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北京生活大杂烩 > 正文

金丝居:老外在北京的家

日期:2012-02-09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荆家夫妇和他们的小院儿(照片由“金丝居”主人提供)

大门(照片由“金丝居”主人提供)

小院局部(照片由“金丝居”主人提供)

影壁和月亮门(照片由“金丝居”主人提供)

    大年初五早上,什刹海畔,大金丝胡同12号院在“破五”的爆竹声中醒来。牧羊犬熊熊在石榴树底下撒欢儿,看见有麻雀落在树梢上,熊熊就“汪汪”地吼上几声。“熊熊,不许叫,别吵着客人。”男主人荆继昌一边低声呵斥,一边轻手轻脚地扫院子;女主人王志喜在玻璃暖房里浇花。

    不一会儿,法国老太太扎克琳咳嗽着从东厢房走出来。扎克琳前一天刚从桂林回到北京,她用夹杂着英语的中国话告诉王志喜:“桂林‘too cold(太冷了)’,我感冒了。”王志喜忙拿出一袋感冒冲剂递给她,指指北屋餐桌上预备好的面包和奶酪:“after(饭后)。”

    扎克琳是法国一家民间慈善机构的成员,每年都会来中国处理工作,大金丝胡同12号院是她的“大本营”。扎克琳这天的行程是去秀水街淘衣服,王志喜给了她一张便签,上面写好了公交线路和站点,汉字下还标着拼音。

    送扎克琳出了门,老荆到厨房“咚咚”地剁起饺子馅儿,王志喜拿着一本散文集在暖房坐下来,享受属于自己的闲暇时光。

    几经沧桑四合院儿

    荆家小院是明代一座官宅的后院儿。荆继昌家是满族镶黄旗,他的爷爷在1949年用10匹布买下这处300平方米的四合院,全家人在这里一住就是60多年。

    “文革”中,小院一度成为大杂院。1980年房子产权归还给荆家,1998年,荆继昌夫妇修缮房子,恢复了四合院的本来面目。

    2002年,老北京胡同游开始火爆。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多处走访,发现荆家的四合院最规整,劝他们打开家门将美丽晓以天下。那时候,外国人拿的北京胡同影集里,全是消极内容,比如晾在外面的内衣和腊肉,还有流着鼻涕的小孩儿。这让老荆夫妇心里很不舒服,他们决定让老外看看北京人真正的生活。

    来参观的客人从最初一个月两拨儿,到后来一天两拨儿。有导游建议,能不能让客人在这里住一住,吃顿饭?想到来客中有不少外国人,除了能赚些钱,还可以让儿子操练英语,老荆两口子动心了。

    2005年,荆家小院第二次翻修,通了上下水,东西厢房和南房也做了改造。外观是老北京样式,褐色的廊柱、门楣和窗棂,青灰色的砖墙,里面则添了卫生间、淋浴、暖气,4个标准间能接待8位客人。北房外面接出十几平方米的落地玻璃阳光房,铺上地毯,摆上沙发茶几,种了花草,养了金鱼、金丝雀和百灵鸟。小院儿自此有了美丽的名字“金丝居”。

    2011年8月,金丝居成为北京市旅游委首批挂牌的“北京人家”四合院民居旅游接待户。

    老外把这里当成家

    民俗学家邓云乡说过,四合院只不过是一种建筑形式,它同人、事联系起来,才有了感情,才显示了独特的生活情趣、淳厚的文化氛围、敏锐的春夏秋冬四时之感。老外对“金丝居”情有独钟,正是因为这里不仅有四合院,还有老北京人祥和美满的生活。

    “金丝居”不挂招牌也不打广告,外国游客凭借口口相传和旅行杂志上的介绍找到这里。有人年年来,一住就是几个月。

    法国人雅克,最初抱着练习中文的想法住进来,几个月后,口语练得流利了,还是舍不得走,干脆每年都带着家人朋友来住上一阵子。

    雅克来的时候,老荆去机场接机,王志喜在家里煮好热汤面等着,像是迎接自家亲戚。雅克一天三顿饭都在老荆家吃,炸丸子、炖鱼,家里做什么他跟着吃什么,还时常跟老荆喝点小酒,喝美了还会作作诗:“生活真美好,葡萄美酒夜光杯。”

