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政策 > 正文

创新文化助中关村前行

日期:2014-08-04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当一张崭新的营业执照送到刘慧手 上时,她抑制住内心的激动,面露淡淡的微笑。刘慧是北京农学院食品学院的教授,对这一张营业执照,她等待了太久。她知道,从此以后身为教授的她可以名正言 顺地办起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大展拳脚。今年初,本市颁布了力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京校十条”,正是这项鼓励创业的政策,使刘慧夙愿得偿。

在 中国,在北京,有这样一方热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怕挫折,执着创业——多年积淀而成的宝贵创新文化,激励和助力众多创业者砥砺前行、勇攀高峰。在这 里,每天都涌动着澎湃的创业激情,上演着精彩的创业故事。众多创业者、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正勠力同心、夙兴夜寐,以昂扬姿态领航中国的科技创新,并努力 早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这一方热土就是——中关村!

抢占技术高点

“中国人能做出万能芯片?我不信。”10年前,在美国担任过多个集成电路重大项目负责人的刘明,被美国同行的这句话深深刺伤。他毅然回国,选择在中关村攻关研制在医疗、通信、工业控制等多个领域通用的“万能芯片”。

除 了深植在脑海里产业报国的梦想,吸引刘明归国的,还有中关村具有强大吸引力的鼓励创新政策。在天工大厦的海外高端领军人才基地,他和创业团队可以享受租 金、税收、贷款利息等多项优惠措施。经过一个个夜以继日的奋斗日子,2014年6月,刘明的京微雅格公司制造出全国首张自主研发的高性能万能芯片,抢占了 国内该行业的技术制高点。现在,他率领的团队正继续研发性能更佳的万能芯片,向国际技术制高点发起冲击。

京微雅格享受的只是中关村众多鼓励创新措施中的一小部分。近年来,随着“1+6”政策、“新四条”、“京校十条”等先行先试政策的实施,中关村鼓励创新、助推科研成果转化的制度和政策日益完善。

中 关村创业者正在抢占多个行业的技术制高点。中关村企业在第四代移动通信和移动互联网、高端液晶显示、集成电路制造先进装备和工艺、北斗导航应用等重大战略 性新兴产业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中关村技术成交额约占全国四成,近80%输出到京外地区,大量高端、前沿原始创新技术在外地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 树。

共担试错成本

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成功创业固然令人艳羡,但屡战屡败毫不气馁的精神却更难能可贵。

“宽容失败”早已成为中关村众人皆知的格言,甚至被写进了《中关村科学城(2011-2015)发展规划》。

然而,“宽容失败”知易行难。想要冒险,“学费”必不可少。只不过,在中关村,创业者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创业者单枪匹马搏杀之时,减少他们后顾之忧、共担试错成本的政策和市场机制悄然成型。

无 抵押无担保,买一份保险后,单凭保单和企业的信用记录,就能为企业带来数百万元的银行贷款。今年5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办 法》下发,一旦高科技小微企业因经营不善难以如约还款,中关村管委会将承担40%的坏账风险。中关村管委会与保险公司、银行机构一同分担小微企业贷款风 险,让小微企业急需资金时能从银行那里得到“救命钱”,这无疑为创业者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在中关村,如果你告诉别人你创办的公司上市失败了,或者你创业把自己的钱都砸进去了,没有人会瞧不起你,反而会有很多人对你肃然起敬。”北京海外学人中心首席顾问、中关村创新文化发展促进会理事长夏颖奇说。

不惧屡次挫折

拧 开水龙头清水喷涌而出产生的“压力能”,理论上也可以用来发电;从新疆长途输送到北京等地的天然气,需要经过一次次“降压”才能进入市民家里,但也造成大 量“压力能”浪费。如何实现“余压回收”,多年来始终是个世界性难题,姚其槐和儿子姚镇联手创立的星旋世纪,通过独创的流体马达技术解决了这个难题。

