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斤重状如锁头的掷子,在几个人手上传来传去、上下翻飞,高时抛起四五米,临落地时却总能被稳稳接住。参与的人中既有须发皆白的老者,又有血气方刚的青年。这是牛街掷子队正在晨练。不论刮风下雨,每天清早,在西城牛街西里一区的民族体育场上,都能见到这样的场景。
掷子,从清代皇宫里流传出来的绝活儿,现在已成了牛街的一张名片。和掷子一样,百余年前即扎根牛街的传统体育技艺——中国式摔跤、白猿通背拳等,至今仍活跃在这片哺育它的热土上。在民间传统体育日渐势微的今天,牛街的这份坚守,弥足珍贵。
建场地、买服装,街道呵护老技艺
掷子队教头李宽,年近古稀,却精神矍铄,“街道给建了这块200平方米的专业场地,旁边还配了更衣室,比起过去,现在的条件真是没得说。”李宽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牛街经历了整体改造,这期间,由于找不到场地,掷子这项运动陷入低谷。老技艺面临困境,街道办事处赶紧想方设法解困。
新的牛街西里一区刚建好,街道立即协调物业公司,将小区中间一块闲置场地腾出来建民族体育场。“按照老讲究,练掷子最好是三合土铺地,不能有一丁点石头渣。”李宽说,街道找来施工队将原有的黄土地挖下一米深,把底层细、软、易渗水的土翻到最上层,配成三合土,这才有了如今这么好的场地。
场地有了,练掷子的居民们全都聚来了。街道于是组建了牛街掷子队,统一给置办了褡裢等专业服装,还专门找工厂打造了铅、铝、青石三种掷子,分量、样式全都按老规矩来,既保留了原汁原味,又经久耐用。
在掷子场地旁边还有一块塑胶场地,那是街道为白猿通背拳建的练习场。每天早上,这边掷子翻飞,那旁拳走偏锋,好不热闹。
晚上,这份热闹挪到了牛街社区中心的顶层。那里,是牛街中国式摔跤队的练习场。百十平方米的室内,铺了十厘米厚软硬适中的专业撂跤垫。队员们身形转动、你来我往,热火朝天。
建场地、买服装、购器材之外,街道还积极推荐掷子、摔跤、通背拳等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这些老技艺。
老技艺成全民健身项目
街道搭台,居民拾柴。牛街的传统体育技艺日渐红火,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参与进来。
聊起掷子,身为第四代传人的李宽老爷子有说不完的话题。这项运动起源于1644年,多尔衮率领满清八旗大军入关建立了大清王朝,成立了“善扑营”,跤手们每天除了摔跤之外就是练掷子。清朝灭亡,掷子好手流落牛街,绝活这才进入民间。
“原本是皇宫里的秘技,如今,成了大家伙儿的健身项目。”李宽高兴地说,掷子队现已有30多名队员,而且渴望参加的人越来越多。
“瞧,接完掷子跟着就劈叉的那位,叫张树杰,58岁了,是个招待所经理;那边把掷子扔得最高的那位,叫张伟,42岁,司机;跟前儿最小的这个是李畅,才14岁,还是个中学生……”站在练习场边,李宽给记者一一指点着介绍。
队员们都有本职工作,每天早上6点半起开始练习,练罢大伙儿各奔东西,第二天又聚在一起。
摔跤队、通背拳队也是如此,队员们中既有解放军战士、武警士兵,又有大中小学学生、工人、个体经营者等,总数已近百人。“扶持老技艺建立社团,让喜欢的人免费参与,擅长的人倾囊传授,这就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牛街街道工委书记沙秀华说。
为老技艺争取更大舞台
自娱自乐、强身健体的同时,街道还在为老技艺争取更大的舞台。
在牛街,每年的地区体育节、开斋节上,街道都为传统武术专门设立展示台,更多的市民得以近距离接触、了解这些古老的体育项目。
西城区政府也在每年的厂甸庙会等大型集体活动中,不遗余力地推介这些老技艺,如今它们已蜚声海外。
眼下,牛街已开始为即将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摩拳擦掌了。“这是展示我们地区传统体育的大好机会,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练上牛街的传统体育项目。”沙秀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