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卖场 > 正文

《中关村日报》315难治卖场“厚黑学”

日期:2009-03-14  来源:donews
[字体: ]

  与往年一样,中关村又在为3.15做着准备,“工商反复稽查,行业出台卖场行业经营规范,卖场挂出标语加整顿,报纸电视网络媒体多方宣传”。与此同时,中关村的'奸商'依然故我。

  王老板在中关村混迹多年,在他看来中关村生存的唯一准则就是:追求商业目的,回避商业道德。“只要你把东西卖出去,别人就会高看你一眼,没人在意你是怎么卖的。”

  卖场需要商家交租金,政府需要商家吸引顾客来消费和纳税,IT厂商需要把产品分销,消费者也需要买到便宜的IT产品。在利益这个共同的目的下,卖场管理方,工商税务城管公安部门,以及各种行业商会、奸商们不能互相战胜,只能不断博弈:

  厂商和经销商之间暗战压货压价,厂商剥削的太厉害就无人可用,经销商太刺头优惠将转到别家;政府卖场和商家之间打假打私打逃税的较量,管的太严没人卖货交租缴税,管的太松影响卖场和政府形象;商家、商家之间的太极拳,出招太狠容易断送一条出货渠道,出招太面容易被夺去一条出货渠道。

  分配不平均的利益只好从利益的源头,消费者,身上找齐。所以,现在只要说去中关村,甚至买个电池都要打电话找个熟人,就怕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的现实情况。

  目前中关村卖场侵害消费者权益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质量。一般商家都会说,”给你这台机子我真不挣钱”,但现实情况往往是既挣了钱,又多挣了钱。或者是卖出了翻新机,或者是水货当行货卖,或者是偷偷把配件扣走,或者是售后推诿不修。虽然消费者心里根本不信他没挣钱,但处在不懂行的地位上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二,价格。中关村的价格应属与世界上最奇特的人文风景,商家有时都会迷失自己。网上查的和柜台写的不一样,柜台写的和导购说的还不一样,导购说的和销售卖的又不一样。产品的快速更新和淘汰,让普通的消费者如听天书一般,导购们再包装上各种专业技术词语,让消费者更是崇拜死了高科技,那就掏钱吧,被转了型号,多收个一两千也自以为“不差钱”。

  三,票据。商家给用户开的十有八九是假发票。亦不能让顾客事后找来保修,也不能让消费者回去报销,税点钱都归了奸商自己。其他票据名堂更多,收据实际上比假发票强不了多少,收据上盖的章不一定是真的,即使是真的也可能是借来的章,消费者你就是投诉无门。

  投诉维权往往也难以形成威慑。奸商早看吃定了大家“怕麻烦”,“你告我吧”,以及卖场和管理部门之间的推诿更令消费者无所适从。

  在村内人士来看,中关村卖场的厚黑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是中国商业的一个缩影,自成立之日商人身上原始积累的冲动一直在侵蚀着中关村的诚信环境,如今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已经到临界点。

  大多中关村老板对现状漠不关心。一位老中关村认为内,中关村无需改变,她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她就是一个IT大棚,她不可能变成西单或者王府井,“根子在商业制度”。他说他对中关村的朴素理想就是“消费者得实惠,商家得利润”,但同时他和消费者想的也一样,想买房子,想买车,想让儿女上好大学,不使点旁门怎么多来钱?

  市场、业者如此,一年一次的315能改变中关村么?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