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8.96,0.00,0.00%)核心区北部起航,寄托了许多荣耀与梦想。期待在下一个十年,中关村历史的创造者们与世界同舞,看风舒云卷,听潮起潮落。我们始终相信:未来,值得期待。
“创新特区”蓝图新绘
2011年的钟声还在耳边萦绕,关于中关村的好消息便接连不断: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在这份《规划纲要》中赋予中关村重要的战略地位,即示范区要秉承“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到2020年,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总收入将达到10万亿元。
这与2010年岁尾国务院同意中关村进一步深化先行先试改革,从2011年初起实施“1+6”系列政策措施一脉相承。未来的中关村已经不仅仅是科技园区,更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作为首都创新资源平台为中国科技进步起到强力引擎的重要作用。
历史的记忆中总有一些片段成为永恒,中关村亦是如此。让我们回拨时针:2007年初,包括《瞭望》、《半月谈》等许多媒体报道,“中南海听取中关村呼声,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是的,正是中关村柳传志、邓中翰等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了用科技创新引领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确定了与“和谐社会”并列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国策。稍后两年,2009年3月20日,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宣布,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一次,时代又将重任交付于中关村。历史将中关村再一次推到时代的最前沿,书写20年后的又一个传奇!
在如此短的时间中,国务院几次对中关村未来发展给予指导与关注,这对中关村而言无疑是最高的褒奖与激励。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关村成为“奇迹之地”,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总收入从1988年的1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5万亿元,上缴税费从0.5亿元增长到500亿元;目前,中关村已经形成了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航空航天、生物工程、能源环保、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群。中关村的重大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创造出了汉字激光照排、计算机芯片、移动通讯标准、超级计算机、非典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在电子政务、防治非典、节能减排、载人航天、2008年奥运会、青藏铁路、核电站等重大工程和建设项目中广泛应用,每年技术交易额占全国的25%以上。
作为中关村最早也是最大的科技园区,继国务院批复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北京市2009年4月1日正式批复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2010年的海淀园,有几条新闻尤其引人瞩目,其一是:“海淀北清路高科技产业园‘三合一’,北京实创股份公司统一建设开发,将建国际一流产业聚集带。”海淀北部高科技产业园是海淀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的主要载体,北清路两侧分布着中关村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关村环保园、中关村创新园三家科技园区,分别由北京中关村永丰产业基地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实创环保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建设及经营。在对中关村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关村环保园、中关村创新园三个科技园区进行资源整合后,实创股份公司顺利实现重组,由该公司统筹海淀北部科技园区发展,将北清路沿线打造成为“设施完善,绿色生态”的国际一流产业聚集带。
而另一条新闻,更是振奋人心:“中关村壹号将成北京海淀北部新地标。”不久的将来,海淀北部将建成一片标志性区域——中关村壹号。“中关村壹号”是规划中海淀北部科技产业园区之一,也是未来整个海淀北部产业带的科技产业中心。作为海淀高科技产业新的发展空间,海淀北部地区在经过规划调整后,迎来了提速大发展。
在海淀区区长林抚生看来:“北部地区将成为首都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为海淀新一轮科学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抓好北部地区开发建设,将会树立核心区发展新形象。”
“海淀北部”的蓝图铸就。按照海淀园的规划,一个“科技创新引领、高端产业聚集、绿色生态示范、人文交互共生”于一体的绿色科技园区——翠湖科技园,亦将增加至版图当中。翠湖科技园覆盖了原中关村环保园和中关村创新园两个科技园区,其规划占地面积1873公顷,建筑面积1200万平方米。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为翠湖科技园设置的目标是:“到2020年,翠湖科技园实现总收入达5000亿元,实现总税收400亿元,从业人数达35万人。”
这个目标与中关村核心区的发展不谋而合。未来十年,“海淀北部”不仅是群星璀璨,聚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还将承担引领国内科技园发展的示范效应——蓝图绘就,核心区北部产业聚集区也踏上新的征程,巨轮起航,值得期待。
北部明珠 翠湖闪耀
海淀是福地,在这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还有丰富的皇家园林旅游资源和秀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有着独特的科技和经济优势:海淀园不仅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领航者,还承担着国家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改革的重任。海淀区依靠科技优势,依靠不断改革和创新,由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发展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经济强区,实现了经济的崛起,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
如今的海淀,快速发展的步伐与空间局促的矛盾日益凸显:未来引领科技创新驱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新的突破点又如何产生?人们将关注的目光转向海淀北部山后地区,这片被树林和绿色掩映的希望之地。
所谓“山后”,是指以百望山为界,将海淀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以中关村为核心的城市聚集区,而北部山后地区则是尚未开发的广袤之地。这里的面积相当于海淀的一半,一山之隔却使两部发展极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也将被打破:随着北部规划的批复、翠湖科技园和中关村壹号等项目的开工建设,酝酿多年的海淀北部地区建设从此进入大提速时期。
2010年,海淀对北部地区控制性规划进行了战略性调整,226平方公里全部纳入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冬天,工程车浩浩荡荡驶入海淀北部这片曾被冰封的土地,希望的种子已被播下:未来5年,海淀将以“北清路—七北路”为轴线,在北部建设五大特色产业功能聚集区,形成约40平方公里的研发型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带;同时把大量优质的城市资源引入北部,使之成为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新城。
北京市委常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海淀区委书记赵凤桐对海淀山后建设极为重视,不仅多次考察海淀北部地区,还对未来发展提出要求:“海淀北部地区要重点打造‘稻香湖、上庄、永丰’三大建设组团,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信息通信、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五大产业板块,与昌平七北路沿线产业园区对接,形成横贯东西的产业集群。”
作为先行启动区,稻香湖、永丰两大产业片区的建设已于2010年下半年展开。三个主要功能组团之一的翠湖科技园东临上庄西路,西临六环路,南至京密引水渠,北至翠湖南路。翠湖科技园的建设启动,标志着海淀北部大建设号角吹响。
“翠湖科技园预计用三年时间实现全部供地的目标,即一年内完成腾退拆迁,实现部分供地;两年内完成征地及手续办理,实现大部分供地;三年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部供地。”实创股份负责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时间很紧迫,但是我们有信心将翠湖科技园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绿色科技园区,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翠湖科技园由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建设,并以“智慧翠湖、生态翠湖、人文翠湖”为整体规划建设理念。何谓“智慧、生态、人文”?
