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资料 > 正文

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中关村崛起轨迹(组图)

日期:2013-02-25  来源:北方网
[字体: ]

【专题】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王志东

  

张朝阳

  

昔日中关村

  

纪世瀛

  1978年的3月30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落幕,“科学的春天”开始唱响,在科研院所聚集的中关村,科研人员的心中渐渐有了暖意。

  今天,一提起中关村,人们立刻会联想到一些知名高科技企业曾经和正在如此深刻地改变着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联想到一长串闪光的名字背后,不断被复制又不尽相同的财富故事……

  纪世瀛:中关村的“布道者”

  1980年10月25日,“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一个既无工商注册,又无法人代表的“地下组织”在中科院的半间仓库里偷偷成立起来,其创立者包括三个人:中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物理所一室主任陈春先,中科院最年轻的工程师、本行是原子弹设计的纪世瀛以及中科院物理所高压电气技师崔文栋。在很短的时间内,服务部便团结了中科院和附近高校里的几百名科学家、教授和大学生,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取得报酬,成为一支不折不扣的“科技游击队”。就是当年这个不起眼的小小的服务部,开启了中关村乃至整个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序幕。

  突破从来都是艰难的。在与旧体制的斗争中,第一批“吃螃蟹”的创业者一个个倒下了,“陈春先两袖清风,直到2004年英年早逝,临死的时候,为了生计连自己的家都出租了一间房子给别人;而崔文栋直到今天仍在流离躲债、无家可归。”说到这里,66岁仍然焕发着创业活力的纪世瀛幽幽地叹息道,“只有我,有房有车,有地位有名声,该有的都有了。”

  2004年,当年的创业者纪世瀛历尽波折开始“转型”,在中关村接连创办了世纪英才高等研修学院和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到今天“弟子不下三千,听过课的企业家更是不计其数”。纪世瀛坦言,这是自己“中关村情结”的延续,“中关村能不能继续发展,起决定性的是企业家的素质”。他告诉记者,中关村精神的核心说到底就是企业家精神,他拿出给记者准备的五张A4纸,上面写满了对中关村精神的诠释。他激动地表示:有的人把中关村的未来归结为世界的研发中心,这是只看到了技术层面的片面概括,在他看来,中关村的未来是从管理型经济到创业型经济的突破,是自主创新……

  老先生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不断地被打进来的手机电话所打断。在接完一个电话后,纪世瀛这样向记者解释,“他们说我是‘中关村的村长’,这个我可不敢当。只是我当过14年的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的会长,手上有一些别人没有的资源。”“你不知道,我职务最多的时候有39个,现在还有20多个呢,光法人代表就有四五个。”说这话的时候,当年创业时的豪情又回到了纪世瀛的脸上。

  王志东:创业成功者的再创业

  “创业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无限梦想的过程。”王志东这样诠释他对创业的理解。

  198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在王选的游说下,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加盟北大方正集团从事软件开发,很快便研制出国内第一个外挂式中文平台;1992年4月,不满于旧体制的束缚,王志东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和朋友一起创办了新天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并独立研制成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文之星”中文平台软件;1994年,得到四通集团500万港币投资的王志东“重起炉灶”,创办了中关村历史上第一家真正按照硅谷模式架构的企业——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997年,王志东为四通利方公司引入650万美元的国际风险投资,成为国内IT产业引进风险投资的首家企业;1998年12月,他又成功完成了四通利方与北美最大的华人网站“华渊网”的合并,组建新浪网公司;2000年,王志东把新浪送上了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亲手创造了世界华人圈第一大门户网站的传奇;2001年,正当新浪网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王志东悄然投入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建中……

  在中关村的历史上,从来都不乏创业成功者,而能够毅然放弃已有的成功和荣耀,不断刷新自己的纪录,从创业到再创业,从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人,似乎并不多,王志东就是这不多的人当中最出色的一个。

  王志东在点击科技的办公室是一栋把角儿的玻璃房子,隔着玻璃,谷歌公司的硕大招牌近在眼前,“新浪说到底还只是一个立足华人圈的门户网站,而点击科技作为一个融合软件、网络和通讯三大现代信息技术,致力于协同应用与网络通讯平台的高科技公司,我们的目标是走出中国、走出华人圈,成为世界范围内一家领先的高科技公司”。

  张朝阳:10年挤进“决赛圈”

  与王志东“一直走在爬山的路上”不同,作为中关村第三代创业者代表的张朝阳,似乎更喜欢“驻足欣赏”。他领导的搜狐网,从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10年历程。

  10年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已经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张朝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还刚刚挤进决赛圈”。

  1996年,刚刚进入而立之年的张朝阳从美国学成归来,看准了互联网商机的他成功地从美国得到了一笔风险投资,在北京创办了爱特信公司,虽然这笔风险投资仅有22.5万美元,却开创了中国利用风险投资资金建立互联网公司的先例。1998年2月25日,爱特信正式推出“搜狐”产品,并更名为搜狐公司。在张朝阳的领导下,搜狐历经四次融资,于2000年7月12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挂牌上市,一举成为中国最领先的新媒体、电子商务、通信及移动增值服务公司。

  “创业往往是由于被逼无奈”。现在的张朝阳还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当年为融资而四处碰壁的艰辛,或许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这位曾经先后登上过美国《时代周刊》和《财富》杂志的创业者,10年来都在坚持不懈默默地做着同一件事情。他一边感叹现在的创业者再也不会为融资发愁了,“有好的项目一般都能拿到钱”,一边又勉励自己,“搜狐网现在既有好的品牌,又走上了稳定发展的轨道,只要不断推出好的技术产品,就能够赢得更多的网民”。

  在搜狐网络大厦所坐落的清华科技园里,如今一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浪潮正在兴起。与张朝阳的踌躇满志不同,无数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却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迈出试探的脚步。据调查,这些中关村的第四代中,77%的公司会在3年内消逝,90%的公司会在5年内消逝,99%的在10年内消逝;然而,中关村的创业者们,正是在这样残酷的淘汰法则中,一代一代前赴后继,将创业的脚步顽强地延伸下去……

  记者手记

  感悟中关村

  记忆中的中关村是从北京海淀区白石桥往北的两排高大笔直的杨树,夹着两条并不宽敞的车道一路向北,直至清华大学西门。90年代初期的中关村,每当春天来临,飞舞的杨絮追逐着中关村电子大卖场里熙熙攘攘的人流,烘托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气息。

  如今,随着密集的高楼大厦一路排过去,中关村的地域也已经北延到了上地一带。而村里的大卖场依旧红火,来来往往的人流依旧操着不同的腔调。

  “就历史来说,中关村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缩影。”在凌志军的新书《中国的新革命》中,作者这样断言,“中关村在创新之路蹒跚而行的曲折历程,大致上反映了中国崛起的真相。”

  对于中关村未来的规划,有关部门已经开始思考。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关村未来的战略定位是“全球新兴的创新中心”;而坚持创新驱动、先行先试这样的词汇也已经成为了中关村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

  如果说,在刚刚过去的这30年中,中关村曾经作为一个领航者,带领我们国家开启了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新时代,那么,未来的10年、20年、30年,中关村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奇迹呢?我们有理由拭目以待。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