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商务 > 正文

商业地理:中关村是谁的城?

日期:2013-12-26  来源:《天下网商》
[字体: ]

2011年7月29日,尚在夏暑的北京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浇了个透心凉。此时,身处中关村北四环边上的鼎好大厦一楼,你可以看见在这栋写字楼里上班的小白领们,正忙着一边从保安手里接过装雨伞的袋子,一边看看手表掐算着到达办公桌的大概时间。

站在这里,同样可以望见北四环对面的太平洋数码城,也可以瞧见中关村大街一号海龙大厦,还可以一抬头看见中关村大街另一边的科贸大厦。就在这一刻,你会蓦然惊觉,曾经印象中熟悉的中关村竟然变得陌生起来:太平洋关了,科贸杂了,海龙蔫了,鼎好安静了,曾经的熙熙攘攘一下子不见了。

这里到底是谁的中关村?

政府说,这里要成为创新工场、孵化器;IT 卖场说,这里要商城化管理,但不是商城化;商户说,我们不想逃亡,却往往被逃亡;消费者说,这里依然是讨便宜货的地方;商会说,不能让一些软骨头坏了一锅汤,要刮骨疗伤。

的确,中关村正在经历一次改头换面。政府又一轮的限期整改,重新掀起了外界对其的口诛笔伐,而身处舆论风暴中心的中关村似乎在静悄悄地等待下一个黎明的到来。

不管怎样,这里依然是中关村。在过去的20 年,中关村累积了最集中的产业密度,也经受了由内到外的最激烈变化,它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国某些行业的明天、后天。它今天所经历的一切或许也是整个中国传统商业社会悄然变动的一个缩影。如今它在重新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既不是第一次,也绝非最后一次。此时的中关村再一次走到了重新抉择的关口。

每一次,不管它选择向左还是向右,都被外界用放大镜密切注视着,这一次依然没有例外。

先是太平洋数码城宣告从此关门歇业,后是政府宣布整改中关村IT 卖场,营业面积缩减50%,直指代表中关村新老两代的海龙、鼎好、e世界。

消息甫一传开,中关村再次淹没在四面八方的口水里,既有“太平洋都倒了,中关村也快倒了吧”,还有“电子商务革了中关村的命”,甚至还有“京东直接宣告了中关村的终结”。

面对外界种种毒舌之言,中关村的反应似乎显得有些过于平静。不过,对于政府交代的“政治任务”, 海龙、鼎好、e世界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已经有不少商铺被贴上了封条, 并且每家在显眼位置都贴着一张还泛新的《商场管理规范》。

围城之盛

中关村,在政府层面,一直希望它扮演高科技孵化器的角色。然而在民间层面,当IT产品市场需求汹涌而至,这里却抢先一步成为贸易之地。

发轫

20世纪80年代,在中关村方圆几公里之内自发形成了贸易一条街,也称“倒爷一条街”,就是最早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随着这条街的兴起,许多新创公司也都在附近寻觅经营之所,曾见证中关村早期辉煌的两通两海公司(四通、信通、科海、京海)都是这里的租户。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也发家于此。在联想发展初期,公司主营业务还是产品销售,在逐渐延伸至制造业之后,发现产品全部自销效率更高。于是学习美国IT 销售模式,发展代理商,制定渠道政策,对代理商统一管理。如此一来,不但助推了联想自身的发展,中国IT 分销渠道模式也基本确立。

此后,包括联想、七喜、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一批质优价廉的民族品牌在中关村崛起,并随DIY 产业的兴起,一道托起了中关村IT 卖场的辉煌。

虽然,中关村类似集贸市场的经营模式,在当时一度被认为是落后的,却依然成为中国IT 产品的主渠道。不可否认,这种模式也是一定时期下中国特色的历史产物。

当时,中国IT市场十分狭小,行业风险性很大,传统商城不乐意掺和,市场机会就转向中关村这种灵活多变的集贸市场。

膨胀

自1985 年第一家IT 卖场——四海市场开门迎客以来的十五年里,中关村就像个年轻好胜的小伙子一般,站在中国第一个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大门口,肆意挥霍着最美好的青春时光。