所谓“智慧翠湖”,就是指采用物联网相关的各种传感技术、通讯手段,将商务区楼宇物业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物流系统以及安全监测等园区配套硬件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示范区管理、营运一体化,实现感知商务,进而实现感知园区。这意味着翠湖科技园将是“平安园区”,整合各类摄像头资源和移动视频资源,将图像信息管理应用于园区市政设施维护、安全防护、 应急响应、交通秩序维护、工地现场远程监控;同时还是“低碳园区”,在这个绿色园区,不仅照明灯、空调等电器实现远程无线控制,办公区能源消耗还能实时计量与显示,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控与报警;“移动园区”也是未来翠湖科技园的一大特色,在这里可以实现无线上网、信息资讯移动交互,还可以移动招商与远程展示。当客人进入园区之后都将接收到欢迎短信,一条问候将使人宾至如归。此外,翠湖科技园还将是一卡通平台,基于手机SIM卡的支付、身份识别、信息交互一体化系统也将同步启用。
“生态翠湖”意味着园区将环境建设置于首要位置,力图实现“山自然、水自由、人自在、情自得”的境界。等园区建成之后,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将成为水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引进路面和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初期雨水弃流系统、塑料模块雨水储存系统、无动力雨水净化系统、渗排一体化雨水储存系统以及雨水渗透系统等先进技术,有效地降低市政管网排水压力,水资源回补地下水,改善园区生态环境;同时人工湿地水循环处理系统启动,在翠湖科技园南部园区5万平方米的湖区西侧先期建成5000平方米的人工合成湿地,人在花园中办公将成为可能;以低碳环保为基本导向,翠湖科技园将从绿色空间、绿色营销、绿色商务、绿色建筑、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等六个方面出发建设能源生态系统示范工程,也使“生态翠湖”成为焦点。届时园区将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打造新能源示范基地,建设绿色生态的节能环保型建筑,推广绿色交通,降低交通能耗和排放——总之不仅不破坏现有生态环境,而且在改造中使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
“师法自然,传承文脉”的“人文翠湖”更是独具特色,依托国际商务区智慧示范工程的建设,在周家巷沟沿岸布局物联网智能街区管理系统实现“感知商务”示范街区。同时在Bingo智慧大道,建设“Bingo城市客厅”,把翠湖科技园的历史、发展、未来、文化展现在某些特别的人文雕塑上,该公共空间是海淀北部新区及八方来客共享休闲时光的场所,“客厅”的陈设和风格也体现出翠湖的“待客之道”;随后科技园还将引入企业科技俱乐部等公共交流设施,定期举行创新成果发布会及高端论坛,以中央景观为中心,通过沿河小路,将主体餐厅、酒吧、书屋及观景平台等融为一体,形成风景优美、高品位、知识型的非正式交流空间。
在翠湖科技园北端,有一处被王国维评价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家祠——东岳庙,被一家部队单位长期占用,纳兰墓园也早在文革期间被毁。海淀区政府将在近期对这些文化遗迹修缮和恢复,真正让科技和文化交相辉映。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幅画面:在翠湖科技园,你不仅可以看到最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还可以在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建筑里办公,乘坐智能绿色的微型“小巴”出行,在颇具特色的“城市客厅”里喝咖啡,在翠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小径上徜徉,体验绿树深处的纳兰性德词境……
新地标:“中关村壹号”
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海淀北部规划专题会上强调:“海淀北部地区是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腹地,是全市重点规划建设的重要功能区,是示范区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可见海淀北部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历史所赋予其的使命却不仅于此。
海淀园用20多年的时间,建设成为中国高新科技园区的领航者,带领我们国家开启了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新时代。作为中关村的主体功能区,海淀园一直发挥着创新引领和带动作用:聚集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海内外优秀人才,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海淀园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占中关村科技园区总收入近50%。每年技术交易额,海淀区占全国的20%,其中60%以上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海淀园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就业的各类人才约60万人,高端领军型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海淀园。
而未来的20年,海淀北部聚集区的产业集群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或将成为海淀园实现再次腾飞的强力引擎。“中关村壹号”便承载着这样的重任。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海淀北部发展将驶入快车道。在2010年12月22日举行的“中关村壹号”启动仪式上,海淀区副区长穆鹏表示:“包括地标性建筑群‘中关村壹号’在内的6个重点项目同时开工,这预示着海淀北部已进入提速大发展时代。”
何谓“壹号”?未来这里将成为中关村发展的纪念馆,它不仅是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展示窗口、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标志性建筑群、北清路沿线高科技产业聚集带的新地标和新区域,还是中关村发展历程的纪念碑。这里的展馆将记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无数第一:中关村第一家企业、创业第一人、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家上市企业、第一家走进世界500强的企业……
