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投资 > 正文

中关村海淀园:不负国家厚望 继续探索前行

日期:2013-11-25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字体: ]

海淀发布首批正式批准的企业集中办公区

  今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中关村(000931,股吧)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更好示范引领作用。这不仅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关村过去25年创新发展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未来中关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寄予的厚望。

  摸着石头过河,中关村留下坚实的足迹。1988年5 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在海淀诞生。从1988年至今的25年间,中关村始终秉持火炬计划“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从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环境营造等多方面先行先试,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近年来,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海淀园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率先贯彻落实“1+6”政策和人才特区政策,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通过规划科学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建设展现蓬勃生机,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完善创新创业环境 助力中小微企业成长

  小米公司无疑是我国智能手机制造业炙手可热的一颗明星:2010年在海淀园成立以来,短短3年时间估值翻了36倍,市值超过100亿美元。2013年上半年业绩达132.7亿元,共售出703万部手机,上半年营收超过去年全年126亿元的营收业绩。

  中关村海淀园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只要你怀揣梦想,来到这里就有可能实现梦想并创造奇迹。

  这样的“神奇”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开始显现。1979年,位于北京海淀中关村地区大院大所的科研人员,不断走出院所,开始创办实体,带动了中关村地区持续升温的创业热潮。到1987年,在中关村地区注册的科技企业达148家,形成了闻名中外的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如果没有在角落里的第一家民营企业诞生,突破旧体制的"蛋壳",就没有后来的这么多家。过去是国营一统天下,但是海淀区政府在1984年就已经出了正式文件,明确支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没有一个开明、前瞻、放手、包容的政府,就不可能有电子一条街的诞生。”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纪世瀛说。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截至2012年年底,海淀区中小微企业总数达14万家,占全区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全区企业57%的营业收入、68%的利润、62%的税收以及73%的就业岗位。今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中关村小企业开辟大未来》,对中关村活跃的创新创业进行了综合的报道。

  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主任孟景伟表示,中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和创业型中小微企业,不仅是海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海淀创新活力的源泉。

  为了帮助这些企业早日做大做强,今年10月10日,海淀区正式发布了《核心区中小微企业助力计划》。按照助力计划,核心区将认定一批信用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社会关注度高的“海帆企业”,集成政策资源,同时引导各类社会资源对其进行重点支持,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储备一批领军的后备企业力量。

  此前,海淀区发布的《中关村核心区科技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同样也是为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一步。据悉,该行动计划要求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设科技服务平台、培育科技服务品牌、打造科技服务集聚区和优化科技服务环境等五方面展开19项具体工作,做大技术转移服务业、知识产权服务业、创业服务业、科技金融创新四类优势领域,做强研发设计服务业、工程技术服务业以及基于大数据的科技信息服务业三大重点领域。

  实施“助力计划”和“科技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破解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诸多现实难题。这两项计划以破解影响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融资难、内部规范管理和运营难、市场拓展难、研发创新难、孵化服务获取难、“居无定所”注册难等多项难题为导向,加快搭建投融资、信息化管理、营销推广、协同创新、育成孵化五大体系,力争用3-5年时间,建成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发展环境更加优良的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高地和科技服务业的沃土,并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储备一批领军的后备企业力量。

  在出台政策为中小微企业发展营造环境的同时,海淀园在多年来还为解决中小微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不断探索。

  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海淀区支持银行在中关村核心区设立了16家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贷专营机构,截至去年年底,累计为1277家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81.98亿元。与此同时,海淀园通过整合区属金融服务资源,成立了专门致力于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海科金集团,为企业量身定制组合金融服务产品,促进科技与资本有效对接,让高科技企业更快速地成长。海科金集团成立两年来,通过投资、发放贷款或担保方式为600余家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近67亿元。此外,海淀园吸引股权投资机构。截至2012年年底,中关村西区的各类金融机构已有近300家,其中股权投资、科技银行等创新性金融机构占60%以上。

  针对小微企业注册难的问题,海淀园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创业期科技型企业集中办公区,由集中办公区为创业企业提供集中办公住所注册,工商、税务、财务、社保等代理服务及创业咨询、投融资等增值服务,最大维度帮助创业期中小企业做强做大。

  把握创新发展趋势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前不久,位于中关村软件园二期的广联达(002410,股吧)软件公司办公楼正式入驻,并发布云战略,从而吸纳更多的建筑人才分享经验,将广联云在未来三年之内打造成中国建设工程领域惟一的应用、专业和商界三位一体的社区。

  园区重点企业正式入驻,标志着中关村软件园向千亿元级园区迈进了一大步。而在海淀园的未来产业发展蓝图中,中关村软件园只是北部生态科技新区的重要产业组团之一。

  6月27日,海淀区正式发布《进一步加快核心区科技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13-2015)》以及《海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了未来三年核心区科技创新发展的思路、目标、手段和措施,并首次从微观上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明确的规划,展示出核心区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全国格局中扮演好创新排头兵的决心。