随着2000 年四海市场的落寞而终,有“中关村大街一号”之称,创下当时整条街最大卖场面积纪录的海龙迅速登顶,中关村又迎来了此后的“黄金十年”。

1998 年,少雨的北京接连下了几场比较罕见的大暴雨。当时海龙大厦正在赶工期,由于工地积水太多,不得不将完工期一再延后。原打算在这一年金秋时节开业的海龙,不得不在寒风料峭的初冬开始迎客。

尽管错过开业的黄道吉日,但海龙似乎并不大在意,因为有人私下讨论:“水多,水大,正好养活这条龙。”借此吉言,雄踞中关村大街一号的海龙此后果然龙腾虎跃,一跃成为中关村IT卖场的老大,此后这一纪录保持了12年,直到台湾邻居——鼎好的出现。

2000 年,中关村跟它所在的这个国家一样,正经历一个历史上最好的时代,跟随宏观经济一起处于高速增长之中。这一年,中关村重新规划并修建北四环路,一些老旧市场或者被拆除,或者逐渐被后来者海龙、硅谷、太平洋等新型电子城取代。

就是因为这一年势头很猛,中关村在随后的2001年迎来了一位台湾新丁——鼎好。这家来自台湾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买下了当时被称为“中关村地区最后一块商业用地”。2003年7月,鼎好在一片波澜不惊中如期开业。

当时,海龙对这位新邻居也顶多是好奇。不过随着数码产品市场热潮袭来,这位新邻居很快追上了海龙。2004年8月12日晚上,通往鼎好的马路突然被封,封路意味着人流、车流都去不成鼎好,只能去海龙。鼎好随即派保安将拦路栏杆拉开,以让人、车进入。但没一会儿,海龙保安又重新将路封住。如此几番拉锯战之后,两家上百名保安发生正面肢体冲突,后经公安部门出面交涉才算平息。

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一墙之隔的海龙、鼎好也是少不了明争暗斗。此次封路事件只是两家一次最明显的正面交锋。不过当时的中关村还处于快速爬升期。类似封路这种偶尔出现在海龙、鼎好之间的小摩擦,也大多被认为是整个中关村如火如荼发展中的一个小插曲。

在看似无底洞式的消费胃口面前,犯晕的不只是这些商户们,也包括英特尔、三星、惠普、戴尔在内的国际品牌商们。变得越来越大胆的品牌商们开始铤而走险,允许商户们“扎货”(中关村行话,指赊账提货),并且这一风气在整个中关村迅速蔓延开来。后来以至于所有商户要想正常运转,就必须接受扎货,谁敢现场结账,无异于自杀。

一个身在中关村的普通商户基本可以先期拿到几百万的货,只要卖出去,就能拿一笔不错的流水。越来越多的商户开始空手套白狼,玩出了一套中关村“532”的卖货原则,即50% 不赔也不赚卖掉,30% 赚一笔卖掉,20% 亏本卖掉,反正卖出去就是本事。

后来,有的人就开始动歪脑筋,不管怎样先把几百万的货拿过来,卖出多少算多少,利用回款期这段空当,去投资别的生意,开饭店、买股票、炒房子,只要赚钱、赚钱快就成。

如此一来,整个中关村的商户们、IT 卖场都如发疯一般,拼命在这里下注,就像赌一个可以做很久的春秋大梦一般,选择这一刻的醉生梦死,管它是否还有明朝。但鲜有人意识到,疯狂膨胀扩张的背后,IT市场已日趋饱和。2008年,在鼎好二期赶期建成之际,整个中关村卖场面积饱和,租金大幅缩水,租出去也并不容易。

此时,全国电脑城也在经历一波降租潮。攻城之下最早在80年代,一台电脑两三万元的时候,卖一台,能赚一台;到了90 年代,一台高配置电脑均价已下滑到1万元出头,不过攒一台还能赚2000~3000元;2000年后急转之下,一台电脑只能赚到200元~300元不等的“搬箱子钱”。

