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元旦,北京运通时代科贸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鼎好一层的店铺锁上了门就再也没有打开过。
不仅仅如此,运通时代店内陈列的笔记本产品也被搬运一空,店门口往日烘托销售气氛的宣传海报也被一并撤下。空荡荡的店面里,只剩下桌子上摆着一个空饮料瓶和半杯尚未饮尽的饮品,就好像随时都会有人回来似的。
但是,业界人士(尤其是村里人)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运通时代关门了。
包括和鼎好一层同期关闭其他运通时代店面共计20 0个,这是运通时代所有的店面。
运通时代的离场令不少IT人感到万分惊诧。
1995年运通时代开始进入IT T电子贸易行业。大约在2005年,进入企业发展的高峰。那时,运通时代采用零售连锁销售模式以顺应扁平化的市场趋势,希望通过零售连锁让用户、厂家和运通时代达到三赢,即用户得到优惠的价格、厂家得到市场和销量、公司得到合理的利润。在扁平化的销售模式中,运通时代不断变化调整管理方法降低运营成本,利用庞大的资金优势降低货物成本;建立流水线式的销售流程和统一的微利价格体系;通过经营产品的专业化,来赢得厂家的支持。
在这种模式下,运通时代很快成为中关村中规模数一数二的经销商,同时也是联想Think k系列、戴尔、HP P核心经销商。其店面不仅仅数量相对较多(20家,高峰期曾经达到30 0余家),其所占据的位置也相对较好,譬如鼎好一层的Think k店面、鼎好一层的Acer r店面等等,多数都是厂商的形象店。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厂商对运通时代的重视程度。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实力,业内有传言说,运通时代并非是关了门,而是转型去做客户了。但是时任运通时代总经理吴林国却对记者表示,不是转型,而是关门:“原来所有的店面和办公空间已经全部退租。”
对于运通时代关门的原因,吴林国并不避讳:“就是因为不赚钱了。”
据吴林国透露,运通时代“不赚钱”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运通时代就陷入了“白忙活不赚钱”的怪圈。
“我们尝试了很多次,无论怎样调整管理,公司就是不挣钱。”吴林国说。这种“不挣钱”与以往的“不挣钱”相比,更为危险。
“我们的成本共有三个来源:房租35%,人员35%,水电税务等杂项30%。这些成本的来源受环境影响,是不断上升的。我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销售产品的营利、厂商的销售激励、和来自厂商的店面支援等等。由于市场销量的不断下滑,和实体店零售在厂商渠道体系中的销售占比日渐减少,这些收入实际上是不断减少的。到了2012 2年,我们的所有盈利加起来刚刚抵得上成本,这意味着以后可能还会出现继续下滑的态势。”吴林国分析道。
有业内人士认为,运通时代的离场是一个信号,未来零售市场的变化将由此展开。
“运通时代是中关村内做店面管理的极致。”尽管运通时代已经离场,但是有极致。”尽管运通时代经离场,但是有些渠道还是对其不乏溢美之词,“从管理层面来说,运通时代应该算是比较强的企业。如果运通时代不赚钱,那么其他零售商的经营情况也应该大致相似。这对于整个中关村卖场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