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政策 > 正文

打造人才特区全国近1/4“海归”人才云集中关村

日期:2011-08-05  来源:重庆日报
[字体: ]

 核心提示

  中关村,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誉为“中国硅谷”。与美国“硅谷”类似,中关村也经历过“人才荒”的低谷。

  但从2009年3月,尤其是今年3月以来,中关村书写了一出揽才“神话”,海内外贤才纷至沓来。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乍一听,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地方住在里面的人都昵称它为“村子”。

  但到这里走一走,你会发现,它绝对是一个“特别”的地方249平方公里的园区里,吸纳了联想、方正、诺基亚、惠普、IBM、微软等中外高新技术企业万余家,集中了数量超过百万的高素质从业者。这些人中,两院院士占全国总数的近40%,另有博士、硕士约12万人,留学归国人员数量占全国总数的1/4……

  这个“村子”,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誉为“中国硅谷”的北京中关村。

  与美国“硅谷”有着类似轨迹,中关村也经历过“人才荒”的低谷。但从2009年3月提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今年3月又“变身”为我国首个人才特区以来,中关村管委会人才热线几乎被打爆,来自国内外的不少高端人才都纷纷来电、来邮咨询,如何才能成为“村子”里的一份子。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王通讯认为,中关村建人才特区,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上的里程碑,它让中关村有了持续充足的发展动力。

  从人才军心不稳到海内外贤才纷至沓来,中关村是如何书写出它的揽才“神话”的?

  是走?还是留?

  中关村也遭遇过“人才荒”

  于丹,辽宁妹子,今年32岁,中关村北京科兴生物制品公司的质控部组长。

  前不久,她入住了村里的人才公寓“四季青”,82平方米,步行半个小时,就可以走到单位。

  “家电、床、灶具都是单位统一购买的,我没花一分钱。”于丹高兴地说,“在北京漂了这么多年,我现在终于有了归属感因为有家了。”

  “在我们公司,这次与于丹一起入住"人才公寓"的员工有16人,他们每人都分到了一套小区公寓。”科兴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王敬宁说,人才公寓是北京市专门为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人才配备的,由政府统一收购或者兴建房源,然后再分配下来,低价租给这些人才,目的就是为了留住他们。

  这让3年前还为是走是留而犹豫的于丹,终于稳定下来了。

  于丹是2005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当初,经过激烈的笔试、面试,过五关斩六将后,她成为了科兴公司的一员。但直到2008年,她的房子、北京户口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走?自己为这座城市、这个园区的发展付出了太多,要走还真的有点舍不得;留?像自己这样的“北漂一族”,在北京就像是没有根的浮萍,找不到家的感觉,很难受也很无奈。

  犹豫之际,一个消息传来2009年3月,中关村提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这让于丹看到了希望,于是,她选择了边走边看再坚持一下,看未来会不会有所改变。

  与于丹不同,刘峰选择的却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中关村,南下深圳创业。

  刘峰曾是中关村某IT公司的技术骨干,现为深圳一家上市公司副总。他离开的理由很简单虽然自己是公司骨干,但薪酬不算高,每个月也就5000多元,而且对于自己这样的外地人,生活成本高,落户北京几乎不可能,更谈不上事业发展前景了。“相反,深圳方面开出的条件却很具诱惑力,比如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几乎不用操心。”

  2008年的中关村,选择与刘峰一样“突围”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中,不乏硕士、博士等各类高端人才。

  大批高端人才的流失,让中关村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人才流失给企业造成的影响非常大,主要包括直接损失和隐形损失”,王敬宁说,直接损失是企业招聘成本增加,工作效率降低;隐形损失是一些高层管理人员、生物技术人员和药品销售经理流失后,不可避免地会带走一些原企业的商业经验、技术机密、客户关系等;此外,人员更替频繁又带来了“军心不稳”,给企业增加了危机感。

  “有一次,为了招聘一名生物技术骨干,我们花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王敬宁透露。

  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初,科兴公司开始谋划“自救”花钱在中关村附近为核心技术人才提供住房。但由于企业实力有限,像于丹这样的骨干尚未纳入考虑之列。

  科兴公司的捉襟见肘,仅仅是中关村曾经一度遭遇的“人才荒”的一个缩影。

  “村子”基层细胞所面临的困境,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一场意义重大的人才领域的改革,开始在国家、地方政府、中关村三级政府间酝酿。

  三级政府“人才新政”

  全方位解决后顾之忧

  200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随后,关于园区硬件建设、功能区划分、吸纳全球500强企业入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这为中关村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让“村里”的人们开始看到光明的前景。

