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政策 > 正文

中关村用创新打造创新中心

日期:2011-01-07  来源:科学时报
[字体: ]

中关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中关村,几个关键词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创新、创业和创造。过去中关村的胜利,得益于一场积蓄已久的头脑风暴和大势所趋的开放之风。可以说,中关村过去30年的成就,是一场市场、技术和发展模式上创新的成就。

  时至今日,中关村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仅意味着中关村的发展已经迈入一个崭新时期。从过去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地,到如今的“示范区”,中关村被赋予的历史命题始终万变不离一点:领军角色。

  中关村,自始至终要破的,是一个“领航者之局”。

  受阻滞的势头

  在中国经济网2010年十大经济人物评选中,IT互联网行业领袖受到普遍关注,其中淘宝网创始人马云和百度公司总裁李彦宏暂分列第七、第八位,腾讯网总裁马化腾暂列16位,不过,老牌IT王者明显受到冷落,搜狐总裁张朝阳和新浪总裁曹国伟目前仅仅排在40多名,只有2009年重掌联想指挥大旗的柳传志挤进了前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及当前网友心中的业界品牌知名度。

  这个排名,多少反映了一个现实:在互联网风声水起,IT产业越来越需要力拼核心创新力的现在,中关村的地位已经不复当年的一骑绝尘。

  有一种意见,在过去一度占据了很强大的舆论地位,现在我们依然需要认真地面对:中关村距离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的目标还遥不可及。

  成长于中关村的IT产业观察家方兴东认为,中关村在全国范围内,已在渐渐失去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领军地位。

  对于更多的新读者而言,方兴东这个名字名副其实属于“上个世纪”。的确,通过对微软一系列的非议与“炮轰”而崛起于IT评论界的方兴东,在互联网大潮来势汹涌之后,已经颇有些“无边落木萧萧下”之势。

  就在他声名极盛的上世纪末,他就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性文章,对中关村的发展趋势表示了重重的忧虑,其中最核心的一点是:“中关村很可能要失去中国高科技绝对的中心地位。”

  方兴东在1994年就来到了中关村,他对中关村的感情之深之浓,并不亚于那些在中关村创业并取得成功的第二代中关村创业者们。

  在他看来,中关村曾经是中国最接近硅谷的地方,事实上,“直到现在,中关村还是国内基础最好的区域,但是这种优势,并不像硅谷那样绝对,中关村目前只能说依然保持一定优势,但是已经没有全国范围的统领地位。在传统的通信、媒体和科技(TMT)领域,中关村的企业除了联想和百度之外,真正有号召力的企业已经不多。相反,目前在全球范围有着强势上升地位的公司,比如IT制造加工领域的富士康现在正往内地进军,通信设备领域的华为和中兴则扎根广东,互联网领域的杭州的阿里巴巴和深圳的腾讯等,都在中关村之外,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势头上,都超越了中关村的几个领导性公司。加上上海、杭州、广州等地高科技企业的整体力量形成,中关村目前的境况只能是中心之一,而不是优势明显的中心地位。而在代表高科技最前沿的领域,比如互联网领域最活跃的数字娱乐、移动互联网、Web 2.0和电子商务,以及大家最期待的绿色科技,中关村暂时看不到引领性的优势和潜能。这是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绝对优势不再,则意味着中关村“领头羊”的地位需要加强和巩固。因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中关村提出更高要求,在原有格局上进行逐步推进是无法达成目标的,“一定是跨越式的,一定要有重大突破,示范区所要示范的内容必须是重大突破。现在要讨论的是,突破什么,突破点在哪里。”有业内人士如是说。

  在方兴东看来,中关村与硅谷的最大区别在于,硅谷即使是在严重衰落的现在,始终没有丢失它的最核心根本:那就是全美乃至全球的中心地位。不管是热潮还是低潮,不管夏天还是冬天,硅谷的绝对领导地位丝毫没有动摇。而中关村这样的底气却略显不足。

  但是,方兴东也承认,中关村底子很厚,整体条件最好,国际认同度也依然第一,加上政府独一无二的政策支持,中关村依然会健康发展下去。但是,中关村作为中国高科技的绝对中心地位和新兴领域的引领地位,什么时候可能回归,还有没有可能回归,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再发展的问题。他说:“我觉得,中关村需要解决再发展的问题,这是一个很核心的问题。我们对中关村最大的期望是什么?除了这个,其他都是第二层面的。重新树立更强大的中心地位,重新确立无与伦比的领导作用,这就是我们内心的期望。可以说,自去年中关村成国家级示范区以来,中关村有了更多的机会,来重新确立一度不那么明显的领军地位,从这一个角度讲,这是中关村发展的一次大好机会。”

  但是,他依然表示,已经成为中国最昂贵地段的中关村,依然还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限制着中关村进一步发展的步伐。

  再不产生大企业?

