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投资 > 正文

中关村: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中心进军

日期:2015-12-08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字体: ]

从上世纪80年代科技人员“下海”办企业,到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再到北京市新科技产业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 村的历史与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历历在目。站在“十三五”的起点,回顾“十二五”,成绩单上清晰地画满了中关村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在科技创新的 征途上不懈探索的累累硕果,也走出了一条在“十三五”时期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闪亮征程。

  先行先试独占鳌头

   “‘十二五’时期,中关村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1+6’政策措施和中关村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经济运行总体良好,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业活力强劲激发,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总结这个时期,中关村管委会负责人如是说。

  ——发展规模持续扩大,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发展规模持续扩大。2014年,中关村1.5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3.6万亿元,同比增长18%,利润和税收均增长20%以上。实现增加值 4954.8亿元,同比增长6.5%,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的23.2%,对北京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40%。下一代互联网等6大优势产业集群 和集成电路等4大潜力产业集群实现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2.66万亿元,占园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的比重达73.8%。

  质量效益明显提 升。2014年,中关村从业人员人均实现总收入179.4万元,人均净利润15.1万元,人均税收9.2万元,分别高于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23.9万元、 1.6万元、0.5万元。亿元收入所需从业人员55.8人,亿元增加值需要从业人员405.8人,分别比北京市平均水平低1/3和1/4。

  ——创新资源不断积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11年以来,中关村在人才体制机制建设上积极开展先行先试,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培育高层次人 才创新创业的聚集地,取得良好成效。截至2014年,中关村拥有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874人,占全国入选总人数的21%。入选北京市“海聚工 程”424人,占北京市入选总数的70%。2013年,中关村外籍专家人数达2654人,较上年增加335人,占外籍从业人员总数近1/4。

   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进展显著。2014年,中关村共发生股权投资案例938起,已披露的股权投资总额达329.8亿元,较2010年增长 58.4%,占同期北京市已披露股权投资总额的91.9%,创业投资额占全国1/3强;新增上市公司17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54家,累计首次公开募股 (IPO)融资额近2000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460家,新增债券融资额896.0亿元,实现翻倍增长。截至2014年年底,各银行累计为4038 家次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发放568亿元,是2011年的4.5倍;各银行还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43.4亿元,提供近200亿元的信用保险和10亿 元的贸易融资贷款。此外,中关村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82.21亿元;中关村担保公司也累计为企业提供1080亿元的融资担保。

  催 生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如百度人工智能、格灵深瞳计算机视觉、中芯国际28纳米集成电路成套工艺、百济神州靶向型小分子抗癌药等。截至2014年年底,中关 村示范区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34523件,同比增长29.1%。发明专利授权量7716件,同比增长16.4%。拥有有效专利数达94583件,是 2010年的3.5倍。园区企业累计创制国际标准174项目,在全球4G通信、移动互联网、高端显示等领域逐步掌握话语权。2013年,中关村获得国家科 学技术奖64项,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26%,显示出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2014年,中关村企业开展科技活动项目4万项,科技项目经费内部支出为 989.2亿元,分别比2010年提高74.3%和84.8%。

  ——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创新环境日趋优化

  先行先试政 策初见成效。目前,“1+6”政策已在全国范围推广实施,“新四条”政策试点已推广至所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绵阳科技城。在 对外开放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科技金融改革、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障碍等方面,中关村也将陆续推出多项改革试点。跨层级、跨部门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 更加丰富,各项重大政策落实效率明显提高。

  整合资源能力逐步增强。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带动创新效能的不断释放,高端要素不断聚 合。通过对接中央在京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以及建立军民双向需求信息沟通、技术成果与产业项目联合申报、评审和储备等机制,在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 军民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创新环境日渐优化。新一轮的科技创业热潮正在形成,小米、京东等一批新型 领军企业相继出现,众多草根创业者脱颖而出,形成了以大学生等“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为代表的创 业“新四军”。2014年,中关村新创办科技型企业数量呈井喷式增长,达1.3万家,约为2011年的3.1倍。上千家坐落在国家高新区、大学科技园中的 孵化器,为追逐梦想的创业者提供从办公场所到贷款、投资等全方位的服务,形成了以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为代表的30余家全新型孵化器,为不同需求的创业者 提供个性化的创业增值服务。

  ——开放合作更加深入,品牌影响大幅提高

  国内合作成效明显。2014年,中关村流向外省 市的技术达2.8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342.1亿元,占中关村技术交易额近六成。中关村企业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259亿元,占北京市技术交易合同 成交额的72%,占全国的26.3%。截至2014年年底,由中关村企业发起或主导的产业联盟累计达到120家,其中半数左右的产业联盟吸纳了京外地区成 员,有力促进了地区间产业合作和技术交流。京津两地首个跨区域产业联盟中关村—滨海新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正式启动,先期推动中关村159个实 验室向天津科技工作者开放。