  按照《进一步加快核心区科技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13-2015)》的规划,经过未来三年的创新发展,核心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将达到1.6万亿元,占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超过40%;围绕导航和位置服务、下一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设计、云计算、新能源和环保等形成2-3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40家百亿元级行业领军企业,100家十亿元级特色企业,境外上市企业规模总数达到55家,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总部20家。高新技术企业R&D占总收入比重超过6%,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7万件,依托龙头企业、产业联盟掌握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主导和参与制定一批国际标准,转化一批带有颠覆性和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和产业化项目。核心区的创新驱动能力显著提升,产业集群培育取得实质性突破,重点领域领军企业加速涌现,高端创新要素加快聚集,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为了更好地实施产业领航工程,海淀区围绕着核心区具有比较优势且未来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导航与位置服务、移动互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发展势头强劲的新能源、新材料与节能环保产业,以及核心区具有基础优势的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在充分征求专家、企业家意见和调研的基础上,从时间维度、需求维度、技术创新维度及产业发展维度制定出产业技术路线图,梳理产业链关键环节,明确产业发展细分领域,出台细分产业扶持措施,用好产业促进专项资金。这项举措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30日学习时提出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讲话精神。以移动互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产业为例,通过前期资料研究及研讨会综合凝练,形成6个重点领域的13个重点发展方向。预计到2015年,海淀区移动互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产业收入可达4000亿元。在运营平台、软件、终端产品、硬件设备、应用服务等技术领域突破一批技术瓶颈,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创制一批国际技术标准;培育一批龙头示范企业、高成长的瞪羚企业;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完成一批应用示范项目和工程。其中,12个重点发展方向的收入规模达到1182亿元。到2020年,建成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使区内70%以上的企业接入到IPv6网络;将海淀区移动互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发展成为拥有全球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

  国际化发展 示范区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

  日前,中关村海淀园为2013年国际化人才实训班举行结业仪式,来自海淀园56家企业的60名学员获得结业证书。继2012年成功举办两期国际化培训班后,海淀园再一次组织企业进行集中培训。“这是我们为启发和调动园区企业国际化的经验和自信而做的新尝试。”中关村海淀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拟通过实训班这样一种国际流行的互相教练的方式,搭建一个符合海淀园企业国际化需求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发掘和聚集一批具有国际化能力和实战经验的企业和企业家,积累海淀园国际化人才资源,逐步形成中关村国际化军团,并从中梳理出企业成功的国际化案例。

  火炬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海淀园在国际化方面的探索走在全国高新区前列。在搭建利用Web2.0资源整合理念的基础上的互联互通交流平台、对接海淀区首席外籍专家顾问方式、率先在全国高新区中出台制定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政策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积累了将国际化发展模式在不同领域的跨界发展与应用的宝贵经验,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早在2004年,海淀园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先行先试,投资兴建了“一站式”服务平台iBridge,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化能力,进而帮助园区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美国一位教授专门为此发表一篇论文予以评述,题目为《iBridge,一个新兴的全球知识管理平台》。

  iBridge具有五重功能,一是承担着在升级、服务、连接、拓展、交流等方面的诊断、调整、转型的历史使命;二是为企业与政府、社会机构组织、各类专家之间建立沟通的渠道;三是向园区各类企业、各级政府机构、海内外咨询服务机构提供政策、资金、培训、会议、案例等信息服务;四是通过开展各种研讨、会议、展览等活动促进国内外机构、企业、产品、市场对接;五是成为政府支持高科技企业政策实施的执行平台。

  2004年,海淀区聘请印度软件专家古博塔为首席顾问,率先引进了商务流程外包(BPO)的概念;为促进园区企业与世界专业学术组织接轨,分享国际标准制定企业的经验,加入国际科技产业联盟,进而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海淀园2004年与美国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学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外,海淀园还与Gartner公司合作开展培训。在多年的探索中,海淀园国际合作的软实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海淀园率先在软件产业发展领域引入外籍专家和国际知名学会的合作,不仅得到科技部火炬中心的和园区企业的肯定,还有媒体以《印度专家,在海淀掀起BPO风波》为题进行了报道。

  在实践中,海淀园管理者发现,无论是海淀园的骨干企业,还是2000年后海归创办的企业,都面临将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为了鼓励和支持园区企业从事国际化工作,海淀园于2006年率先推出了《海淀园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办法)》,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引导和鼓励核心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別支持企业从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行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据统计,2006-2009年,该办法共支持了192个项目,支持金额共计3217.8万元。企业国际合作范围涉及近50个国家和地区,合作领域覆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该项政策在引导海淀园企业把握正确路径,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促进科技项目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活化中关村创新要素、提振信心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2009年,海淀园的国际化政策在此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推广。2010年,海淀园的这一做法得到了科技部及相关部门的认可,国际化资金扶持政策开始逐步在全国高新区推广。

  实践检验证明,海淀园率先实施国际化专项发展资金的定位是正确的,它使海淀园涌现出了一批素质过硬并从事国际合作业务的优秀企业和国际合作项目,其国际化程度、水平、能力、方向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意义深远;它使海淀园在世界科技园区协会形成聚集创新资源新的看点;它使海淀园在世界创新政策平台上脱颖而出;它为海淀园进一步全面开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海淀园的国际化发展之路,是长期不断探索与国际化发展相结合的结果。一方面,海淀园的iBridge设计,不断产生迎来一批又一批来自世界各地从事创新研究的专家、学者的效果,还被大家称为全球面积最小的创新大课堂;另一方面,海淀园则在“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的理念下,利用iBridge协助园区企业参加国际活动及会展、媒体宣传等活动。

  对于海淀园在国际化工作上的探索,科技部火炬中心国际处副处长磨坦这样评价:“海淀园在国际化工作中积极踊跃,多边合作渠道广泛,在支持政策上勇于探索,国际化工作成果卓著。”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