    说是客随主便,王志喜对客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格外留心。欧美人认为豆子会导致浮肿,所以有外国客人在,她就不买豆腐,买鱼也尽量挑刺儿少的。谁爱吃果酱,谁爱吃奶酪,谁爱吃黄油,她都记得清楚,专门去三里屯采购,因为那边的品种最齐全。

    吃得顺口才会产生家的感觉,王志喜希望给外国客人们一种家庭式的随意,“别距离他们的生活习惯太远。”

    不让客人遗憾离开

    2008年,金丝居火得一塌糊涂。提前一年,客房就排满了。4间客房不够住,有美国客人提出:要在客厅沙发上睡一宿。“哪能让人家带着遗憾离开呀!”荆继昌和老伴儿当即赶到宜家,花1200元买了张单人床回来。过去只接待8个人的荆家,一下子挤进了11名老外。

    去年,有些国家经济不景气,外国客人少了许多,房间经常空着。有人找上门来要租房,还有富商出重金要把小院儿买下来。出租,旱涝保收,但老荆夫妇却不动心,出售就更不考虑。 “给我们那么多钱,上哪儿花去?现在儿子上班了,家里也没什么经济负担,我们愿意把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儿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让大家看看住住,留个念想儿。”

    午后,太阳西斜,老荆夫妇俩泡上一壶茶,坐在阳光房对饮。两人有时会一起微笑着侧头看向窗外。这四合院儿,是别人眼中的风景,却是他们实实在在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再高的价钱也买不来。

    【北京老礼儿】

    小小院落说道多

    王志喜退休前是在建筑行业做事,原本就会日语,为了当好掌柜,又请家教学了两年英语。她特意编了英文解说词,向外国客人介绍四合院的历史渊源,还有蕴涵在四合院中的五行八卦。

    进了“金丝居”大门,先要过影壁,穿月亮门。古代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二门说的就是月亮门。四合院四面都盖上房子,代表“祥和美满”;荆家算起来有9间半房子,因为10间是“满”,9间半才叫“没满”(美满)。

    正房坐北朝南,但又非正南正北。按老礼儿,正南正北的房子不是皇宫就是庙,百姓家的正房一般会偏几度。正房属水,房间数必须是单数,如果是双数不但不吉利,还会有“四六不分”之嫌。主人卧室通常在正房的东侧,因此房主也叫“房东”。东房属木,儿子们住在东厢房,寓意“栋梁之才”,也是“少东家”。西房属金,女儿住西厢房,被称为“千金”。南房属火,一般用来堆放杂物或给佣人住……

    按照五行相克的说法,北房高于南房,西房高于东房,又因北房居尊,所以高于一切。如此四方高低不平,层层下来,院内才觉得开阔,风水才好流动。如果将四厢房门起得一样高,人居其间,如井底之蛙,会感觉压抑。

    鸟语花香才是家

    院子里的花草树木也有讲究。用王志喜的话说,“天棚鱼缸石榴树,鸟语花香才是家”。

    没有树的四合院,人在其中是“囚”;只有一棵树,又叫“困”。所以必须种两棵以上的树来“活土”。

    荆家小院儿,南房门前是一丛竹子,冬天满眼青翠,初春顶着春雪,又有水墨画的意境,也寓意“竹报平安”。东边一株紫丁香,春天最早开花,满眼紫色,香气扑鼻,用“紫气东来”形容最为贴切。西边一株石榴,秋天裂开,寓意“笑口常开、多子多福”。阳光暖房里更是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天棚上常春藤繁盛蜿蜒,地上和窗台上,大朵的山茶、杜鹃和细碎的米兰、瑞香、含笑开得正艳,粉色、紫色和米色的花朵点缀在碧绿之间。阳光暖暖地照进来,淡淡的花香似有若无,让人忘记了身在冬天。青花瓷大鱼缸里,锦鲤游弋。鱼缸象征聚宝盆,养鱼,寓意“金玉满堂”。

    自打家里住进外国客人,有一种花他们不养了,那就是菊花。

    2007年秋天,王志喜在院子里摆了一溜儿菊花,瑞士客人赫内看见后委婉地说:“前两天我去看我太太了,给她送了很多这种花。这花虽然很漂亮,但我们不在家里养。”王志喜知道赫内的太太已经去世多年,马上明白了什么意思。第二天,赫内让老荆陪着逛花市,买了一品红和太阳花送给他们。

    赫内和荆家因花结缘,第二年他带着儿子再次入住小院,还说,这是送给儿子40岁生日的礼物。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