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社会里,年龄曾是择偶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标杆,特别对于容颜易逝的女人。于是,徘徊于婚姻之外的都市适婚男女中又多出来一个新族群——剩女。剩女,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一群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曾经被看成颠覆社会两性规则,被“爱情大学”淘汰下来的异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于是,便出现了中国式相亲会,让相亲这档子事重新回归了“父母包办”。每逢周六,人民公园里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多半夹着两鬓斑白的老者。几位互不相熟的老人闲聊着,彼此打探着对方的情况。有的人干脆将儿女的个人信息书写在纸上,捧在手里。此番场景,像极了买卖供求会。“你家儿子多大了?做什么工作的?哪个学校毕业的?”“我女儿是海归,在外企上班,高薪高职。”老人们是带着任务来的,寄希借助这个多年来自发形成的“父母相亲会”,为子女们的爱情投档,撮合一段姻缘。往往,男孩子的家长被一群女生父母围得水泄不通,显然,在男女情感供需市场上,“剩女”一族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剩女的天空
剩女之所以被剩下,并不是她们不优秀,或许是她们太优秀。于是,有人给“优剩女”下了这样一个结论:在物质上完全独立,在精神上也比较独立,因此对感情生活有着更理想化的期待,在爱情的梦想前,不愿意轻易妥协,遂导致梦想照不进现实。
“我们穷尽一生的时光去寻觅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过程难免孤独和寂寞,也难免失望和痛苦,也许还会很漫长,甚至特别漫长。”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会有这么个人。”
对于真爱,剩女们是绝不肯轻易放低头颅屈言附和的执着者,她们已经拿出了“死而后已”的精神去寻觅属于自己的那棵大树。她们用“恨嫁不盲嫁”当作自己的箴言。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捍卫真爱,“剩女”变身成了“剩斗士”。虽然,社会并不是彻底地宽容。在以婚姻为本位的社会里,婚姻制度被认为是社会管理中最稳定的一种制度,结婚被视为所有人的最终归宿。那么,游离于婚姻之外的单身者,从观念到制度,多少受到了一定的歧视。
但是,至少“剩斗士”们迈开了第一步。标榜单身,不再只是她们的生活状态,更多地承载了她们内心深处对于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选择。对爱情充满了向往和憧憬,等待,却不孤单,于是她们大声喊出口号:“I am alone,but not lone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