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资料 > 正文

中国的新革命:中国创造先行者 北京有个中关村

日期:2012-10-27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字体: ]

就历史来说,中关村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缩影。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这个国家打碎了精神枷锁,战胜了饥饿,又让自己成为全世界最庞大的“制造车间”。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它急切地渴望拿下新技术的高地,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这是一代人的梦想,激励着整个国家再接再厉,进而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话题。

 

 

 《中国的新革命——1980-2006年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 凌志军/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它拓展了中国和西方大国的合作,也增加着彼此间的疑虑。而中关村之所以值得注意,就因为它是这条道路上的先行者。它的迄今为止的历史告诉我们,这个国家之所以能够改变世界,是因为它改变了自己。” ——选自《中国新革命》   中南海和世界潮流   ——“连宪法都要给改革让路,还有什么能阻止改革!”   最迟到1987年12月,温家宝已经注意到中关村的争端。当时他是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同时还是党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负责一个叫做“政策研究室”的机构。这机构由一群头脑敏锐、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官员组成,并无实权,但却地位甚高,中南海的不少重要决定,都是出自它的建议。现在,温家宝把国务院七个部门的负责人召到中南海来开会,告诉他们,中关村正在发生一些奇怪的事情,所以要来一次彻底调查。

 

    12月15日,调查组又来了,这一回势头更大。其成员来自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协、中科院、北京市科委、海淀区政府,由政策研究室的一位53岁名叫于维栋的官员率领着,浩浩荡荡,开进白颐路。白颐路上的最新传言说,调查组是拿着“尚方宝剑”来的,这个于维栋就是“钦差大臣”。这并不是无中生有。根据于惟栋本人在15年以后的解释于惟栋曾经撰写一篇文章详细回顾当时情形,文题《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决策过程》。收录于王珍明主编的《中关村》一书。它应当成为中关村历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因为它提供了当时一连串重大事件的可信度很高的细节。当时他的背后不仅有温家宝在支持,而且还有别人。事情是由新华社记者夏俊生的那份调查报告引起的。于惟栋说,当他看到这个文件时,那上面已经有四位领导人签署的意见,包括党中央总书记。这意味着,他得到的这件差事是不寻常的——中南海在后面看着他。

 

   问题到了于惟栋这里,是中关村的幸运。此人原本就对中关村怀着一份旧情。他曾是北京航空学院的学生,当过清华大学的兼职教授,还曾是个设计原子能反应堆的工程师。1982年他进入中南海,成为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的一名专事调研的官员,拥有学识远见和务实精神。他的强烈的民间情怀常常左右着价值取向。他信奉“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很多事情都是群众自己走出来的,不是哪个领导指示的”。同时他也相信“这里面有一个领导支持和认可的问题”。不用说,让这样一个人来主持即将展开的调查,就有极大可能在白颐路与中南海之间架起一座桥。

 

    让那些离经叛道者名正言顺,至少不再被当作反面人物,这是中关村走向坦途的必经环节。于惟栋第一次看到了这种可能性。鉴于他所处的位置,他是有机会促成中南海的政策转向的。

 

   就当时的情况看,有两点考虑是达成目标的关键。第一个是如何得到正确的结论。这与于惟栋的价值取向和中关村的实情有着必然联系。中关村是个惹是生非之地,过去几年没完没了的那些举报、攻击、调查和批示,不绝于耳。于惟栋能够了解此前所有不同意见,甚至洞悉“中央领导人里面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便把“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当作第一个关键。这一点他从自己的直接上级温家宝那里也能体会。后者向他发出的第一个指示,就是“这个调查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第二个是时机问题,也就是怎样才能让中央领导接受他们的结论,进而让调查人员的想法产生效果,甚至变成一项影响整个国家的决策。很多年以后,于惟栋回忆起这段往事,承认他当时满脑子都在想这个问题:“因为我在中央办公厅,也要考虑到方式,根据我过去工作的经历,我深知要办成一件事是比较难的”。他甚至还向同事们讲起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位科学顾问促成“曼哈顿计划”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够悟出一点什么来于惟栋把这个故事叫做“美国曼哈顿计划小插曲”,讲给很多人听。他说,当年德国人在加紧研究原子弹。有人就去说服爱因斯坦,让爱因斯坦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信,促使美国政府尽快重视和开展原子弹的研究。这封信交到美国总统的一个科学顾问手里,请他转交总统。但是这封信在科学顾问手里压了一个月。为什么呢,就是要考虑一个时机和效果的问题。这位科学顾问动了一下脑筋,一个就是要能跟总统说上话,比如,很多人开会的时候,你给他,他可能理都不理。第二个是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后来有一次啊,他看到机会来了,罗斯福心情也比较好,也比较悠闲,他就把这件信递交了,说明了原因。罗斯福当时看了看,不置可否,就交给秘书了。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