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北京:立交桥将建地下蓄水池防桥区内涝

2011-07-19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为了避免短时暴雨后立交桥出现大面积积水,昨日(18日)多名市政、立交桥设计和排水专家透露,本市正在研究所有立交桥的优化方案,新建立交桥将尽量避免下挖方案,提高排水标准,有条件的立交桥将通过修建地下蓄水池,避免桥区内涝。

    力求减少积水点

    下挖式立交桥容易积水,那是否意味着多采用上跃式立交桥,就能杜绝桥区大面积积水吗?

    “下雨时上跃式立交桥会好走些;但如果赶上下雪,上跃式的桥也会因为路滑造成拥堵。”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道路专业总工程师和坤玲说,下挖式立交桥得避免桥中心最深处的雨水聚集,而上跃式立交桥也得避免桥两端低点处的雨水滞留。

    事实上,道路与铁路相交时,下挖立交桥只需300米长,但如果要采用上跨方案,桥长就会将近1公里。而且在很多景观点控制区域,还要综合考虑景观要求。

    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所所长张晓昕说,本市将提高多个重点地区、重点道路排水系统的标准和能力,其中包括天安门广场、金融街、CBD等重要地区,还包括京藏、京通等高速路和快速路以及四环路、五环路的主路和辅路。和坤玲认为,上跃式和下挖式立交桥各有利弊,今后在立交桥设计过程中,最主要是尽量降低立交桥附近积水点的出现。

    挖水池蓄“洪水”

    “现在本市正在做解决立交桥下积水的排水方案研究,其中包括所有立交桥的优化方案。”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所原主任工程师段昌和说。记者了解到,虽然部分立交桥区遇到大雨时积水严重,但受到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不可能进行大翻盖,而会利用“竖井+管道+蓄水池+泵”的方法尽力缓解积水。

    “对于解决桥区积水,我们更倾向于利用地下蓄水池蓄洪。”段昌和说,和用水泵相比,我们更倾向于利用重力将雨水导入调节池,再通过重力将调节池里的雨水引入河道,或者深入地下补给地下水。

    目前,本市有49座下跃式立交桥,但只有复兴门桥设立了调节蓄水池。实践证明,遇到大雨,复兴门桥下很少出现积水。今后,新建的蓄水池容积将根据周边历史降雨、排水管道、水泵功率等情况进行精细测算,部分地区还将根据地下管网的设置配备二级备用的蓄水池。

    多种治理需同步

    “立交桥排水的设计,不是在遇到强降雨的时候一点儿不积水,而是在遇到强降雨后,一定时间内水会退下去。”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李艺说,解决立交桥排水难的方法一共有3种:第一种是立交桥附近有一条已经按照规划清理并达标的河,这时应加大水泵的功率,提高排水标准;第二种是附近的河道尚未清理,在清理河道的同时加大水泵功率,提高排水效率;第三种是立交桥周边没有河,泵站需要将雨水排进管网,同时需要对管网进行治理。

    目前,北京城区的雨水主要排入清河、坝河、通惠河和凉水河4条水系,辐射范围覆盖中关村、酒仙桥、东二环和市中心等地区,但目前还有很多管道依靠的是“一步就能迈过去”的小河沟。截至去年5月,本市123条中小河道,按照规划治理的只有34条。

    “最早的二环、三环路下都设置了排水沟,最宽处达到十几米,里头能并行两辆车。但四环建成时,排水就依赖周边很多区县管、乡管的中小河道,排水体系没能同步。”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

    热点释疑

    桥区排水不畅 只因管道过窄?

    在不久前的大雨后,有网友发帖对比本市和其他发达城市的地下排水管道,认为北京排水管道过窄是造成积水的主要原因。

    “北京的图片是上游的细管道,而对比的是其他城市粗管道甚至主管道。这样比不客观。”段昌和说,北京地下的主排水管道最窄的也有1.5米宽,最宽的东护城河管道有10多米宽、3米多高,里头能并排开汽车。

    在专家眼中,立交桥排水“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有些积水是因为河道过高没有整治,而有些则是因为管理存在问题。

    “自从修了南护城河的龙潭闸,大雨时南二环会产生积水。这是因为河道蓄水面已经超过了排水管道的高度。如果在下大雨的时候不开闸放水,路面上的水肯定流不到河道里,说不定河水还会倒灌。”段昌和说。

    “平时清洁工扫大街的时候把垃圾往排水沟里堆,石头、塑料袋顺着雨水流向淤积在排水沟内,甚至绞坏了水泵的扇叶。”李艺直言。

    西五环衙门口立交桥是个典型的下挖式立交桥,过去几年,这里遇到大雨就会积水。设计和管理部门检查发现,河道上方多了一条河坝。这条河坝导致立交桥排水口处淤积了过多的泥沙和垃圾。

    “城市排水会涉及水务、应急、市政等多个部门,前期科学设计与后期严格管理同样重要。”专家们强调。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