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投资 > 正文

广州开发区企业自建孵化器 高新区发展仅次中关村

日期:2015-07-02  来源:搜狐焦点产业新区
[字体: ]

从上世纪90年代建设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至今,广州开发区已经建成华南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集群,全区一共建成4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31家是民营孵化器。

  在广州开发区,不少从孵化器毕业的科技企业,走上了自建孵化器的道路。通过内生孵化、外生孵化,不少企业“独木成林”,发展成了集团式的企业,其中包括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冠昊生物和达安基因。

  用20年时间建成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孵化器集群,广州开发区全区科技总孵化面积已达339万平方米,孵化器在园企业总数1731家,高科技企业总数占广州市1/4。在科技部对全国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情况的综合排名中,广州高新区居第二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

   毕业企业自建孵化器

  2006年,冠昊生物搬入科学城国际企业孵化器,成为一家入孵企业。2013年,从孵化器毕业、已经成为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冠昊生物,走上了自建孵化器的道路。冠昊生物从一家再生型植入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企业,扩展为再生医学工程、细胞与干细胞产业的企业集团。

   2006年底,是冠昊创业最艰难的时候,长期高额的、未有产出的投入压得冠昊生物董事长朱卫平喘不过气。春节,已倾尽所有的朱卫平向朋友的朋友——一名 猪肉商人借了20万元,给员工发年终奖。然而很快,冠昊生物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公司终于拿出了第一个产品——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脑膜建),二是广 州开发区科技局相关领导三次上门拜访,邀请冠昊生物入驻科学城国际企业孵化器。

  脑膜建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去抗原性完全符合临床要求。中 国每年有约20万例脑外科手术,脑膜建的使用量巨大。一开始,很多医院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采用了这一产品,结果临床效果之好大大超乎它们的预料,随之而 来的是冠昊脑膜建的销量突飞猛进,由2006年上半年的140万元直线上升到2008年的3500万元。

  2012年,冠昊生物从孵化器 “毕业”,建设了自己的企业园区。2011年7月6日,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到2015年,公司获得国家批文的产品达到四个。不可 否认的是,生物医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像冠昊生物这样16年拿出4个产品的已经算是“高产”了。脑膜建等产品处于细分领域,利润高但市场有限,企业成长 的空间在哪里?

  上市之后,冠昊生物谋求战略调整,向平台化转型。从孵化器毕业的冠昊深知孵化器对于初创型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决定自建生物医药领域的孵化器。

   2013年投资建设冠昊生命健康科技园,注册资本1.21亿元,总面积8万平方米(含在建),累计引进入园企业达到27家,在园企业注册资本超过3亿 元。冠昊生物利用自身的创业经验和技术资源,为生命健康科技项目和中小微企业提供从资金、创业导师、实验场地、研发仪器设备、销售渠道以及工商登记、项目 申报等全方位专业孵化服务,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冠昊生物产业园是2009年建设的,2013年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科技园,二期工程建成后总面积将达 到8万平方米。

  冠昊生命健康科技园总经理张倩说,生物医药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中国起步又比较晚,单凭一个企业单打独斗,力量是有限的。冠昊是生物医疗领域为数不多的上市企业,它们的优势不仅在于科研,更在于科研成果产业化。

   “这些路,冠昊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深知过程的艰难。”张倩说,“我们用了近二十年时间、以资金打造了一条生物医药领域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高速路,目前只 有冠昊的几个产品在上面跑,太浪费了。建设孵化器,我们希望搭起平台,向同领域的初创企业开放资源和渠道,带动大家一起奔跑。”

     大小企业抱团创新各取所需

  广州火炬中心(广州留创园)是广州开发区第一家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由区政府投资建设。广州火炬中心主任汤恩说,广州开发区已建成华南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集群,全区一共有40个孵化器,其中31个是民营的。可以看出,今后民营资本投入孵化器建设是大势所趋。

   “很多科技企业刚拿出一个新产品,竞争对手3个月后就能生产出同样的产品,导致产品利润下降。同时,原始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研发周期较长,如果科技 企业不利用已有的资本、产业资源积累,构建创新集群或企业集团,拓展自己的领域和产品线,这个企业可能三五年后就会销声匿迹。”广州火炬中心主任汤恩说, 最好的反面教材就是当年红遍全国的DVD产业。