未曾与供应链上各方结成利益共同体,一步步将商户血本榨干,或许是一直作为强势地产方的海龙们始料未及的。

太平洋数码城的关门歇业,尽管实属北大回收之用,但外界依然解读为可能是敲响中关村的一声丧钟。太平洋关闭之后,中关村就像被北四环撕破了一道口子,已经失去了北面的一翼,随即对南面一端的海龙的讨伐声也开始此起彼伏。

如今,中关村该何去何从?所有人都想知道答案。

在过去的2010年,有国企背景的海龙打头阵,开始执行压缩50% 卖场面积转写字楼这一任务,并对IT卖场格局做合理规划,尝试商城化管理,但不得不承受过去一年2000万元的租金损失。

在海龙前一把手鲁瑞清看来,议价是中关村电子卖场的经营特色,一直持续至今,轻易改变不了,但是未来一定要商城化管理,统一收银就是其中必然趋势之一。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统一收银可以摸清所有商户的“底细”,商场可以主动对商户进行优胜劣汰。然而,统一收银意味着销量透明化,一些长期被诟病的灰色利润地带就会暴露无遗。早在2007 年,海龙曾强推过一次,当时阻力太大,只好无奈暂缓。如今,再次祭出这一招,不是海龙遇到的阻力小了,而是外部压力更大,不得不硬着头皮改了。追溯到2002 年,当时以联想为首的国内品牌开始大幅降价,这让一直处于疯狂爆发期的DIY 攒机变得毫无价格优势,一时间市场迅速萎缩,大量配件商户被接连踢出局。

然而随着这些杂七杂八的商户中途退出,之前还未到期的攒机保修服务根本无从继续。一直到了2007 年,从时间上看,这些杂牌机也到了返修的高峰期,中关村卖场里又迅速衍生出一批低档的维修店。当时,中关村和它的无数商户们暗暗为又发掘了一大商机高兴,却鲜有人感觉到这可能打开的是一只潘多拉魔盒。

此后,日益上涨的卖场租金驱使商户们追逐更高的利润空间,最终类似偷梁换柱、调虎离山、强卖强买等种种伎俩,就如黑色瘟疫一般,诸多商户被传染,最终不治而亡。

已经开始变聪明的消费者开始对这里恨之入骨,诸如“骗子的天堂”、“消费者的地狱”等等恶名一股脑直接丢到海龙、丢到中关村头上。

此外,电子产品价格浮动、利润透明化也开始充斥整个中关村。表面看来,以中关村在线、比价网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比价网站让这里的利润无所遁形。实际上,这些网站并不是中立的第三方比价平台,每家商户交上一笔广告费,报价就可随便填。

报低价商家的逻辑是:先低价把消费者“忽悠”来,之后就说这款产品如何不好,然后推荐一款“质优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低价只是幌子。正是没有监督的胡乱报价,打乱了整个中关村的价格体系,报价过低下调了消费者对这里的价格预期,一旦买了高价品,就觉得上当受骗了。

正是看到一些伪装成独立第三方比价平台的危害,已经身为中关村电子产品贸易商会会长的鲁瑞清,在2009年3月试推出了中关村价格指数。或许这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价格指数,如今多项政府采购也在参考这一比价系统。

他攻

2003年,人们在这一年记住了非典。在中关村混的一些人看来,天灾背后暗藏玄机,一个可能改变中关村商业形态的新生事物——电子商务初现。

这些人中有郭洪驰、李树斌,也有刘强东,他们都想借它挑战中关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当时这并非痴人说梦。早在1999年,创新公司在中国推出MP3随身听RIO,当时已经上线的8848按照线下渠道平等条件申请代理成功。半年后,8848成为所有RIO代理商中的销售冠军。这也是中国IT史上第一次线上销售超过了线下。

就在非典这一年,郭洪驰创立了搜易得,通过在中关村组织货源,主要出售少数国内外知名数码品牌,其中索尼、佳能一度覆盖了80%以上市场。一年之后,搜易得销售额达到4亿元,一举摘得当时3C数码商城的新桂冠。

