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投资 > 正文

硅谷对中关村辐射的深入思考

日期:2012-05-30  来源:新浪读书
[字体: ]

  许多人问,我们中关村离赶上硅谷究竟还有多远,下一步该怎么走。关于这个问题,我很是同意《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中的基本判断:“中关村是最像硅谷的”,以及“不是copy硅谷,而是与硅谷建立人脉”这一富有深刻内涵的战略判断。这本书的选题有点类似于畅销书《激荡三十年》和《浪潮之巅》,但其视角却又很不同。学者王德禄与赵慕兰长期关注中关村发展并多次亲历中关村重大政策制定,他们不同于其他学者多聚焦于硅谷与中关村两地制度差异或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差异上,而是以全新的角度——硅谷与中关村之间的人脉网络,来入手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硅谷对中关村的辐射力量,促进中关村的发展。在如今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当人才已经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第一要素,跨区创业已成为重要的产业驱动力的背景下,这样的研究角度对中关村及我国其他高新区的发展更具实用性及指导意义。

中关村是我们国家第一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也是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按照国务院对中关村的要求,特别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中关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是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谈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人们总是第一个想到诞生了苹果、Facebook、谷歌等改变世界的大公司的硅谷。硅谷是全球新经济名副其实的领跑者以及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吸引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对硅谷区域创新模式的模仿和借鉴。《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向我们介绍了世界多个成功的创新创业集聚区的发家史,可发现它们是承接了来自硅谷的产业辐射。这些区域通过人脉的作用,将硅谷的留学生、技术移民、创业者转变为促进本地区发展的跨区域创业者、产业组织者和投资人,继而推动本地区对学习硅谷创新环境的再造,从而促进本地的快速崛起。这种现象在中关村也已发生。

我们知道,中国台湾的新竹园区是学习硅谷成功的。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硅谷与新竹之间较早就形成了人脉网络的基础:二战后留在硅谷的几百人以及六十年代的千余硅谷移民。之后在印度班加罗尔也是一样,最初的产业基础来自于硅谷高技术公司的印度籍高管的推动,他们促进了与硅谷产业链对接的外包业务。这些积累使印度抓住了解决“千年虫问题”这一机会,在世界崛起了。同样,以色列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在硅谷风险投资界活跃着的犹太人。这种紧密的人脉关系,被《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的作者称作为是“天然的联系”。

中关村的发展历史与以上三个地区一样,也印证了《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中强调“一切链接的核心是人脉”。追溯中关村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中关村发展所需要的几个核心要素资金、技术和创新的商业模式,都是“跟着人走,跟人而来”的。可以说,硅谷与中关村之间的人脉网络是中关村承接硅谷辐射的本源,是吸纳硅谷流向中关村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理念等创新要素的流动渠道,更是将中关村与硅谷的高技术产业连接成命运共同体的桥梁。我们依然记得,在1979年的时候,陈春先从中关村出发,远赴硅谷。他发现硅谷的技术和资本结合起来可以创造改变世界的大公司和产品,于是他最先将硅谷模式带入中关村,拉开了中关村学习硅谷的序幕。

这些年,硅谷与中关村之间的人脉网络作用为中关村带来发展的现象更加鲜明。首先是风险投资的发展。目前,中关村集聚了270家风险投资机构,较为活跃的约有100多家,其中来自硅谷的最为典型,例如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太平洋优联、华登国际、英特尔投资部等著名硅谷风险投资机构。其中,仅美国国际数据集团一家就投资了百度、搜狐、3721、中华学习网等上百家企业,并有30多家已具有一定规模。此外,频繁往返于硅谷与中关村之间的人脉还为中关村带来了一批在硅谷取得成功的华人风险投资者。一般来说,他们经历了留学——创业——资本积累——风险投资的过程,通过发挥所拥有的国内外双重资源的优势,创立跨境的风险投资,例如赛伯乐公司的朱敏、北极星的邓峰、汉能投资的陈宏、北极光的陈大同等人。这些来自硅谷的资金和天使投资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关村创业机制,带动了中关村企业对新兴产业的探索,为下一步中关村形成创新创业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

其次,跟随者人脉而来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也在中关村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方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硅谷大公司开始在中关村设立跨国运营总部和研发机构,使中关村成为国际产业接驳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桥头堡,带来了新的两地产业链接。IBM、升阳微系统、英特尔、甲骨文、Adobe等硅谷大公司不再采取寻找代理商的形式,而是直接进驻中关村。另一方面,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是硅谷互联网产业诞生和走向繁荣的阶段,在此背景下,由于硅谷与中关村人脉网络的作用,中关村的互联网产业也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并与硅谷的产业链有了更深层次的关联与互动。例如,新浪的成立与发展贯穿着硅谷的风险投资模式;搜狐的建立深受雅虎商业模式的影响;百度无论从风格定位、主营业务还是商业模式上都充分借鉴Google的经验,并获得过Google等来自硅谷风险投资的资金支持;陈一舟、周云帆等人的创业过程也同样受到硅谷互联网商业模式和风险投资的影响。

如今,中关村要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中心,继续借鉴硅谷的发展模式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这种借鉴不是单纯的“Copy”硅谷的发展形式,而是要与硅谷建立人脉。关于这一点,《硅谷与中关村人脉网络》反复强调:只有当某一高新区跟硅谷有大量拥有核心创新资源的“空中飞人”高密度流动时,该地区才能最及时、最大限度承接硅谷的能量辐射,从而才能学习硅谷模式并取得成功。同时,《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进一步提出的“一定要顺应产业转移的趋势,不能简单重复硅谷三四十年来的模式,一直做跟随性创新,否则就算规模超过了,价值链上也会受制于人”。这一富有超前思维的观点,既为中关村几十年的发展正确诊脉,也符合中关村目前发展战略的需求,也与本书的基本观点“核心是建立人脉链接”紧密相扣。中关村以及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从整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跟随着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模仿创新而发展。原创新虽然有,如王选教授的激光照排系,但并不多见。而今天,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新世纪的国家战略,强调通过原始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成为必然。《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一书鲜明地指出了中关村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种种表现。我认为,原始创新成功所要求的环境显然与模仿创新不同,原始创新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要冒更大的风险。因此我们不仅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营造更加容忍失败风险的制度氛围,同时也需要有更多敢冒风险并且善于驾驭风险的人。在硅谷经过种种风险历练的人,显然是最受欢迎的人才。政府应采取种种措施,帮助企业与硅谷建立人脉。我们政府的这些支持行业,自然不在硅谷模式之中。正如《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书中所说:在发挥政府作用方面,硅谷应该学习中关村。

此外,《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这本书深入浅出,可读性强,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本书作者立足于与硅谷企业家面对面进行深刻的访谈,追溯了一个个成功的创业者或成功的公司。这些看似千姿百态却又殊途同归的创业路径,为心怀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指明了前行方向:无论是普通的创业者、IT公司的程序员,都可以成为乔布斯。而这也是我们中关村及其他高新区非常需要的来自硅谷的创业启迪。

 

    感谢王德禄、赵慕兰这样的学者带给我们这样一本著作,既富含联系客观经济现实与规律的战略判断,适合各高新区政策的制定者和高技术产业领域的管理者阅读;同时本书因此,我很愿意与大家分享阅读本书的感受,并推荐给大家阅读,同时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类似《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这样的著作出现,影响更多对高新技术产业、高新区发展、创新创业感兴趣的群体。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