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1955年玛丽莲·梦露拍摄的电影《七年之痒》讲述了一个婚姻危机的故事,从那以后“七年之痒”成了世界流行语,也成为婚姻乏味、男人外遇的代名词。
电影《七年之痒》海报
一 个结婚七年的小男人汤姆·尤厄尔,在妻儿离家到乡间度假时,对刚搬入楼上的漂亮女租客,想入非非,并且对其产生了各种性幻想,因而他人格中的超我与本我发 生了激烈的冲突。关键时刻他拒绝了诱惑,立刻赶去妻儿所在的度假地……电影《七年之痒》讲述了一个婚姻危机的故事。也使得“七年之痒”成了世界流行语,也 成为婚姻外遇、尤其是男人外遇的代名词。
那么,“痒”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很多伴侣的结婚七年——
第一年:幸福。
第二年:闹出“人命”。还做爱。
第三年:忙乱。还做爱。
第四年:忙乱。还做爱。
第五年:忙乱。还做爱。
第六年:忙乱。不做爱。
第七年:相看两相厌……
事实上,今天,什么都在与时俱进,很多伴侣三年就痒了。不过,在使用上,“七年之痒”仍然很强大,坊间也流传着很多“七年之痒”的说法,常见的几种解释都挺有意思——
细胞更新说:人体的细胞始终在新陈代谢当中,七年就是完成这一更新过程所需的时间。七年后,新的细胞中没有了当初的爱的记忆,故才称七年之痒。
爱情周期说: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年就会不以人的意志出现一些问题,爱情也不例外。此时通过考验,感情便能朝向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二人分道扬镳,最终导致感情解体。
感受递减说:一个刺激长期以大致一样的强度、方式有规律地存在时,我们对这个刺激的感受性会逐渐降低,开始适应该刺激,即这个刺激所引发的张力越来越小,最终趋向零。
本能说:全 球自然科学权威杂志《自然》刊登了英国利兹大学研究人员的新发现:在对红原鸡交配行为的研究中,发现新伴侣能够激起雄性红原鸡的性欲,使其体内的精子量增 加。而雄性如果始终与同一只雌性交配,排精量几乎是逐次递减的。在与同一只雌鸡交配大约20次后,雄鸡便性欲全无且不再排精。可是如果一只陌生的雌鸡出 现,雄鸡的性欲又会油然而生。显然,这项研究显示,更换新配偶似乎是生物的一种本能。
神经生理学说: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会分泌婚姻激素和爱情激素,而且还会相互补充,但它们也不会一直保持,每当人的大脑倦怠时它们即会减少或消失,这段时间大约是七年左右,之后人可能会对这段爱情产生否定,寻找新的“刺激”,即产生“七年之痒”。
专家解读:痒其实是一种渴望
以上各种说法中,细胞更新说和爱情周期说最为离谱,原因非常简单,如果爱因为细胞的更新而消失,那么恨也应该如此,可惜不存在七年不记恨这样说法。
爱情周期的说法,则是把七年之痒当做一种自然现象,认为但凡婚姻必遭遇。
本能说其实就是强调了刺激与感受的关系,但重点在强调男人的性唤醒需要新的性刺激。不过这一规律同样也适用于女性。
感受递减和神经生理从心理学和现代科学的角度比较恰当地说明了为什么我们的婚姻会“痒一痒”以及为什么喜欢发生在第七年的时候。
需 要特别提出的是,“七年之痒”这个说法并非源自中国的传统与习俗。它是外来词汇,“the seven year itch”的直译。英文解释为:“the desire for new sexual experience that is thought to be felt after about seven years of marriage”
大意是:大概在婚后七年左右,人们需要新的刺激体验。“itch”除了有“痒、使之发痒”的意思之外,还有“渴望、使之恼怒”的意涵。由此可见,“the seven year itch”比较准确的意思应该是:随第七个年头而来的渴望。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七年之痒”,其实与外遇无关,它言说的不是男人蠢蠢欲动,也不是隐射男人们喜新厌旧,它要告诉我们如何经营自己的婚姻。所以,我认为,“七年之痒”是对一成不变的反抗,是对变化的向往和追求。这是由人的动物属性与社会属性所决定。
7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之后,岁月退却了激情,时间碾碎了幻想,日子经过死寂、沉闷和了无生趣的沉淀之后,夫妻两人在婚姻中看到的是一个如亲人般的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