  中关村第一代民营科技企业创始人、时代集团总裁彭伟民在谈及中关村的现状时,很明确地说:“现在的中关村已非当年,创业环境变了,政策环境也变了。”

  这个变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过去的中关村,有着适于草根创业的大环境,现在的中关村,你要创业,可能首先要面对的是一大笔昂贵的房租压力。因此,彭伟民认为,中关村应该直面一个事实,“中关村的确拥有很强大的人才优势,但是,现在外地所能给予企业的各种条件肯定比中关村的现在更有利于创业,因此,人才肯定会出现向外面转移的情况。”

  当然,还有一个事实也需要我们认清:主观上,我们可以希望中关村留住中国所有的高精尖人才;客观上,我们要承认,不可能把所有的精英都集中到一个地区。中关村也不行。事实上,中关村人才流失已经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一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彭伟民的观点清晰冷静:“比如说中关村集中了10个精英,海淀区政府还能对付得了;如果集中了100个,那海淀区政府可能就对付不了,因为必然有一个顺序问题。很多优秀分子也来过中关村,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到外地去发展,我们不希望在一个地方发生人才拥挤,而且人才总是两头大中间小的,他在别的地方受到的优惠比在中关村更多,发展得更好,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去?”

  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可能一个代表着新兴行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从此不再“属于”中关村。比如马云,曾在中关村盘桓多时,终究还是选择了南下,去杭州发展自己的电子商务帝国,从此,杭州多了一个阿里巴巴,而中关村里的8848们,最终只能沦为配角。C2C的领军人物,从此不姓“中关村”。

  有趣的是,最近两年来,在信息安全领域搅得风生水起的360,也没有选择在中关村落脚,个中原因很难言明,但是周鸿祎却在一次兴之所致的新闻发布会演讲上抱怨过一次“中关村的地价太贵”。于是,他一溜烟跑去了朝阳。当然,太多的安全软件厂商聚集在中关村,或许是其选择北京东部的更深层次原因。最近两年来,这家爱惹事爱领潮流的信息安全厂商,算得上是该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当然,它也不姓“中关村”。

  诸如此类花开他方的“领军人物”当然还有很多,但这一切,似乎都印证了彭伟民的另一个观点,“中关村现在的环境,当然是越来越好,但是有一点我也承认,在当前的环境下,中关村可能不能再产生大企业。”

  彭伟民所言之大企业,是指联想、时代这样历经二十多年,依然在各自领域屹立不倒,并且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发展模式的企业。如果模糊地划分,我们可以将其统一称之为中关村的第一代高新技术企业。

  它们的特点是:均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都成长为行业中的创新的主要动力与发展趋势的领导者。同时,均为中关村、为中国高新产业贡献了第一批领军人物。

  中关村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等方方面面均能够给创业者提供创业条件。过去有人才的环境,后来有支持人才创业的环境,加上政府能够支持那些拥有创业冲动的人,帮助他们把冲动转换成现实。同时,不管领导是谁,对象是谁,都能够全力以赴地支持这些企业,给这些企业创造环境,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这么多年下来,中关村才能起来一万多家企业,这是中关村一个很重要的成功经验。

  之所以现在出不了像联想那样的大企业,彭伟民说得很明白:“我们那个时代的创业环境完全不同于这个时代。那个时期的创业成本低,环境也单纯,当时的起步点也低;现在的中关村不一样了,年总收入约1.5万亿元,大家对它的希望更大,要它发展得更快一些。现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要产生若干个大企业,是有难度的,因为它不具备成本、土地优势,它只具备人才优势,人才优势很容易到最后流到其他地方去。还有关键的一点是,国家不可能再给你更大力度的支持了。”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观点认为,中关村创业者本身,也是企业做大的障碍。他们过于在乎利益分配,固守企业本身,既没有走出企业边界的魄力,又没有接纳别人走进企业的胸怀,一手管控企业从研发、管理,到市场的各个环节,导致企业市场化程度较差,难以形成有效突破。