为 了研制一个低压状态下也能正常工作的马达,姚其槐恨不得睡觉都抱着机械零件和电脑。在每天高强度工作的业余时间,他不停地把马达设计图画了又改、改了又 画。为了研制出马达,他和姚镇这对父子兵齐上阵,做了无数试验。创意、试验、失败……一次又一次从头再来,有时候反复遭遇挫折的他们甚至有放弃的念头,但 他们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当最后一个满意的方案拿出时,已有上百个方案在他们手上被设计和试验过。

为了及时诊断没有痛感的肝脏病变,还在清 华大学读书的邵金华等三名年轻人,从中关村电子城里淘来一块块线路板进行拼装,在电脑上一次次建模型、写代码,用猪肝代替人类肝脏做起了早期的产品试验。 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和一次次的失败后,最终研发出全球首台影像引导无创肝纤维化检测仪。

不成功大不了只是白干一场,不尝试却可能失去一次改变世界的机会。在中关村,无数创业者正是抱定这样的信念,才在一次次挫折的打击下愈挫愈勇,继续奋战。

坚持不断创业

1968 年出生的刘寰青,今年46岁。和很多大学同学身居机关或国企的安稳职位不同,刘寰青每天最常出入的地方,是位于中关村的满眼尽是年轻创业者的车库咖啡。几 天前,他最新的创业项目——3D口袋博物馆刚刚为世界知名拍卖行佳士得做了试用样品。在此之前,他经历过一次成功的和三次失败的创业,这已是他的第5次创 业了。

1994年,刘寰青开始第一次创业,赚到了一百万元。然而,第二次、第三次创业,刘寰青都落败了,初次创业时赚到的钱也赔了个精光。“至穷不过讨饭,不死总要出头。”他始终坚持这个想法。

当被问及为什么如此执着时,他坦然回答,中关村是一片创新和创业的沃土,没谁对失败者冷嘲热讽,这让他能一次又一次重新踏上创业征程,并不断积累经验、锻炼能力,直抵实现梦想的彼岸。

刘寰青只是中关村众多多次创业者中的一名。中关村管委会发布的创业发展报告显示,近四成中关村创业者有多次创业经历,毫不气馁、屡败屡战是其共同的精神特质。

“我要逐梦,我要创造,我要有意义地冒险,我要有挑战的人生。”100年前,美国《企业家》杂志的发刊词,成为全球创业者无数次提及的名言。

中关村的创业者也完全拥有这种激情。不甘于一眼望得到底的平淡人生,渴望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这是中关村所有执着创业者的共同特点,也成了中关村一种特有的创业文化。

潮涌创新文化

8 月16日,麻省理工学院一批前沿创业团队,将与车库咖啡进行联合项目路演;今年5月,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权威学者之一、谷歌深度学习团队创始人吴恩达宣布 加盟中关村的百度公司;来自上海、广州等地的投资人,频频出现在中关村大大小小的创业咖啡馆中。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三分之一的创业投资都投向了中 关村。

“北京的创业生态系统,令波士顿和西雅图黯然失色。”在走访了中关村的几个孵化器后,著名创新大师、斯坦福大学教授史蒂夫·布兰科说。“北京对年轻人有种魔力。”《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更是做出了这种直白的评价。

中关村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没 有一个高新区能够完全复制中关村。”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如是说。之所以敢下这个判断,除了中关村冠绝全国的高校、人才和技术等资源外,更因为中关村潮涌 着独一无二的创新文化。在这里,没有败者,只有勇者;没有风险,只有机遇;没有退缩,只有前行。一个个不甘平庸、敢于创新的分子热烈涌动、聚集,形成了独 特的创新文化。

“为啥从老家来北京创业?没啥特别的,就是觉得要创业就要来中关村。”在车库咖啡,一位从江苏老家辞职来京的创业者对记者说。

中关村的创新文化,像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魔力,强烈吸引着各方创业人才和各种创新要素。这种文化也让这座“中国的硅谷”活力迸发,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不断前行。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