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政策 > 正文

中关村管委会和企业为经济报道出谋划策

日期:2013-01-02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字体: ]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中关村,是我国科教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聚集众多科研机构和2万多家科技型企业。2012年12月30日,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如俊带领采编人员到中关村,就如何进一步做好经济报道、《经济日报》如何改进创新,与中关村示范区管委会领导及中关村企业代表面对面地进行了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机构和企业代表在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刊发,与广大读者共享。

  中关村示范区管委会主任郭洪——

  创新需要鼓与呼

  中关村的发展和《经济日报》有不解之缘,《经济日报》是中关村发展的见证者和支持者。

  改革开放以来,中关村从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科技园区,到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示范区总收入过亿元企业总数达到1550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24家,很多都是行业排名前三位。涌现出一批高成长性的“瞪羚企业”,也取得了一大批领先的科技成果,有些领域甚至开始在国际上领先。作为中央媒体,《经济日报》这些年来高度重视中关村发展,不仅及时报道了中关村新的创新成果、新的发展情况,而且反映了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广大创新主体的呼声和需求,对中关村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中关村的发展成为了国家战略,也写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我们感觉到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怎么支持好创新发展,特别是突破一些科技创新的阻碍,还要靠进一步的深化改革。

  中关村的发展靠的是人的解放、体制机制的突破。在关于中关村发展深层次的探索中,如创新发展道路怎么走,特别是一些政策怎么突破,这些方面希望《经济日报》继续进行深入调研,给予我们启发和帮助。

  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联席会秘书长杜朋——

  产业联盟需要更多关注

  中关村产业联盟发展很快,目前已经增长到了79家,涵盖方方面面的产业。

  产业联盟是中关村协同创新、组织创新的典型。和行业协会相比,它是自发形成的以创新为核心,或者是以市场为要素结合起来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通过组织创新来实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结合,因此和传统意义上的产业联盟也不一样。以前由于政策限制,这种新型的社团组织不能注册法人。在中关村先行先试的政策下,我们已经开始对产业联盟进行法人的注册,这是创新性的突破。对于产业联盟这种带动整个产业的创新主体,希望《经济日报》从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对这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给予更多关注和报道。

  我现在也担任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的秘书长。中关村现在的上市公司总数已经有224家,包括境内和境外的上市公司。应对国外机构做空中国概念股,我们有一个经验,就是越开放误会越少。在国外,上市公司和媒体打交道是公司治理必须要掌握的方式,我们在这方面经验还比较少,希望《经济日报》给予帮助。

  另外,我们经常会在移动终端上获取信息,因为它比较方便携带。希望《经济日报》加快推进全媒体建设,尽快推出移动终端版本,这样我们看起来更方便,可以随时地零距离地和《经济日报》接触。

北京中科纳新印刷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延林——

  体制机制创新更需鼓与呼

  我们是由中科院化学所、联想控股等单位发起成立的新技术企业,致力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印刷相关新技术、新材料及相关设备、软件的研发和生产。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国家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具体体现。《经济日报》是经济报道领域最权威的中央媒体。希望能更关注企业和企业家,尤其是创新发展中的中小企业。

  一是希望能够贴近火热生活、讲述企业技术创新的传奇故事。中关村是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有大批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在这里创造他们的传奇,这些个性鲜明的企业家的成长故事是中国经济发展活力的体现,也是最为鲜活的经济新闻素材。

  二是希望营造舆论环境,推动改革发展。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其核心是解放人、解放科技人员的创造力。要提高效率,加快成果转化,必须有体制和政策方面大的改革和突破。我们希望《经济日报》通过对中关村先行先试精神的深入挖掘,能够倡导形成全社会鼓励创新、支持创新、投身创新的风气,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到中国从事创新、创造、创业活动,真正将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国家。

  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张明——

  更加关注基层关注民生

  我们办公室订了《经济日报》,我经常浏览相关内容,感到收获很大。前一段时间《经济日报》记者还对我们单位的自主创新进行调研,深入了解重点项目。这种深入基层、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让我们深受感动。

  中科科仪原来是中科院下属事业单位,是专门给中科院生产制造装备仪器的,在2000年改制成了企业。今年3月份,我们加入了中关村科学城科学仪器创新园的建设,我们的任务就是吸纳科学仪器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实现产业集聚,争取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对于经济报道如何改进创新,一是希望《经济日报》更加关注基层,关注企业,尤其关注中关村科学城的企业,能把科学城的建设经验更多反映出来。二是希望《经济日报》更加关注民生。这次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分量最重的是民生,说明中央对民生越来越重视。我们经常听见年轻职工谈到住房、教育、医疗、社保问题,还有老同志关心退休待遇等问题。建议《经济日报》组织专题研讨会,或者通过专栏的形式,对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经济政策进行答疑解惑。

北京纽曼腾飞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程静——

  希望提供“量身式”服务

  作为一家科技企业,《经济日报》是我们获取经济政策和信息的主要通道,是我们最关注的报纸。对于改进报道,我提几点建议:

  一是在内容上,希望进一步加大经济报道的主体地位,通过专业性加强权威性。另外在贴近群众方面,关于经济热点的选择,建议结合民生,拉近报纸和大众的距离,增加老百姓感兴趣的阅读点、关注点。

