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商务 > 正文

中关村“先行先试”助“中国芯”产业化

日期:2011-01-09  来源:千龙网
[字体: ]

 刚刚过去的2010年,龙芯中科的销售额与合同额分别较2009年增长了10倍,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总经理胡伟武对此感慨万分:“要是没有中关村先行先试的氛围和机制,龙芯现在可能还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

  产业化在研究所遭遇瓶颈

  把时间拨回到2009年8月,研究员胡伟武领衔的中科院计算所龙芯团队,已经为“中国芯”奋斗了8年。他们研制出我国首枚通用CPU芯片;龙芯2F、龙芯2G和龙芯3号在应用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还拿到江苏省15万台龙芯电脑的首购订单……

  发展瓶颈竟随订单而来。“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这是技术产业化的必经之路。”胡伟武说,产品需要资金、服务、管理和销售才能成为商品,而科研机构计算所恰恰欠缺这些,“可以说,龙芯当时市场化已经碰到天花板了。仅靠计算所的力量,龙芯就像小马拉大车,很难走远。”

  龙芯团队提出,成立“种子”公司,再借机引入外部资金,促进龙芯的产业化。

  “种子”公司迈出第一步

  龙芯团队的想法,得到北京市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

  新公司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中科院计算所、龙芯团队在新公司的投入及所占股比。“龙芯技术的知识产权属于计算所,而我们的技术、科研成果都是国家的。”胡伟武说,如果计算所以龙芯的知识产权当作无形资本投入,就需要对知识产权进行估值。

  胡伟武坦言,“不太好估值。在龙芯中科成立之前,国家为龙芯芯片研发投入的经费就超过2亿元,如果龙芯的估值低于此前的投入,就涉及‘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即使按最低估值当作计算所的投入,新公司在市场化还未迈步就背上了巨额的“包袱”,经营压力大,团队也无法实施股权激励。

  怎么办?胡伟武向计算所提出了开创性方案:新公司拥有龙芯技术的使用授权,未来每卖出一枚芯片,都向计算所上交技术使用费。“新公司仅仅有偿使用,国家财产没有流失,而且无形资产的价值不用计入到新公司,团队在经营中少了包袱,取得了双赢的结果。”胡伟武说。

  方案顺利获批,由计算所和龙芯团队成员共同出资,龙芯中科就这样成立了。

  接着,市发改委、中关村管委会等为促进龙芯项目在京产业化做出新尝试,那时北京还没有高新技术产业的政府投资基金,围绕北京市政府如何投资,中关村管委会光协调会就开了20多次,最后决定通过北京市工业投资公司投资,其中一半的资金由中关村管委会和海淀区政府提供。

  股权激励带来发展后劲

  北京还支持龙芯中科预留足够的股份空间,分配给后续的经营团队。未来北京市工业投资公司持有股份的一半将会原价转让给经营团队。目前,龙芯中科创建以来的第一批核心科研人员总计60多人都得到相应股权。

  “可以说,我们在未触碰国有资产的前提下,在中关村先行先试的氛围和支持下搭建起从初创、融资到未来经营的架构,兼顾了各方利益。”胡伟武说,中科院计算所作为大股东之一,将履行出资人职责,但不会干涉日常经营管理。

  这样的政策助推,让龙芯中科产业化和市场推广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化基地开建;有足够资金承担联想、曙光等大型合同项目;芯片在国家安全领域大显身手;曙光最新研发的刀片服务器、超级计算机都相继采用了龙芯芯片。

  “北京市不久前发布实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明确支持鼓励企业开展股权激励和先行先试,这对龙芯中科绝对是肯定和激励。”胡伟武说,龙芯中科已经确定将实施《股权激励鼓励办法》,未来中关村还将开展完善股权激励的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这对于龙芯中科实施股权激励将是又一个利好。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