任”、“仁爱”为核心,将中华传统礼仪规范、现代公民素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 来,以真实生动的故事案例、轻松有趣的情境模拟,将儒雅的内涵渐渐地浸润于学生品行中。我们希望二小的学生通过六年的涵养能够多一份交往的文明,多一份处 事的责任,多一份心灵的感恩。

  二小的秋天,果树街是最美的。这美来自于自然之美,也来自于学生儒雅的品行。红红的山楂缀满枝头,想起那酸酸甜甜的滋味真是说不出诱人。虽然学 生们每天无数次从树下走过,果实随手可得,但没有人采摘一颗,因为在他们心中校园中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值得分享的,与摘下果实自己品尝相比,他们更欣赏、 更喜欢和大家一起在采摘节里分享快乐。我想,学生们对文明的践行、责任的认识,都已经从这里呈现。

  3.个性舞台 最美绽放

  在学校的大舞台上,主角永远是学生。“最佳现场”就是为学生展示自我而打造的专属空间。在这里没有专家学者,所有的主讲人都是学生。他们自主申 请,自选主讲内容。万逍同学讲述的是自己为盲童录制有声图书的故事,她坚持每晚录音,通过微信公众号已经推送了248期;关爱老年人的马添戈同学凭借小课 题研究,申请到专项基金1万元,为安贞社区的老人建设活动室。在这里,每一个小主讲分享的是他们独特的成长经历,获得的是自信地表达,同时,启发更多的伙 伴们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为绽放各自的美丽而积蓄力量。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两位小主人公的故事。

  这是“迷物之家”,是为迷路的物品寻找家的地方,多有趣的想法,这个创意来自徐思睿同学。这是她响应学校的号召,为帮助同学找回丢失的物品,专 门绘制的草图。她的想法得到了老师的支持,鼓励她把好创意付诸于实践。她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为迷路的物品装扮这个漂亮的小家。思睿在与大家分享这件事的 时候说:“我觉得装点学校就像在布置自己的家一样,遇到困难要努力坚持下去!”在她的启发、带动下,更多的校园角落被学生认领,更多的活动由学生来策划完 成。交换书屋里的几百本藏书是由学生自主管理的;沙梦园里所有物品器材都是由学生负责维护的;每次活动的音响音效都是由小音响师控制播出的。学生都在以主 人的姿态让校园变得更美好。

  第二个故事的小主人公是梁凯翔,他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凯翔每天放学都会经过联想桥,常路过的人都知道那里的拥堵非常严重。细心的他用将近 一年的时间,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从最初的实地观察,到数据统计、现场走访,以及请教交通大队的警察,最终向交管部门提出疏堵建议方案。北京电视台 还跟踪报道了他的研究事例。

  像凯翔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连续四年,二小有8位同学荣获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和科学建议提名奖,其中张及晨、朱相成两位同学的科学建议由 政协委员带上了北京两会,实现了小学生的参政议政。在老师们的鼓励与引导下,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校园的主人,未来社会的主人。

  在二小,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这里的绽放不是一个最终结果,而是不断充盈的过程。每一次聚力都为了最美的绽放,每一个绽放又是一次新的聚力。

  结语

  在二小这个充满爱与责任、自由与梦想的家园里,凝聚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为着“桃红李白 心暖花开”的教育愿景,努力的追求着、耕耘着、实践着。回首这些年走过的岁月,既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也充满着温馨与幸福。我由衷地感谢每一位可敬的教师, 感谢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感谢一路相伴的家长们。

  在二小今后的办学中,我们还有太多东西需要坚守、太多东西需要大胆创新。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 根本。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尊重个体生命成长,为师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永无止尽的教育之路上,我们还将继续探索,不断前行。同时,我们也 还要向其他兄弟学校学习先进的办学经验,共同为海淀教育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各位来宾!感谢您给予我们的信任和帮助,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

  谢谢大家!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