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在前几年的中关村电脑节上,当时的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中关村电脑节组委会秘书长于军就很重视京津冀崛起与区域经济发展之路探索。而京津冀地区区域的协调发展、区域之间的合作传统,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当时京津冀地区其实是一个地区。但是,迄今为止,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外,我们并没有看到一个具有同等区域一体化地位的京津冀。
作为区域经济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教授说:“目前京津冀区域合作还是处于初期阶段,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至少和珠三角、长三角的区域一体化相比,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缓慢。这里面有很多客观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整个京津冀地区,北京和天津这两个大的城市,和周边河北省的发展水平差距比较大,这样能够互相协作的东西相对比较少。”
他进一步分析说:“河北省制造业发展相对不足,上海周边,苏州、无锡、镇江、嘉应等很多城市现代制造业很发达,这样周边与上海市形成对接就比较容易。北京周边的地方,很少有制造业很发达的地方。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基本以研发为主体,它需要河北省能够在产业化基地上与中关村形成配合,但恰恰河北省本身又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这样相互之间产业上的合作就存在了一定的矛盾。”这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关村就开始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直到今天,需要产业发展空间的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很多落户到苏州、无锡,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很多城市,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生产能力比较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环境很好。
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际上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经济贸易有一定关系的。孙久文介绍说:“这方面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认为,经济发展差距越大,区域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一高一低可以互补,错位发展,产生区域贸易。这是比较早期的关于区域贸易产生的解释,叫第一自然(first nature),即根据资源禀赋产生区域贸易,北京和河北之间资源禀赋式的贸易与合作应该会更多一点;现在,按照新贸易理论,两个都很发达的经济体,他们之间的经济合作和经济贸易会更多,就是按照产品差异化来进行区域贸易,这就是所谓的第二自然。举个例子,法国和德国都很发达,他们相互之间都是对方最大的贸易伙伴。之所以会产生这这样情况,就是因为产品差异化的影响。比如北京和天津之间,也可以有更多的区域合作。”
“滨海新区作为天津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天津原先的旧城区一起形成了一个很大规模的工业城市,成为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一个制造业的发展中心,一个海上的航运中心。今后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北方的金融中心,通过这样几个中心的建设会使它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地位大大提升,同时由于它本身的大型项目和众多的投资,今后可能会对周边的地区形成很大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像河北省的一些地区,包括秦皇岛、唐山,南边的河北的一些地方,在海运上可以和它们互相的结合,在产业上可以和它们形成一些互补。”孙久文说,“当然滨海新区和北京也会形成一些互补的关系,特别是它的制造业。而且天津现代制造业是比较先进的,和北京能够产生一种互补的关系。特别是在北京的东部地区,现在正在建几个东部的新城,这些新城和天津之间在产业上的联系,通过这样一个通道可能会更加密切。”
天津滨海新区和北京的合作实际上是基于天津的现代制造业和北京的技术产业化之间的互补关系。对此,孙久文提出还有另外一点,“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很发达,可以为滨海新区输出服务。天津第三产业发展还不够,去年占GDP的40%,而且整个"十二五"期间,天津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还会更快,那么第三产业要想跟上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因为滨海新区有那么多大项目还没有投产达产,一旦投产,第二产业的份额会很快上升。为滨海新区所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北京方面具备更好的资源和条件,另外北京在研发和科技支撑方面也更具优势。这样,加强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之间的联系,对滨海新区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对北京的发展也是一个拉动。”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区域之间的诸多限制和排他现象客观存在,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解决更多客观问题。因此,在京津冀地区生产要素一体化之后,孙久文曾表示,“下一步我想京津冀地区应当逐渐地进入所谓的政策一体化的层面。也就是说三个地区它的一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上的政策统一。比如都使用相同的标准,一种规则,一种发展的政策、发展的导向,逐渐使这个地区最后融为一体。我想这应该是今后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