  破局根本还在创新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悲观。

  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把中关村称之为“中国未来的动力引擎”,显然并非只是一种应景之语,中关村的确在多个方面,依然有着“领军者”的潜质与能力。至少在这两年里,中关村后来而居上的有国内最大的B2C平台京东商城;在云计算方面,中关村老牌的企业管理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用友也于近日宣布推出云计算战略;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领域“第三次革命”的物联网在中关村发展迅速,物联网作为新引擎,将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去年曾经一度在数码消费类市场占据了领头羊地位的电纸书,其发端是中关村土生土长企业汉王科技……这些在模式、技术、概念等领域的创新,都为中国的IT和互联网产业带来了前进的动力,也都充分证明了中关村存在的巨大潜力与各种可塑造性。

  创新是重整领军地位的主要动力,但是中关村目前需要在多个方面开放创新力量。

  比如,中关村需要一个完整的企业构成。一个地区是否可以引领一个或者多个产业的发展,标准是这个地区拥有多少影响一个或者多个产业发展的力量。在新浪网创始人之一、点击科技总裁王志东看来,这种力量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行业的‘明星’,要有媒体追捧的偶像,比如美国有比尔·盖茨,要有一个或者几个航空母舰级的企业;第二种是要有一大批中小型甚至微型的企业。”

  在王志东看来,眼下中关村的企业构成其实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基础,需要做的是让其发展更加符合标准市场经济的规律,具体做法就是,“政府不要老想着扶持企业变大,企业从小变大由市场做决定;也不要要求所有企业变成航空母舰,一个好的产业要有大量中小企业为土壤。硅谷就有几十万的软件作坊,而且大量的创新技术、模式,都是作坊做出来的。它们也可以被看作是产业发展某一阶段的‘领军人物’。而且,小企业往往能够做大量大企业做不了的事情,也为大企业提供了收购的机会。”

  中关村还需要一个更合理的创业环境。在微软、谷歌辗转多年,最后华丽转身,投入中关村怀抱,展开创新工场新宏图的李开复,以其识贯东西的眼光来看,中关村依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他认为,“尽管当前世界IT产业发展飞速,竞争激烈,但是依然有充分的理由期待下一个中关村的奇迹。”他的理由很简单,尽管中关村的创业成本与过去相比已有天壤之别,但是中关村依然存在巨大的成本优势,“国内的技术创新可以和国外产品更平等地竞争,而我们的人力成本更低。还有一点,国内的创业者成功的欲望更强一些,比起国外的同行来说,大家都投入了巨量的时间和精力。”

  李开复所恃的信心是充满一切可能性的互联网变数,他认为“虽然市场上已经有了领先者,但是先例在前,10年前,你能想象Google对微软的冲击吗?5年前,你能想到Facebook也可以超越Google吗?互联网仍然充满变数,而且,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BtoC和云计算方面,竞争才刚刚开始。”

  当然,中关村还需要大量的人才。虽然中关村依然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它们的存在是创新的主要源动力,但是它们面临着一些推动创新的阻碍。来自清洁能源网的编辑李虎认为,清洁能源是颇具发展潜力的高新产业之一,但是目前该行业的发展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人才。他说:“这个行业中从客观上讲急需创新,尤其是技术的提升。但是目前国内企业最缺乏的创新动力就是:人才缺乏!没人什么事也做不了 。清洁能源行业太新了,国内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即使是中关村里,也找不到多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对于未来的发展,李开复从创业生态和政府引导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硅谷拥有比较成熟的创业生态,比如,他们有一大批愿意进行初期投资的天使投资人团队,有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一项新的技术和创意,很容易进行商业化运作,这是国内需要迎头赶上的地方。此外,政府可以设立一些行业引导性的种子基金,对创业企业进行扶植,退出时将利润让给创业者和投资者,这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创业所需要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投资人的风险。”

  来自老一辈创业家的观点是“需要一个高效团结和目标一致的团队”。王缉志说:“我认为领军人物的出现是建立在一个好的团队基础上的,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一个区域而言,都是这样,像过去,四通能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我们有一个团结高效的团队。如果,中关村现在还能够建立这样一支团队,不出几个领军人物,不想成为领军人物都难。”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