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昂的创新精神、活跃的资本、优质的企业家资源……这些都是中关村高速发展的动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制度、政策设计的保证。2010年底,国务院同意支持中关村实施“1+6” 先行先试新政策。其中“1”是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6”是在中央单位股权激励审批方案、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实施6项新政策。这让中关村得以在更好的制度平台上实现跨越。
画面中这位老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毛二可,他在自己17岁的时候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地方高校培养的雷达专业人才。在77岁的时候,他又成为了中关村“1+6”先行先试政策中“股权激励试点方案”的第一位受益人。
毛院士的主人翁感觉,来自中关村“1+6”先行先试政策中的股权激励政策。2009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市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毛院士也带领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所的教师们创办了学科性公司理工雷科,将雷达所研究出的科研成果产品化。2年来,理工雷科销售收入8000万。
按照“1+6”先行先试政策中的股权激励政策。理工雷科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其中北京理工大学占公司30%的股权,毛二可为首的技术、管理团队持股52%,其他战略投资者持股18%。同时,将注册资本的30%也就是600万作为技术股奖励。北京理工大学、理工雷科技术团队、雷达技术研究所和课题组按照3:3:1:3的方式进行二次分配。股权激励政策在政策、法律层面为中央高校体制创新提供保障。
股权激励政策激活了产学研和教师的活力。2年来北理工雷科所重大科研项目数量增长100%,知识创新和SCI论文数量年增长40%。
中关村创新平台下设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审批联席会议办公室、科技金融工作组、人才工作组、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和应用推广工作组、政策先行先试工作组、规划建设工作组、中关村科学城工作组、现代服务业工作组8个办事机构。3年来,中央部委牵头的12项支持中关村先行先试的政策文件和北京市的20余项配套实施文件都出自这个平台。创新平台还推动建立了部市会商机制、联合开展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和统筹资金支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从政策层面理顺关系,为中关村企业发展创立良好的外部环境。
数据连接:
2011年,中关村新增上市公司26家,上市公司总数目前已达到207家,IPO融资总额近1900亿元。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超过19278亿元亿元,同比增长20.9%。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4%,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9.1%。作为战略型新兴产业策源地,中关村支持北京市单位承接重大专项约占全国50%。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90亿元,约占全国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