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投资 > 正文

激活创新之源 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效显著

日期:2012-03-24  来源: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网站    
[字体: ]
中关村科学城加强政策引导、组织创新和项目建设,开创了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的新局面,科学城建设成效显著。
  2010年9月,市委、市政府做出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以下简称科学城)的重大战略决策。2011年2月,中关村创新平台设立了中关村科学城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协调推进科学城建设具体工作。2011年3月,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科学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地标。一年多来,科学城建设全面开展,取得了良好开局。 

  一、科学城建设结硕果,开创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新局面 

  自科学城建设启动以来,各有关单位积极贯彻“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的战略思想,以改造升级、盘活利用相对稀缺的空间资源和开放共享相对封闭的科技资源为工作重点,加强政策引导、组织创新和项目建设,开创了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的新局面。 

  (一)政产学研联动的工作体系初步形成。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初步建立了科学城建设的运行机制。在中关村创新平台内,由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会同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政府、中关村发展集团等,设立了专门协调推动科学城建设的工作组,建立了多部门、多工作组联合工作的机制,主动发掘、筛选区域内中央企业、高校院所的重大科技成果和基本建设需求。 

  二是整合创新资源,将高校院所、央企和市属企业纳入科学城建设体系。截至目前,通过召开工作部署会、专题调度会、科技成果对接会、上门对接调研等方式,筛选了区域内37所高校、97家科研院所和中央企业、14家市属企业的创新资源和创新项目,采用签约或授牌的方式,分三批将中科院、北大、清华、北航、航天科技等35家高校院所、央企和市属企业纳入科学城建设工作体系,共同实施37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创新园建设项目。已有11家单位提出了产业创新园建设项目方案,拟纳入科学城建设体系。 

  (二)各类主体协同创新的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落实“1+6”先行先试政策,调动各类主体积极性,协同共建中关村科学城。针对中关村“1+6”先行先试政策,科学城各建设单位积极开展政策宣讲,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或修订了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办法,调动了核心技术团队等各类主体的创新积极性。针对《意见》提出的21条具体支持措施,高校院所、中央和市属企业加大了建设联合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特色产业园和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各项工作的力度。 

  二是加强规划和产业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城建设的任务和发展路径。2011年10月,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的名义发布了《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和大力培育高技术服务业等三大任务,提出了构建人才聚集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特色产业园、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型企业、创业孵化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等七大类平台的建设发展路径。围绕《规划》实施,中关村创新平台针对集成电路设计、物联网、云计算等42个细分产业,采取"政府组织、行业领军企业牵头、战略科学家把关、行业中介参与"的协作模式,编制了细分产业促进实施方案。 

  三是积极促进资源对接,助力人才特区与科技金融中心建设。在科学城区域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提出的13条人才政策。通过举办两次校企对接活动,发布神雾、北大先行等12家企业的人才合作需求,促成了北航、北大、北师大等高校与企业的17个人才互动项目。围绕中关村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目标,积极引入银行、担保机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金融资源,支持科学城项目建设。 

  (三)盘活存量空间的基本建设加快推进。 

  一是围绕特色产业,产业创新园建设工作全面展开。目前,航天科技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中航工业中关村航空科技园、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北航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北邮信息网络产业创新园等24个产业创新园已启动建设,推进科学城建设单位共实施新建或改造楼宇项目73个,规划总建设面积约68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00亿元,规划建设公共服务平台130多个,组织制定了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农业生物技术、林业生物技术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建设方案,并推进实施。 

  二是开展招商工作,一批基本建设项目投入使用。目前,北邮信息网络产业技术研究院感知大厦和网融大厦、牡丹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一期工程、印刷学院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办公楼、中国建材科技创新园绿色建材重点实验室大楼、北科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天工大厦等6个项目已建成,建筑规模总计20.2万平方米。中关村科学城特色产业园成功吸引了160多家重点企业和150多家共建研发机构,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感知大厦已入驻了赛伟网络等14家网络通信领域的创新型企业,网融大厦已入驻了5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6所部市级重点实验室,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北科大天工大厦)已吸引约30家企业入驻。 

  三是加强协调服务,一批科学城重点建设项目正在快速推进。目前,普天集团三网融合园东区、北交大现代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创业大厦、中电科十五所信息服务创新园物联网科技大厦(一期)、北航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北斗大厦、航天科技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卫通大厦等16家单位的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中北航、北交大、中电科十五所、大唐电信、中国矿大、中国建材集团、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和林业大学8家单位在建的基本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北航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蓝天大厦、北师大教育科技产业园教育服务大厦等13个项目已取得规划意见书,其他41个建设项目正在协调推进中。 

  (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显著提高。 

  一是深化技术与市场对接,完成组建并实体化运营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目前,已有北航、北理工、北科大、北邮、北交大、人大等12所高校组建了产业技术研究院,其中北航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北邮信息网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5家正在组建企业化的运营实体。北航、北邮等9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企业联合共建了45家研发机构。 

  二是加强政策创新引导,高校院所主动转化科技成果的方式不断丰富。北理工、北交大、农学院等分别制定《北京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北京交通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北京农学院关于加强中关村科学城项目申报的若干意见》等,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各高校不仅依托与高校合作的企业、校企共建研发机构(实验室),还积极探索成立学科性公司、项目公司、加入产业联盟等,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创新政产学研合作,加大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和海淀区政府分别与北大、清华、中科院北京分院签署了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的合作协议。市教委和市经济信息化委针对车辆、新材料、低碳等领域分三批联合认定了12家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中关村创新平台组织了两次院校企项目对接会,梳理发布了科学城院校企产业化合作项目107项。目前正在推进实施的产业化项目共159个。已通过股权投资、贷款贴息和补贴等方式,对27家单位的59个产业化项目给予4.7亿元的支持。 

  二、“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科学城建设再展宏图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全面实施之年,也是科学城建设的重要推进之年。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工作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市区联动和签约单位联动的科学城建设工作机制,分解落实好《规划》的各项工作任务。研究将相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纳入工作体系,形成完善的支撑服务体系。 

  二是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政府资金引导力度。深入贯彻落实中关村“1+6”先行先试政策,进一步研究针对科学城区域空间再利用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相关政策措施;研究建立科学城统计体系。 

  三是依托创新载体,推进重点工作落实。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逐步建成具有法人资格的创新型产业组织,推动高校院所与企业联合共建技术研发机构(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继续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建设,加大力度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产业链领军企业的引进与合作;不断健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培育机制,加大对重大项目落地的支持。 

  四是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的沟通协调,争取中央预算资金的更大支持和相关政策的先行先试。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