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投资 > 正文

中关村核心区建设旗开得胜

日期:2011-03-09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字体: ]

  “2009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来,在中央关怀和各部门与北京市配合支持下,中关村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成绩显著。”在日前举办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关村“1+6”政策和规划纲要动员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对中关村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

 

 

  自2009年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那一刻起,中关村与全球科技创新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明确了中关村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及其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的示范作用的战略定位。

  激情奋斗 书写辉煌新篇章

  中关村示范区建设者们深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建设是一次破冰之旅,只有在国家强有力的推动下,才能顺利进行。

  创新既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过程,一种较量,更是一种挑战。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09年4月,北京市批复海淀园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对于中关村的建设者来说,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新工程,国家把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任务交给中关村,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必须摸索出一条适合的道路。

  作为一个工程的“灵魂”,高级架构师的作用不可小视,任务解析是否到位,将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完成与验收。北京市就相当于高级架构师,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个特殊的创新工程做出解析:举全市之力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推进中关村建设事宜,并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2009年11月任命北京市委常委赵凤桐兼任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海淀区委书记。从这一刻开始,中关村核心区呈现出一种新的工作状态。

  赵凤桐上任伊始,就带领海淀区委、区政府各部门和人员积极开展工作,深入各个基层、街道、乡镇、驻区机关院校、社会团体走访,与企业家、专家学者进行座谈,就如何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探讨。

  “5+2”、“白+黑”成了中关村核心区工作者真实的工作写照。“没有谁要求我们这样做,大家都有一股劲头,自觉地拿出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完成示范区建设目标这一历史使命而奉献。”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工作人员有感而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量扎实的调研工作,中关村出台了“1+6”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系列先行先试改革新政策,并于2010年年底获得国务院批复。该政策体系将进一步为中关村的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成为中关村发展新的重大里程碑。

  在全世界范围内,创新模式各不相同。而中关村核心区在国家和北京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自己所处的区域环境等现实条件出发,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提炼、边总结,形成了中关村的工作体系和机制模式。“现在看来,我们没有辜负各方面的期望,取得了良好的开局。”海淀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日前举办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关村“1+6”政策和规划纲要动员大会上,联想集团、清华大学、钢铁研究总院等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代表表示,对未来中关村在全球的创新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顶层设计 助推中关村创新新格局

  中关村国家自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承载着众多期待。日前举行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关村“1+6”政策和《规划纲要》动员大会上,刘淇,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财政部、科技部领导分别介绍了国务院支持中关村的系列政策,国家发改委领导宣读了《国务院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批复》,形成了中央政府顶层设计,助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新格局。

  在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过程中,有太多创举,将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创新发展史上留下坚实的足迹。此前的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固化了中关村近年来发展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功经验,为中关村示范区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并进一步探索了中关村合理发展路径,将推动中关村示范区再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有媒体表示,2010年是中关村“先试先行”政策不断出台的一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建设初见成效。

  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海淀对园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系统回顾和全面梳理,形成了《海淀区行政审批权限下放落实工作方案》、《海淀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核心区企业服务中心功能布局方案》、《核心区企业服务中心管理机构设置方案》、《海淀区行政审批服务指南》、《核心区企业服务中心企业设立办事程序导引手册》等系列改革文件, 2010年开展园区优质服务年工作,园区各部门在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率上都有所提升。

  在园区建设方面,2010年,海淀区成立了中关村西区管委会及办公室,围绕着业态调整、要素聚集、环境提升、交通管理、市场整顿和服务设施建设等重点开展工作;与此同时,根据北京市政府批准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海淀全面启动了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开发建设工作;为了进一步激发高校、院所、央企、高科技企业、高端人才、社会组织等创新资源的活力,海淀区还在以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为轴线辐射的周边区域建设中关村科学城。

  创新引领

  多措并举建设人才特区

  最近,在中关村软件园汉王科技(002362,股吧)公司工作的小闫异常兴奋,原因是媒体上刊登的两条新闻。一是位于海淀区苏家坨的公租房项目日前已结束房屋内装修,小区内道路和绿化将于4月底前全部结束,第一期500套房屋将向中关村高科技人才敞开大门;二是海淀区常务副区长杨志强日前向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希望能够解决非应届毕业的高端人才进京指标问题。

  小闫2009年进入汉王科技公司从事研发工作。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他,如今已是研发骨干。在公司期间,他对公司环境等各方面均表示满意。然而,看着陆续有同事因不断高涨的房租和未能解决的户口问题离开北京,他心里也有些不踏实。如今,这两条新闻让他看到了希望。“海淀对科技人才的重视有目共睹。我现在只需要认真工作,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创新能力。”他说。

  近年来,海淀园充分认识到,科技人才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制高点,已代替工业经济时代的石油、煤和电,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提出建设人才特区的目标。海淀园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着力吸引、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着力推进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大厦建设,促进高端人才、高端项目的有效聚集,使中关村已有的科技、教育、文化的创新优势在未来全球创新支点上绽放异彩。