  企业通过建设孵化器,孵化相关领域的上下游企业,或促进企业内部孵化,有助于打造创新集 群,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广州开发区目前共有4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9家是财政投入建设的‘公办孵化器’,其余全部是民营孵化器。”汤恩表示,民 营资本已成为孵化器建设的主力军,其中大部分又是从孵化器毕业后发展壮大的科技企业自建的孵化器。

  近年来,广州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的不断壮大,与孵化器建设有直接关系。在生物医药行业,如果一个企业达到5亿—10亿元的销售额,其销售终端可覆盖3000家以上医院(医疗机构)。中小 企业基本上没有资金实力和时间成本去完成这样的覆盖,所以很多中小企业愿意拿出一定比例的股份给大企业,以换取共享他们的销售网络、技术平台、管理经验等 产业资源。一般企业创业成功率不到10%,而由有大企业背景的专业孵化器孵化的创业企业,成功率可成倍增加。

  汤恩说,广州开发区的孵化器大部分是开发区自身孵化出来的企业建设,它们通过产业自我孵化实现转型。在新技术革命、新产业革命时代,一家企业一枝独秀是很危险的,企业通过孵化器形成创新集群,抗风险和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

   汤恩表示,通过推进大孵化器体系建设,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集群不断做强。他算了一笔账:每个孵化器有100个招商终端,目前广州开发区有40个孵化器, 就是4000个招商终端。2016年,广州开发区孵化器有望达50家,预计招商终端达5000个。近年来,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数量增长迅速,2012年 前,该区孵化器每年引进科技型企业项目为120—150个;产业集群式的孵化体系初步建立后,2014年区孵化器集群引进科技型企业450家,较2013 年的350家增加约30%,2015年区孵化器集群新增科技型企业有望突破500家。预计到2018年,孵化器集群在园企业将达5000家。

  孵化器成为人才聚集地

  上世纪90年代,广州怀着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雄心壮志建设了广州高新区,后来又优化为广州科学城。科学城建设之初,建设者对高新区没什么信心,因为当时放眼望去举国都没几家真正的高科技企业。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广州开发区用财政资金投资建设了第一个“孵化器”——广州科技创新基地,也就是今天的广州火炬中心(广州留创园)。出乎意料的 是,8万平方米的科技创新基地一下子全被小科技企业租完了,广州市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信心大大增强。后来陆续建了广东软件园等一批孵化器。广州科学城的名头 就传开了。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企业,其中威创科技、安凯电子、万孚生物、冠昊生物、洁特生物、瑞博奥生物、禾信科技等50多家优秀科技企业已买地建设科技园或实现规模化生产,并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

  广州开发区目前已建成4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家,市级孵化器5家,总孵化面积达339万平方米,其中2014年新增孵化面积81万平方米,新增区级孵化器数量11家,形成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孵化器、加速器集群。

  目前,按照企业成长路线图,广州开发区构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完整的孵化链条,分别针对科技型企业四个发展时期的不同需求,分阶段给予资助和配套服务。

  广州开发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当一个创业的创意萌发时,可以首先进驻“创业苗圃”。广州开发区出台了《大学生科技企业扶持办法》等政策,鼓励区孵化器建设大学生科技创业苗圃,作为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归国留学生)创业的主要孵化场地。

  创业的想法成熟并公司化之后,符合条件的团队就可以进入孵化器了,在孵化器里,不仅办公场地租金优惠,而且能低价使用各种实验室、存储中心等公共资源,更重要的是,有创业导师进行辅导,还能与各种“风投大佬”建立联系。

   当一个企业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时,就差不多可以从孵化器里毕业了,但在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以前,建厂房园区都是不划算的,因为此时企业处于快速 扩张阶段,要把投入用在增资扩产、招兵买马和渠道扩张上。为了解决这部分企业的需求,广州开发区建设了70万平方米的科技企业加速器,通过提供加速发展的 软硬环境,助其迅速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目前,位于萝岗火村的广州科技企业加速器已入驻企业71家,其中50%毕业于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如广 州禾信分析仪器、百奥泰生物科技等优秀企业,都是从成立之初就在广州开发区孵化毕业,如今已进入上市准备期。

  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 已成为广州开发区孕育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载体、聚集高端技术人才的人才高地和科技自主创新的发源地。全区孵化器累计引进企业2568家,引进注册资本累 计287亿元,在园企业总数1731家,在园企业注册资本总额215亿元。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08家,占广州全市的1/4以上。

  该区孵化器引进中组部“千人计划”人才38人,聚集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和广东省科技领军人才9个,广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9人,广州开发区领军人才48人,已成为支持广州开发区创新发展的人才资源库。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