  今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把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随后,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等15个中央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打造中关村“人才特区”的目标。

  中关村园区建设,由此进入了硬件、软件“双马齐驱”的崭新阶段。

  实际上,从去年以来,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就两次对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在《若干意见》中,国家层面提出了支持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的13项特殊政策,包括重大项目布局、境外股权和返程投资、结汇、科技经费使用、进口税收、人才培养、兼职、居留和出入境、落户、资助、医疗、住房、配偶安置等。

  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闫成介绍,仅仅在《若干意见》向社会公布后的第9天,北京市市委常委会就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拔尖领军人才开发工程”等6项建设工程,从市级层面落实10项具体扶持政策,并要求市领导亲自抓重点人才群体、重点人才项目,要面对面、一对一地做工作。北京市政府还为入选“海聚工程”、中央“千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颁发100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奖励,加快提升人才特区的吸引力。

  北京市还与17个中央部门组建了首都创新资源平台,全市每年统筹100亿元重大科技专项及成果转化扶持资金,扶持人才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

  与此同时,园区也开通了生活绿色通道,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据中关村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博士李石柱介绍,特区的高层次人才可跨越户籍限制,直接落户北京;可持特发医疗证,到指定医疗机构就医;可定向租赁住房,解安居之忧……

  于丹们所享受到的“人才公寓”服务,就是中关村人才特区最直观的一项政策。按照规划,“村子”还将在3年内,建设不少于1万套的人才定向租赁房。

  三级政府推出的“人才新政”,让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开始涌入“村子”。

  今年3月之前,国家作物分子设计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博士王海洋还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收入不菲。但政府对人才的高度重视,让他看到了中关村巨大的发展前景。在导师的安排下,他毅然选择了回国到中关村工作。

  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不仅按政策落了户,拥有了北京户口,而且医疗、住房等后顾之忧都得到了解决。现在,他一门心思扑在了科研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董事局主席邓中翰认为,三级政府联动模式,是中关村建设人才特区的核心。“比如科技经费使用、股权激励、医疗和住房等,都是人才非常关心的问题。这些政策、机制,从制定到落实都是高效率,极大激发出人才创新活力和创业信心。”

  不拘一格揽人

  触角伸向全球

  今年3月以来,中关村园区管委会的人才热线几乎被打爆了。

  “那段时间,一天之内,接到10多个来自国外的咨询电话是常事,我们管委会的官方邮箱,也经常被世界各地的咨询邮件塞得满满的。”中关村园区管委会宣传处副处长李焱介绍说。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中关村公布了自己的“揽才”规划:2011年至2012年,将聚集包括“海归”人才在内的3万名左右的高层次人才,2013年至2015年,聚集包括“海归”人才在内的5万名左右的高层次人才,全面建成国家级人才特区。

  消息一经发布,在海内外迅速引起了强烈反响。美国华源科技协会、美中高层次人才交流协会、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日本华人科技者联盟等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组织纷纷打来电话,详细咨询特区的政策与建设情况。

  为什么这么重视引进高端“海归”人才?李石柱说:“因为我们从中尝到了"甜头"”

  去年9月,北京市组团赴美国硅谷、华尔街延揽高端人才,其中,仅硅谷就有72名高学历人才签约回国到中关村创新创业。

  这批人才到中关村后,立马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美国ISIS药品公司的阚子义博士去年偕夫人回国后,签约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负责技术工作。在他的带领下,通过团队共同努力,该公司已迅速成为中国生物合同研发外包服务业的领军企业。

  据李石柱透露,目前,“村子”在硅谷、华盛顿、伦敦、多伦多和东京成立了5个驻外联络处,面向海外学子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咨询和联络服务。

  “今年,我们还将组建驻德国、香港两个人才联络处,并将组团赴欧洲其它国家招揽人才。”他说。

  人才的多寡,对于“村子”来说,意味着生产力水平的先进与落后。记者了解到,2009年以来,尤其是建设“人才特区”以来,中关村引进的人才近九成在45岁以下,一半以上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2人,获国家级表彰奖励的125人。仅去年一年,园区就引进了3642名各类高层次人才。

  通过打造人才特区,全国近1/4的“海归”人才已云集中关村,现在平均每两天就有1家企业注册。

  正是数量如此庞大的优质人才资源,让中关村对未来发展才充满信心。

  李石柱表示,到2015年,中关村将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国际竞争力将居世界前列。届时,中关村的总收入将由2009年底的1.3万亿元,跃增到3万亿元。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