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宝宝出现“感统失调”的现象的几率会高些。
Micky的儿子洲洲今年3岁,上幼儿园小班。Micky近来发现,跟其他孩子相比,儿子走路平衡感差,怕高,做操常常同手同脚,分不清左右。Micky生儿子时33岁,选择的是剖腹产。据“金色雨林”培训中心专家金朗介绍,剖腹产的孩子的确容易“左右不分、不会爬楼、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问题被统称为“感统失调”。
一项对瑞典、法国、丹麦、英国等15个发达国家生育方式和状况的调查显示:自1970年以来,剖腹产占生育总数的比例从5%上升到了20%。统计表明,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前,剖腹产的比率在5%~10%,而现在很多医院都达到60%左右,上海地区甚至超过了80%。专家认为,很多年轻准妈妈没有充分意识到剖腹产的副作用,为孩子日后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据介绍,剖腹产宝宝并不一定就会“感统失调”,但与自然分娩的孩子相比,其患“感统失调”的几率要高。正常的生产过程是阴道分娩,俗话说“瓜熟蒂落”,孩子通过骨盆和产道的挤压从母体出来,逐步适应外界大气气压,这个过程对孩子的皮肤和肢体产生刺激,身体协调性自然相对较好。而剖腹产不属于正常分娩过程,人为“剖”去了自然分娩这一过程,孩子的身体和皮肤得不到应有的刺激,则易造成感统失调。“感统失调”的儿童智力都很正常,但到了学龄期,有的孩子往往学习成绩较差,到了青年期,工作、交际、适应能力都可能会出现问题,超过10岁就很难矫正,因此年轻父母最好早点帮助孩子克服这一问题。
相关链接:何谓感统失调
感统失调全称感觉统合失调,是指人体感觉器官(眼睛、耳朵、鼻、舌、皮肤等)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信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统合、分析,进而有所领悟、学习或再命令运动系统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感觉统合理论由美国加州大学的艾尔丝博士提出,艾尔丝于1969年首先发现在3~13岁儿童中,有10%~30%的儿童出现上述症候群,其成因并不是教育问题,而是儿童大脑功能发育不协调,需要进行心理训练来加以矫正。经过科学家的大量临床心理研究发现,相当数量的儿童出现上述问题是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统合的障碍,在医学和心理学上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或学习能力障碍。
据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专家介绍,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中患感觉统合失调症,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从而推迟人的社会化进程。
儿童感统失调的几种表征
人的感觉统合系统分为视觉统合系统、听觉统合系统、触觉统合系统、平衡统合系统与本体统合系统等。儿童出现感统失调可具体表现为:
▲视觉统合失调的学龄儿童,在课内课外阅读时,常会出现读书跳行、翻书页码不对、演算数学题常会抄错等等视觉上的错误,从而造成学习障碍。
▲听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则多数表现为经常忘记老师口头布置的家庭作业,或者下节课要带什么学习用具,他们上课时总是东张西望,老师讲的知识一点也听不进去。平时家长喊他,他也不在意。同时,这类儿童记忆力差。
▲触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往往对别人的触摸十分敏感,心理上总有一种担心害怕、易受惊的感觉。表现为紧张、孤僻、不合群、爱惹别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害怕陌生的环境、吃手、咬指甲、爱哭、爱玩弄生殖器等。在学习与生活中则表现为好动、不安、办事瞻前顾后,甚至怕剃头、怕打针。这样的孩子被家长带到医院请心理医生诊断,总以为孩子得了“多动症”。
▲平衡统合失调会让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常常观测不准距离,做事时协调能力较差,甚至穿鞋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将鞋左右穿反。
▲本体统合失调的孩子多数表现在上体育课时不会跳绳,跑步时动作不协调不准确;在上音乐课时,常常发音不准,甚至与人交谈、上课发言时口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