  二是要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媒体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的读者喜欢在智能终端上阅读信息,方便快捷。所以希望《经济日报》加强安卓版服务和微博推广,开通手机报。结合报纸的优势和特点,对重点主题进行传播。

  三是信息的利用是可以多次重复的,信息的N次利用产生的价值大于简单发布,应深度挖掘信息利用空间,榨取信息利用价值。

  四是希望报社和企业之间增强互动。我们企业尤其关注与企业长期发展息息相关的政策,希望进一步加强政策解读的针对性和精确性;建立更加畅通的沟通渠道。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将双方的合作建立在充分明确需求的基础上,延长和加深合作。

  五是希望能够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在对企业进行深度的调研、行业内数据采集的基础上,提供详尽的行业研究报告。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温斌——

  助力自主创新打造品牌

  我们公司从事无线通信领域前沿、核心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是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无线通信产业发展的驱动者。

  凭借强大的研发及产业化实力,拥有一些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我们以全系列的基站、基站控制器、本地移动控制中心、手机、无线桌面电话、塔放等设备,提供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SCDMA无线通信整体解决方案,可以使运营商以较低成本迅速形成市场规模,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虽然我们的技术很先进,也很成熟,但是我们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还很欠缺。《经济日报》是以经济宣传为主的综合性中央级大报,是传播发布党和国家关于经济方面政策信息的重要渠道,国内外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动向的重要窗口。我们希望《经济日报》今后给予我们公司大力支持,为企业的创新与发展鼓与呼,帮助企业打造品牌。

北京忆恒创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殷雪冰——

  盼关注中小科技型企业

  我们公司是一家年轻的公司,主要是提供企业级高性能存储产品,公司产品可以应用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IT存储系统,我们的硬盘可以达到1.5GB/S,相当于1秒钟可以传输一张DVD光盘数据量。

  可以说,作为一个80后,我很庆幸能够在中关村发展自己的事业,因为中关村具有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人才、技术集聚等优势,能够快速让年轻人的梦想变为现实。

  企业初创时,我们就在几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搞技术创新研发。2011年我们融资2000万元将企业做起来。目前我们公司的产品已被人人网、豆瓣网、奇虎360、优酷网、乐视网、完美世界、中科院等采购,我们还与戴尔、联想、曙光、浪潮以及多家世界500强等服务器厂商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中关村承载着一代代年轻人改变世界的企业梦想。许多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有创意,有专利,有头脑,他们在中关村创业,并渴望开创一番事业。

  我们希望《经济日报》继续发扬“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作风,多报道像我们这样的初创型的科技企业,给予创业者以信心和勇气。这些很小型的企业,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个苹果的诞生。我们也希望《经济日报》今后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

  北京时代凌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王国金——

  加快运用新媒体

  我们公司是专注于提供物联网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之前,《经济日报》对时代凌宇已经作过三次报道。可以说,《经济日报》对于中关村的企业已经给予很大支持,已经在帮助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打造品牌。

  柳传志有个“把式论”——“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光练不说是傻把式、能说会练才是真把式”。他是针对企业员工说的,其实对企业而言,也同样适用,企业技术过硬,产品做得很棒,需要讲出来,但是企业说出来如何才能让外界听见?《经济日报》就是传递企业声音一个非常好的渠道,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打造品牌。

  如今已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不但改变了传统的媒介形态、传播手段及传播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经济日报》在今后的发展中,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可以再加强:

  一是《经济日报》可以考虑推出手机报。报纸的栏目比较多,但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只关注那些与我们相关的栏目,手机报可以分栏目,让企业家自己来订阅。

  二是使用邮件进行推送。读者可以自己选择订阅报纸上的栏目,通过邮件及时推送给读者。

中关村示范区管委会委员、新闻发言人刘航——

  用成功经验引导企业

  《经济日报》是以经济报道为主的综合性媒体,具有很大影响力、权威性。近年来,《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为宣传中关村以及推动中关村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徐社长亲自带队在年终岁末冒着严寒到中关村调研,听取中关村管委会以及各位企业家的意见,我们十分感动。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经济日报》的领导在转作风、改文风方面的精神风貌,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一些企业和协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对下一步《经济日报》在报道的点和内容方面的建议;二是对办报的方式和手段方面的建议。希望经济日报社能为中关村的发展归纳总结出更多好的经验,以便于引导中关村广大企业为示范区,以及北京市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佳讯飞鸿政府事务经理张红波——

  搭建更多的互动平台

  我们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通信信息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自主研发、自主生产以及规模销售的民营企业。

  我们公司长期订阅《经济日报》。作为企业职员,我非常关注这张报纸。自2012年起,《经济日报》作了一些改版创新,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版式更加活泼、美观,又保持了庄重、大气的风格;内容更加厚重;对经济领域热点问题的追踪报道更加及时、有深度,文章的可读性、实用性、吸引力、感染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尤其是《读者之声》这个版面,和读者之间有很好的互动,既有质量又有分量。

  对于如何办好报纸,我希望《经济日报》能够继续发扬“走转改”精神,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能够更加深入地关注中小型民营高科技企业,并以朴实的文风拉近报纸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距离。

  同时,希望《经济日报》能够搭建一个平台,就像咱们的《读者之声》版一样,能够与企业进行良好的互动,比如现在企业关注的话题,能够及时反馈到报纸上,报纸也能够对于企业的创新给予及时报道。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