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冬开始到大寒结束,天气一天冷似一天。冬天在中医来讲是属于“闭藏”的季节。“闭藏”是指调养阳气,使阳气藏于体内,勿受冬季严寒侵袭。冬季,大地上的树叶都落了,花也凋零了,万物尽收。人也要适应这样的环境安下心来过冬天。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人和天是“天人相应”的。人生活在一个环境里,就要适应这个环境,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气候上,顺其自然而行之,你在这个环境里的生活才能比较舒适,养生的道理就在这里。
冬天养生有一个原则:“避寒就温”,就是避开寒冷气候的刺激,寻找温暖的庇护 ,孩子和大人在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对于起居来说,一般提倡冬天“早卧晚起以待日光,睡的早些,起的晚些,能够保护人体的阳气和阴气,让人体能够阴阳平衡。
孩子过冬应该多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穿衣重保暖
孩子冬天的衣服美观不美观,能不能赶上潮流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既要防寒又要防风。帽子和鞋子要宽松一些,保暖一些,头和脚在里面舒服,血液循环才会比较好。
内衣一定要是棉质的,小孩的皮肤非常娇嫩,一受到刺激就会痒。但保暖也不能过了头。冬天有的父母怕小孩着凉,捂得太厉害,穿了一层又一层,结果他身上总是汗津津的,出去一遇寒冷刺激,反而容易感冒。
室温要适宜
冬天主张“闭藏”不是说一定要把窗户都关起来,而是要有一定的温度、湿度,经常通风,让新的空气进来。室温不能过高,不要跟自然界的反差太大。反差太大了,人的适应没有那么快,也容易感冒。
饮食须均衡
小孩有一个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体未充。“小孩子的消化功能比较稚嫩,因此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饮食要与他的消化能力相适合,而不能操之过急.中医讲究“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饥”里头有讲究,就是不能让他过饱,让他的肠胃负担太重。中医里还有一句话就是:“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吃得多了,反而损伤了脾胃。此外小孩是“稚阴稚阳“之体,所以不太提倡冬季给孩子“药补”。只要饮食均衡,蔬菜、水果、含蛋白质较多的肉、蛋、奶、豆类以及粮食都给孩子吃,让他们心情愉快地正常吃饭,多喝白开水,这样的“食补”才有利于健康。
吃药要慎行
孩子稍微打两个喷嚏,就马上给孩子吃抗生素,这样是不对的。即使是中成药也应该是在孩子开始有症状,或是在确认幼儿园已经有孩子得了水痘或其它传染病后才可以吃一点药。有的父母一到冬天就开始给孩子吃板蓝根,这也是不对的,这类药药性苦寒,吃时间长了对胃有刺激。
运动天天有
冬天如果不常开窗,屋里的空气比较混浊,含氧量比外界相对要少些,所以要有一定的户外活动。大自然里氧气充足,新鲜的氧气可以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心情保愉悦
小孩跟大人一样,也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冬天呆在屋里的时间比较长,老憋在屋里就容易情绪低落。所以在冬天,大人要多陪孩子玩玩游戏、讲讲故事,阳光好的时候,多带孩子到室外做些活动,让他始终保持一个好心情。
冬天与其它季节相比显得严酷一些,但它也是我们储备能量,增强抵抗力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注意保健,但也没有必要过于紧张,要顺其自然。孩子只有经过酷暑与严寒的考验,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健康成长。
让宝宝滋润的渡过冬季
冬季里宝宝的饮食更需要家长们的关注。家长千万不要因为怕孩子小便多,增加护理的麻烦,就少给孩子喝水;不要以为宝宝出汗少了,就减少给宝宝饮水或者在干燥寒冷的冬天盲目地给宝宝服用滋补品。
在一般情况下,1-3岁幼儿每天每千克体重需补充水分110毫升-150毫升。换句话说,这年龄段幼儿如果体重为14公斤的话,每天需水量为 1540毫升-2100毫升。一般托儿所中幼儿饮水的小茶杯容量为100毫升,折算一下,每天需要15-20杯水,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
当然,并不是说每天要让孩子喝十几杯水,因为孩子平时食用的蔬菜、水果以及饮料中均含有相当的水分,糖、蛋白质、脂肪在体内氧化时也能产生水,这些都补充了孩子需水量的大部分。但仅靠这些是不够的,仍需每天让孩子喝5杯-6杯水为妥。
宝宝最佳饮水时间
最好的饮水时间是:早晨、午睡起床后,因为睡醒起床后饮水,可以保证以后活动的水分需要;户外活动时和洗澡游泳后,因为户外活动和洗澡游泳都会使幼儿失去较多水分,应及时补充;用餐前半小时至1小时饮水,可以使水分及时补充到全身细胞中,儿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