  对于在园区工作的高科技人才,海淀园通过解决住房等实际问题,让他们安心留下;对于怀揣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海淀园协助企业争取政府资助资金、帮助企业争取债权融资、协助企业办理留学人员“绿色通道”贷款及“大家抬”贷款;对归国留学生,海淀园不断改善办公基础设施和公共技术平台专业服务设备,并在海归人才子女教育、股份期权试点、放宽外国护照办理、海归人员永久居留证申请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与此同时,海淀园独特的产学研资源禀赋,为培养企业博士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自1999年5月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获批在企业设博士后工作站后,目前分站已达46家,稳居全国同类工作站之首。

  新的起点

  海淀园跻身全球科技园前十名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一场激烈的国际竞争,谁转变得早,谁就会在未来10年、20年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动有利地位。

  美国近日颁布了以“提升国家竞争力”为核心的“赢得未来”的“国家创新战略”;欧盟各国一致通过增强长远竞争力的“2020战略”;俄罗斯提出走创新发展之路的“现代化战略”;日本制定了“新经济(310358,基金吧)发展战略”……这一切,描绘出各国战略的创新蓝图。

  不久前刚刚发布的《规划纲要》明确,努力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这为今后10年中关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海淀园管理者认识到,园区今天只有站在高端化、品牌化、形象化、国际化的新起点上,才能同时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对接与交流。

  2010年9月,海淀园企业网秦天下公司成为首次当选达沃斯论坛全球2011年度“科技先锋”的中国企业; 2010年4月,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授予中关村海淀园“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中关村海淀园成为同批被授予此称号中的惟一一个科技园区;2010年5月首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区域创新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世界科技园区协会总干事路易斯明确表示:“在全球科技园中,海淀园名列前十名。”这一系列在业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事实,表明海淀园的国际化之路正在一个全新的大舞台上发挥着开拓的作用。这与其20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是分不开的。

  海淀园国际化模式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结果。从1988年至今,海淀园在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靠政府优惠政策到综合运用政策、网络、平台、媒体、资金等进行资源调控的国际化发展模式,逐渐实现了从单一传统外事事务性工作到参与国际合作主体,建立多层级服务体系的历史跨越性转变。这个模式主要表现为,坚持20年“请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理念,坚持园区与企业“鱼、水”关系永恒不变的原则,坚持先国内后国外、边国内边国外渐进式发展的策略,坚持20年树立科技、创新、引领的知识型园区品牌的意识。

  首先,海淀园搭建一个实现全球创新资源随时随地互联互通的网络服务平台。2004年,海淀园被科技部列入科技型企业“走出去”一站式服务试点单位,成为全国高新区中惟一的试点单位,建立了iBridge网络服务平台,率先在全国专门服务于海淀园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服务的工作载体,以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索了科技园区网络化的新型模式。

  其次,海淀园率先在国家高新区中设立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2006年9月1日,海淀园率先在全国发布实施了《海淀园专项发展资金——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国际化发展。2006年至2009年,该办法共支持项目数192项,支持金额共计3217.8万元,在引导海淀园企业把握正确的路径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促进科技项目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活化中关村创新要素、提振信心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该项研究已获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可并得到推广。

  第三,海淀园首创高新区对接涉外媒体、企业资源的方式。2006年,海淀园管委会与凤凰卫视欧洲台签署了首次合作协议,共同推出《直通中国》栏目,大大提升了海淀的国际品牌形象。《直通中国》至今已顺利制作播出146期节目,总时长近70个小时,播出时长近140个小时。《直通中国》成为海淀新技术新产品的全球媒体发布平台,园区企业利用这个平台全面实现与世界的对接。

  第四,形成中关村核心区多层级交流互动的国际合作机制。海淀园2004年开展“科技型企业"走出去"一站式服务试点任务”研究,以及其衍生出来的“未来全球创新模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多层级交流互动的国际合作机制,它不仅在应对未来世界科技创新的理念、方式上体现出了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表现出了海淀园在以Web2.0资源整合理念下提炼出的平台、政策、媒体、活动的未来创新模式判断的准确性和前瞻性,以及实现未来创新资源随时随地交流与沟通的可用性。

  《规划纲要》的出台,确立了海淀园国际化模式的引领地位同时又给予了更深层次的指导。《规划纲要》确立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秉承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定位,同时还对研究设立示范区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点节点、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交流合作平台等具体事项做出了明确安排。

  据了解,在未来的5-10年,中关村核心区将吸引和培植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桥头堡;掌握和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标准,成为国际领先高科技成果的策源地;培养和聚集一批世界级企业领军人才,成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成为一流品牌展示聚集的舞台,最终建设成为中国首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