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壹号”将进一步推动重大产业化项目落户海淀北部地区,加快形成北部聚集区的产业集群优势。
按照规划,“中关村壹号”将建设三个功能区,满足产业化及服务配套需求。其中,核心总部聚集区实现大型企业总部办公研发功能,规划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拟建设科研办公楼宇,满足大中型科技企业(“十百千工程”重点企业)总部需求,建成后将吸引产值1亿元—50亿元大中型科技企业10家以上,预计入驻企业将实现年收入150亿元;快速成长企业加速区规划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作为中小型快速成长且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及创新成果的企业加速区,通过与孵化器毕业企业对接,重点吸引快速成长企业,建成后将引入150—200家快速成长企业,预计年收入100亿元;产业服务配套区规划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拟设独栋研发楼宇和商务配套设施,其中研发办公面积约12万平方米、商务配套面积约10万平方米,作为科技企业办公配套服务设施,重点解决会议、餐饮等商务配套需求,建成后将引入50—100家快速成长企业,预计年收入达到50亿元。
北部起航 书写新篇章
未来中关村的发展将汇聚于海淀北部!有媒体如此感叹,因为海淀北部的真正腾飞之时,也正是中关村十年规划的实现之日。随着核心区北部开发的迅即提速,中关村未来的发展走势便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从中关村第一个民营科技机构到谷歌、微软等跨国巨头的研发和地区总部涌进中关村;从服务部第一期电子技术培训班到俞敏洪享誉全球的新东方教育;从柳传志的“新技术服务公司”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TOP赞助商的联想;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总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中关村一区多园多基地创新产业集群;从“科技二道贩子”到14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关村企业,如新浪、搜狐、百度、中星微电子;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上,中关村高科技企业以高精尖的技术和无可挑剔的产品质量向全球展示了巨大成就和其产业报国的腾飞雄心。
海淀区常务副区长、海淀园主任杨志强认为:海淀园核心区未来发展的远景目标,是以一定前瞻性合理配置核心区内各种类型的企业资源,调整组织结构,凝合不同企业文化,优化企业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关系,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优势,最终形成区域内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
而这一切规划恰恰与海淀北部地区的发展相契合。如果说经过20多年发展后的中关村,已经完成了从中国“科研中心”向“创新中心”的转化,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区域体系创新、人才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的话,那么未来的中关村,将担负起领导中国乃至全球创新的责任,核心区更是责无旁贷。正像许多人士提出: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中关村,中关村看核心区!
目前海淀北部已经聚集了一批明星企业,不仅有以安泰科技(22.09,0.00,0.00%)、钢研总院、北科院、航材院等为代表的新材料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拥有研发、生产的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地位;还有在2010年总收入达150亿元的华为,入选“中关村TOP100实力榜”十强;还有像用友软件(21.64,0.00,0.00%)这样“开启世界级思考”、通过云计算技术、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企业和机构提供丰富的企业云服务、行业云服务,帮助客户迈向云端的企业;在医药领域,有用国产中药产品叩开美国市场大门的北大维信,他们的产品血脂康已经在美国进行二期临床研究……随着越来越多高新企业的入驻,海淀北部产业聚集区正焕发勃勃生机。
未来核心区的发展走向,就是通过管理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创新,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把核心区建设成为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聚集和培育基地、生产科研相结合的示范基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基地;建设独具特色的专业科技园区,以金融、文化、环保、通信等类型企业与产业作为核心区的特色产业,聚集各领域的资源优势,为相关产业链中的研发、中试和生产机构与企业提供创新、孵化和发展;建设集研发、中试、商业配套、科普教育、生活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以绿洲湿地景观系统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科技园区,以金融后台、文化创意、环保技术、网络通讯为园区主要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分期建设,滚动发展,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最经济的成本和最科学的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核心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示范区。
北部起航,寄托了许多荣耀与梦想。期待在下一个十年,中关村历史的创造者们与世界同舞,看风舒云卷,听潮起潮落。我们始终相信: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