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淀园启动孵化器支持专项资金申报,并宣布今年将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园区孵化器发展。这是自4月1日北京市批复海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简称“核心区”)以来,海淀园推进核心区建设的一个具体行动。
加大对孵化器支持力度
据了解,为了全面推进核心区的建设,北京市海淀区委、区政府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和20项配套政策,形成“1+20”的政策体系。海淀区政府每年将安排不少于8亿元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而作为“1+20”政策体系中的一项具体政策,《海淀区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暂行办法》的出台,加大了对孵化器的支持力度。该办法规定,将对海淀区孵化器增值服务、股权投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外开放、国际合作交流等给予补贴,对财政贡献突出、引进项目及人才的孵化器给予奖励。这些措施的实施给孵化器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目前,北京市海淀区有各类创业孵化机构31家,占北京市总量的40%。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9家,占北京市的43%;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2家,占北京市的85%。在过去10多年里,中关村海淀园孵育出了奥瑞金、启明星辰、维讯新科等一大批优秀科技企业,吸引了3000多名留学人员进入孵化器创业。截至2008年年底,海淀区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3614家,累计毕业企业1443家。2008年在孵企业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5亿多元,上缴税收4.4亿元,解决就业人数34600多人。
实施“大孵化器”战略
据中关村海淀园服务体系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处处长赵新鸣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关村海淀园孵化器已经逐步从传统的物业型孵化服务方式向专业服务型孵化服务方式转变,孵化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
今年2月,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的诺思兰德公司在“新三板”挂牌;首都师范大学科技园的国学时代公司也将于近期登陆“新三板”;北京科大方兴孵化器的赛亿表面、北科德瑞两家公司也已经进入“新三板”挂牌的实质性操作阶段。同时,孵化企业的产品研发也硕果累累。如去年诺思兰德获得国家一类新药临床实验批文;神舟空间公司开发出了世界领先的北斗二代步行导航系统;坤泰伟业公司的“嵌入式数字双向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在河北、山东等地建成示范基地。
赵新鸣透露,今年中关村海淀园将在区域范围内实施“大孵化器”战略,整合区域创业孵化资源,以开放式孵化器理念吸引创业投资、中介机构等外部资源参与,鼓励各类孵化机构开展多层次合作,完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构筑区域一体化的创业孵化网络,最终使整个园区发展成一个能为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大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