同样是在这一年,还在中关村租柜台的刘强东发现刻录机卖不出去了,利润也下滑得厉害。他开始在当时盛行一时的线上论坛里狂发广告帖,来自线上的订单慢慢多了起来。

一年后,搜易得以近630万元的价格承包了当时新浪、搜狐、网易和TOM等几大门户的数码产品销售平台,并大规模去中关村挖角,向那些渴求销量的中关村商户大开城门。不过好景不长,由自营改为招商加盟的搜易得变得像中关村IT卖场一样,无法控制错综庞杂的商家,最终栽在恶意低价、水货假货横行上。

当时京东还是搜易得上一名默默无闻的加盟商,但其线下已开了12家联营店,并贡献了90%的销售业绩。不过看着搜易得的死去,看好线上的刘强东还是决绝地跟线下说“拜拜”,只不过吸取了先烈的教训,坚持自营。

即使今天,刘强东依然声称京东还是家传统商务公司,一方面用中关村的方式对付供应商,一方面学国美、苏宁做仓储物流。

尽管没摆脱当年混在中关村的影子,如今京东也的确对老东家有了一些冲击。京东在过去的2010年销售额达100亿元,今年预计200亿元;海龙过去一年的销售额为60亿元, 鼎好则为120亿元,整个中关村卖场为200多亿元。单从这个数字来看,外界所传京东抢走了海龙近40%的客源,似乎并无夸张。

不过鲁瑞清对此持反对态度, 他认为京东目前所经营的IT产品品类大约在4000~5000种, 而中关村则高达15000~17000种。

作为国内最大线上3C卖场,京东也只能覆盖到线下市场不足三分之一品类,在产品丰富度上仍无法与卖场群体相抗衡。

混战

在中国商业界有一句老话:“商店商店,三年一变。多年不变,不是商店。”如今,面对从线下起来的国美、苏宁,沃尔玛+戴尔+麦当劳模式的宏图三胞,本土IT卖场杭州颐高、西安赛格,面对线上的京东、新蛋、华强北在线、淘宝商城3C馆,甚至新晋的本土化电商五百城,还有苏宁易购、国美库巴,同时加上一场火烧眉毛的自我求变,此时的中关村似乎真有些四面楚歌。

不过反过来说,这些对手彼此之间也在竞争。相较于线上一直斗得不可开交,中关村要安静得多。

2001 年5 月,国美电器在全国一下子开了13家店。当时好多人就说中关村要完蛋了。这些话从十年前就开始说了,中关村依然健在。后来几经转手的科贸电子城最终被收于国美麾下,成为IT 电子商场和国美商城的混合区。这被外人解读为国美赢了一把。不过在中关村看来,即使挤在一块,还是各做各的生意,根本无伤大雅。

相反, 国美、苏宁跟京东反倒打得热火朝天。国美嘲笑京东“一个100 亿元采购规模的电商,怎能跟一个1000亿采购规模的企业比”,京东也只好嘴硬回击:根本就不怕。

事实上,采购规模的确还是京东的软肋,暂时比不上国美、苏宁,比中关村更是差了不只一星半点。京东所售IT产品中有60%~70%的产品价格要高于中关村商圈的真实成交价,也说明对供应商的谈判能力有限。

另外, 在仓储物流上,京东依然忌惮于国美、苏宁,中关村在全国渠道的强势地位暂时也无人能撼动。不过相较于对手们的口水战,一直不喜欢争辩的中关村也乐得不较劲。尽管在他们看来,这里早已是满城风雨。

尽管身处于风暴中心,海龙、鼎好、e 世界、科贸的老大们,却基本一致认为,这不过是一次正常的调整。

中关村电子产品贸易商会一位负责人也表示, 中关村之前一直处于爆发期,现在进入一个平稳饱和期,这是一个产业新陈代谢的正常过程。

就像曾经的中关村IT 卖场先祖四海消失了,迎来的是中关村大街一号的海龙时代。

如今太平洋的退出好像也在昭示一个时代结束,同时一个新的时代又即到来了。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