  国际资源配置能力增强。截至2014年,共吸引98家“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关村投资 设立子公司或研发机构。吸引中意技术转移中心等52家国际化创新服务机构以及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ISA)等国际型产业联盟在中关村落户。园区企业共完成 海外并购案例21起,境外直接投资额147.9亿元,年均增长36.6%。实现出口337.3亿美元,占北京市出口额的54.1%。企业境外专利申请量再 创新高,PCT专利申请量达2391件,同比增长11%,年均增长44.7%;企业获得欧美日三方专利授权达490件,同比增长14.8%。

  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中关村积极扩大与世界各大知名园区合作交流,与法国索菲亚科技园区、加拿大渥太华创新中心等近20个国际科技创新区域或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织中关村企业以多种形式与芬兰、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高新企业、科技机构对接和合作。

  体制机制突破藩篱

   “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在于始终坚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打破妨碍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束缚,持续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环 境,让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在这片热土上层出不穷,并呈现出勃勃生机。”在中关村示范区的决策者看来,任何创新的深层动力,均来源于体制机制的 不断革新。

  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以来,中关村率先开展企业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企 业信用、知识产权、股权激励、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试点工作,从基本点上理顺各市场主体的产权关系、所有制关系、投融资关系、管理关系等,为进一步深化改 革和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奠定基础。“十二五”时期,中关村颁布并拓展实施“1+6”政策,并搭建起跨层级和跨部门审批的中关村创新平台,构建了有利于政策先 行先试的工作机制,形成高效运转、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服务体系,以及金融、财税、人才激励、科研经费等促进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政策。细化完善“新四 条”政策,出台实施“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政策,政策助力体制机制创新成为中关村加快发展的主要动力。

  营造创新创业的友好环境是 自主创新的前提基础。中关村积极营造创新创业友好环境,实施“创业中国”引领工程,举办系列创业大赛活动,不断推动创新创业服务的快速发展。着眼于前瞻性 和前沿性发展,持续支持“90后”创业者、大企业离职创业者及连续创业者三类创业群体,使创业者队伍不断成长壮大。中关村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对于众多优秀 人才产生强烈激励作用,创新所引起的挑战性、探索性和求知性以及创业所引起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成就感,激励他们离开稳定、高薪的大公司,勇敢投身创新创业 大潮之中。随着团队创新创业、持续创新创业和职业经理人创新创业群体日益壮大,以“勇于创新,不惧风险,志在领先”为核心的创业家精神和以“鼓励创业,宽 容失败”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正在形成,并构成中关村的主流价值观。这种精神与文化成为中关村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精神基础。

  引导产业创新发 展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十二五”以来,中关村瞄准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推动实施了“641”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加快下一代互联 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轨道交通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引领发展,推动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 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集群跨越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高端发展,形成“641”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2014年,中关村总收入达3.6万亿元, 其中六大优势产业和四大潜力产业的总收入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20%,占“高精尖”经济总量中70%以上。如中关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 已经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最快、创新创业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卫星应用领域,中关村聚集了国内卫星应用产业链半数以上关键环节的领军企 业,上市公司占全国该领域的80%。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在工业及建筑节能、水处理和烟气脱硫脱硝等领域,中关村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保持领先,污 水资源化处理和水资源收集利用技术与世界同步。

  生生不息的新业态、新模式是中关村发展的生命线。一个新业态、新模式的诞生很可能意味着 经济的新变迁或新跃升。基于多类产业的互动融合,中关村率先涌现出一批融合式产业发展业态,包括制造服务平台型企业、系统集成企业、服务型制造企业、研发 外包企业、再制造企业、个性化定制生产企业以及各种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融合型企业等。如曙光信息公司的自身定位已由服务器硬件提供商向“信息服务与解决方 案供应商”转型;大唐电信公司则提出要实施“大终端+大服务”的发展战略。出现了以众创、众筹、众扶、众包为特色的分享经济模式,通过互联网将社会公众和 企业关键生产要素、生产环节链接起来,极大扩展了生产边界,实现了创新要素和资源的高效优化配置。在这些新业态中也不乏一些类似于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的新 型孵化器,它们将新模式、新机制、新理念、新服务、新文化融为一体,升华各种创新创业要素,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使中关村永远充满青春和活力。

  多元复合战略转型

   “中关村作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更加有效的自主创新道路,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培育产 生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在全国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对于中关村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 发展空间,必将为中关村‘十三五’时期的创新创业蓝图产生深刻影响。”中关村示范区的决策层对此信心满满。

