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北京生活大杂烩 > 正文

戏迷,岂一个“迷”字了得

日期:2012-03-06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陶然亭公园

    徜徉在北京星罗棋布的公园,戏迷活动总是一道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景致。京剧号称国粹,京胡随处可闻。但在北京乃至天津河北东三省,若论普及,评剧甚至超过京剧。我的故乡在京郊,小时候各村镇的业余剧团,无一例外,全是评剧。新凤霞、小白玉霜、马泰、魏荣元这些名角,家喻户晓,胜过今天任何当红歌星。

    市场冲垮戏曲舞台,评剧裹挟其中,难以自拔。但戏迷却仍像春天的鲜花,一茬紧接一茬。戏迷老郭告诉我,各公园的戏迷活动,也如学生的课程表,固定有序。要过戏瘾,尽可以天坛、北海、陶然亭、颐和园等等轮流赶场。老郭说他却不成,这位的哥每天得养家糊口。但天生一条亮嗓,不唱喉痒,便每逢周六,半天不拉活儿,专去唱戏。开车时,只要客人愿听,郭的哥开板就唱。有位老外听得入迷,到站不下车,让郭的哥继续绕城随便跑,还一路“OK、OK”地大呼小叫。

    北京十里河花鸟市场里有个“四九城舞台”,每周都有评剧演出,免费观看。我去那天正演《凤还巢》。满台唱念做舞有板有眼,莲步风摆柳,兰指凤点头。卸了妆却惊得我目瞪口呆。小姐丫环面若锈橘目似枯泉,均已年逾古稀;公子最小,也六十开外了。与我接谈的领班者人称“肉饼张”,原以为是个小老板,却是位老太太。从花容月貌到半老徐娘再到鬓稀发疏,对评剧痴情不改。为了演戏,自己出钱购置的行头,已有8大箱。每次演完戏,都会自掏腰包,请演员和乐队吃顿肉饼。“肉饼张”的雅号由此远扬。

    一句“找乐儿”,准确道出了这些人的评剧情结。他们与戏结缘自娱自乐不离不弃陶醉其中,以戏为友为师为食为药甚至为媒。戏迷们见面时呼朋唤友称兄道弟,文武场一开,伴奏带一响,摇身变成父子君臣员外相公。一切烦恼尽置脑后,戏似玉液琼浆啊。

    但是有一天,我有了新的发现。

    2011年10月2日,在西城文化中心举办了一场“评剧红色经典大家唱”。这样的创意,以往从未有过。其时,男演员金声玉振气贯长虹,女演员燕舞莺歌行云流水。独唱对唱组合唱曲曲出彩,名家亲莅更把气氛推向沸腾。两小时的演出,台上山呼海应,台下如醉如痴,至今余音绕梁!

    这场好戏的主要组织者,只是一对评剧票友闵景华、马媛娥夫妇,而且闵景华患着严重的尿毒症,每天须做四次腹膜透析。几十年间,这对票友夫妇不间断地组织社区的评剧活动,排演了几十出大戏小戏折子戏,并广交评剧名家名票。即使在戏曲被时尚视作褴衫敝屣之时,也不心乱神迷见异思迁。逆水行舟之中,还屡有精彩亮相。评剧大家新凤霞逝世一周年,闵氏夫妇用家里添置空调的钱,搞了纪念演唱会。马泰先生周年祭,又是他们率先组织了专场纪念演出。影响非比寻常,连专业院团都伸大拇指……

    在陶然亭公园北山上,我认识了一批专爱马泰声腔的“马迷”,二三十人,又拉又唱,好生热闹。马泰堪称评剧奇才。他那浑厚洪亮、激情澎湃的演唱,曾经倾倒无数人。马泰的每个唱段,都被他们奉为经典,以会唱为荣。但是,马泰的上百唱段,只有少量有伴奏带!不但使演唱受到局限,而且给传承埋下隐患。艺术精华不该失传,但专业院团无心顾及。于是,“马迷”中的几个人,自揽重负,相约开始了一项聚沙成塔的工程。

    杜凤来老太太因从豆蔻之年就专注马派而成为这群“马迷”中唯一的女性。她和拉大弦(板胡)的唐宏宝,用最原始的手段,一句一句记录整理出马泰每个经典唱段的曲谱。而后唐宏宝在板胡上复核每个音符,杜老太则点滴不漏地校对。看似简单实则难。须知唐宏宝按在弦上的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早年都已被机器切去半截!而杜老太所有的乐理积累,只是初中时抄过电影歌曲。这还没完,担负最后一道工序——把曲谱搬上电脑的青年票友刘淼更惨,由于没有现成的程序,一个个不眠之夜把他的脑汁都要耗尽了,最终垒成一座《马泰唱腔精选》之“塔”。

    这样的戏迷,岂一个迷字了得!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