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新闻 > 正文

疟疾防治亟须替代滴滴涕

2007-04-01  来源:中国环境报
[字体: ]
  疟疾是一种由蚊虫传播的死亡率较高的恶性疾病。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叮咬人体后,把疟原虫注入人体,10~20天后就会发病。发病时经历发冷期、发热期、出汗期和间歇期4个阶段。疟疾反复发作后,病人会出现贫血、肝脾肿大,如未及时治疗,易出现脑型、超高热型、厥冷型和胃肠型等凶险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疟疾是全球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每年有5亿多人罹患急性疟疾,造成100多万人死亡,其中至少有86%的死亡病例发生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据估计,全球每天有3000名儿童和婴儿死于疟疾,并且在非洲每年有1万名孕妇死于疟疾。降低疟疾发病率,减轻疟疾疾病负担已列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疟疾防治的关键在于防蚊和灭蚊,滴滴涕是对付蚊虫最厉害的“杀手”。据统计,在滴滴涕使用前的1939年,全世界因疟疾死亡的人数为600万人,广泛使用滴滴涕之后的1965年,这一数字减少到了250万人,这主要应归功于滴滴涕杀灭疟蚊的结果。
  由于约60%的疟疾病例发生在世界上最贫穷的20%人口中,因此尽管滴滴涕被发现是对生物体具有很强负面效应的POPs,但由于现有的替代品普遍价格较高,而性能较滴滴涕逊色,造成滴滴涕在疟疾防治领域尚无法完全替代。有鉴于此,《斯德哥尔摩公约》将滴滴涕放入附件B“限制”部分,允许缔约方在病媒控制中有限地使用滴滴涕。这些事实表明,在疟疾防治方面迫切需要性价比能够与滴滴涕媲美的替代品。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