  新形势下,面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今天的中关村正日益呈现出从单一单向到多元复合的变化态势,正处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转型窗口期。

  在发展方式上,中关村正由数量集聚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

   在国家经济总体进入新常态背景下,中关村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实现逆势而上。2014年,中关村实现总收入达3.6万亿元,占115个国家级高新区总收 入的15.9%。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达4227.7亿元,占北京市GDP比重为21.7%。全年共实现利润总额3031.51亿元,实缴税费1857.6 亿元,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达47.2%、24.7%。

  人均效益指标不断提高。2014年,中关村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24.7万元,人均实现收入179.4万元,人均实现利润15.1万元,分别较“十一五”末提高9.3%、30.5%、2.4%,创新效率仍有较大提高。

  单位能耗明显下降。2014年,中关村万元GDP能耗约为0.08吨标煤,比2010年下降20%,是同期全市水平的1/5、全国水平的1/10。

  在创业活动上,中关村正由精英行为、固定行业向大众分享、跨界融合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开放,创业边际成本得以大大降低,吸引了更多创业者加入和集聚,创业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从“小众”走向“大众”,形 成了以“90后创业者”、“创业系”、“连续创业者”、“海外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群体。2013年,中关村平均约每1.5小时诞生一家新企业,平均每天 诞生一家亿元级企业;2014年,中关村新创办并实际经营的科技型企业超过1.3万家,是上年的2倍多,呈现井喷式增长,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

  “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成为中关村初创企业的“金融支点”。如今,中关村活跃着上万名天使投资人,天使投资成为中关村创业生态的“腐殖层”;“谁是老板”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合伙人之间形成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股权众筹日益受到创业者的青睐。

   以往强调的打造垂直产业链,在今天的中关村已经转向更加注重跨界融合创新,打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如小米公司一方面专注于智能手机、电视、路由 器、机顶盒和可穿戴设备这五个产品,另一方面通过对别的公司少量投资进行布局,从而建立以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为核心的智能硬件生态圈。

  在发展位势上,中关村正由“跟跑”为主向“跟跑”、“并跑”、“领跑”并存转变——

   中关村持续推出重要创新成果,对我国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起到重要引领和拉动作用。从全球视野看,尤其与美国硅谷相比,中关村创新曾处于模仿跟随阶段,原 创性的重大突破性成果并不太多。“十二五”以来,中关村不断催生引领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原创性成果,实现了一批能够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打破行业固有格局的突 破性创新,甚至在影响产业未来的颠覆性技术方面也有所作为,这些突破性的创新成果主要分布在人工智能、计算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一些成果已接近 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相关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其角色定位正由“跟跑者”向“并跑者”、甚至“领跑者”转变,呈现“三跑”并存的局面,国际 地位正在大幅提升。

  在国际化路径上,中关村正由“引进来”为主向双向流动转变。

  近年来,中关村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对接国际高端资源方面又有新进展,正逐步由过去单纯“引进来”,向“引进来”、“走出去”双向流动发展。一方面,国际高端要素不断汇聚中关村。截至 2014年,中关村拥有外资企业1521家。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关村企业开始大胆地走出国境。“十二五”时期,共有19家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34 个,成为了企业汇聚国际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的重要载体。中关村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每年翻一番,由“十一五”末的42.46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 711.09亿美元。

  在创新治理方式上,中关村正由政府管理向政府、市场、社会共治转变——

  中关村的改革由科技体制 点上的突破,正在向全面创新改革转变。围绕创业难、直接融资难、高端要素跨国自由流动难等深层次障碍,不断升级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创业服务,优化创新创业 生态系统。在创新治理上,由政府管理向政府、市场、社会共治转变。市场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由市场主体来主导创新方向、配置创新资源、选择攻关项目、组织创 新行为、推进成果转化的局面正在加快形成。政府主要定位于提供公共服务和改善发展环境,社会组织则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和协调下,发挥比较优势,促进资源 整合。创业服务从政府为主到市场发力,特别是近年诞生的一大批市场化、专业化的新型创业孵化机构,提供投资路演、交流推介、培训辅导、技术转移等增值服 务。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互联网金融等投融资服务快速发展,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强大的资本动力。“有为的政府、有效的市场”的创新治理结构正在形成。

   “去年以来,按照“突出中关村定位和特色,洞见未来、引领创新”的总要求,中关村已推动完成‘1+12’战略问题研究工作,具体包括13项专题研究。” 中关村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在此基础上,近日,中关村示范区已全面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并向社会各界征集中关村“十三五”创新发展的意见建议。

  众筹新思想,谋划中关村新蓝图。期待下一个五年,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中心”进军的中关村示范区圆梦成真!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