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政策 > 正文

中关村海淀园:实施五大工程实现创新先行

日期:2013-03-08  来源:人民网
[字体: ]

 前言: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已经进入创新全球化阶段。如何顺应创新全球化趋势,抓住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契机,发展为新经济的典型代表,成为一个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作为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的海淀园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全国和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抓住国务院同意调整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的有利契机,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以聚集高端创新要素为抓手,以构建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为突破,以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为支撑,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为重点,以加快科学城和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建设为载体,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为动力,重点实施“五大工程”,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全力推动核心区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推动海淀新一轮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

  海淀园:保持绿色可持续之“源”

  园区可持续发展之“基”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未来,国家将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将清洁技术、低碳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全过程,提高污染源头减排与过程控制能力,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进步对解决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支撑能力,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当科技园区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如何从科技的视角认识生态文明理念,厘清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帮助园区与企业解决结构调整和发展中的问题,从而快速跨越“生态改革”的阵痛期,步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轨道,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生态文明的标志,应该是在历史的演进过程当中,合理利用资源创造财富。那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才是生态文明所倡导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张秀英说,科技园区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资源的整合,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制定政策,帮助企业搭建平台,尊重生态文明的规律,掌握企业的发展情况、产品、技术和所需资源的规律,合理开发。

  据介绍,早在2003年,海淀园就在国内制订了发展区生态规划,以绿色GDP理念为政策导向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该规划方案包括生态等级分区、土地利用规划、植被规划、交通生态规划调整、人口容量、湿地恢复规划、能源环保规划等多项量化的、可具操作的内容。

  随着以清洁、智能、低碳、高效益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来临。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选择了绿色发展战略,把实施绿色经济作为刺激经济复苏、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为了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海淀园无疑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据介绍,经过20多年的创新发展,海淀园研发、转化了一批与世界同步或领先的高科技成果,区域内产生了66项国际标准、590项国家标准。2011年知识产权申报3万件,占北京市的41%;技术交易额1000亿元,占北京市的55%、全国的1/5;2012年2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海淀区域内共获得通用项目91项科技成果,占北京获奖总数的68%、全国的30%。

  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淀园在确定实施的“五项工程”中首先提出了新兴产业领航工程,即加快发展导航与位置服务、移动互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六大产业领域,构建“5+1”专精特新产业集群。

  新兴产业领航工程的重点任务包括制定和实施“6+1”重点产业三年行动计划,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培育龙头企业;发挥产业联盟作用,深化协同创新,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推进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形成集群效应;加快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

  为了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问题,海淀园在实施新兴产业领航工程的同时,还将打造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和中关村科学城两个万亿级的产业聚集带。

  据介绍,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是首都实施科技创新、发展高端产业的重要载体。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按照“用地集约、产业集群、设施配套、生态良好、城乡一体”原则,将北部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总收入过万亿元的科技创新基地,城乡统筹发展的典范地区和生态环境一流的城市发展新区。

  中关村科学城是中国科技智力资源密集、科技条件雄厚、科研成果丰富的区域。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切入点,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为重要抓手,通过资源优化整合、体制机制创新、城市规划管理创新,进一步激发创新资源活力,将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国家高端人才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前沿阵地、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秦升益:

  共享“生态产品”共建“美丽家园”

  小资料:秦升益,30余年来一直专注于对沙的研究,成功开发出多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使沙源成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带领企业创造性地开发出全新的“沙产业”。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战略选择,也是一种生存智慧。“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金碗银碗不如科学饭碗”。绿色发展要求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竞争力,使人们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更多物质财富。践行绿色发展是企业的责任。仁创正以可持续发展的姿态,把自己拥有的该项发明技术成果,自主产业化,让普通老百姓也共享发明创新成果。仁创提供的样本不仅在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也在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完全顺应党的十八大“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时代潮流。

  千年治沙,沙进人退,沙子一直是困扰人类的一个大难题。尤其是在人类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土地沙漠化的问题积重难返,沙尘暴频发肆虐侵扰着人类,水资源短缺和能源的枯竭也在步步紧逼压迫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山穷水复疑无路之时,仁创科技集团通过对沙子的改造,让这些世界性难题开始有了柳暗花明般的转机。仁创科技通过不断创新,开发出150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成功解决了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工业国家多年来一直攻而未果的技术难题,开辟了一条科学用沙治沙新途径,形成了绿色可循环的工业型“砂产业”。从“沙”到“砂”的一字之差,使沙源成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仁创以沙漠中的沙子为主要原料,以解决“沙漠化、水资源短缺、能源枯竭”等难题,历经30余年的自主创新,原创性发明了300多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形成了“以砂精铸、以砂兴水、以砂增油、以砂治沙、以砂建筑、以砂兴农”六大业务模块。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的一员,企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不仅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更强调投资者的主体力量。政府在引导生态项目建设中,要信息公开、平等协商、资源共享,充分尊重投资者意愿,将“效益、效率、效力”与投资者利益和发展愿景相结合,利国利企利业利民。

  不仅要关切投资者的眼前利益,更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生态产品”要优先配套公共服务,优先供给基础设施,优先服务民生项目。企业在传授技术的同时,还要给市场;发展项目的同时,还要提高员工素质,不断加强技能培训,在“输血”的同时努力提高“造血”功能。

  投资者不仅是“生态产品”受益者,更是奇迹的创造者。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农村居民“放下锄头进车间,屋后还有一片田”,企业应探索实践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途径,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海淀园:营造园区创新创业国际化环境要从转变国际化思维方式开始

  2012年11月,“海淀园首批国际化人才实训班”开班。从海淀园十百千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和重点企业中遴选出来的60名负责国际化业务的高层管理人员齐聚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围绕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度剖析,进而找到解决方案。

  “此举是我们为帮助园区企业顺利实现国际化而做的新尝试。”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张秀英表示,实训班旨在搭建一个符合企业国际化需求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通过学员与老师间及学员间的国际化思维碰撞、经验交流,达到促进方法共用、资源共享,增长国际化知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的作用,以发掘和聚集一批具有国际化能力和实战经验的企业和企业家,积累海淀园国际化人才资源,逐步形成中关村国际化军团,并从中梳理出企业成功的国际化案例。

  海淀园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率先转变国际化思维方式是其重要的一个环节。长期以来,海淀园致力于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国际化工作推进体系,探索建立支持和引导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政策体系,以不断提升国际商务环境、语言环境的软实力,为示范区核心区企业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参与国际技术和产业竞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6年,海淀园率先推出《海淀园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办法)》,海淀园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引导和鼓励核心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支持企业从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行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如今,实践检验证明,海淀园在全国高新区中率先实施国际化专项发展资金的定位是明智之举,它使海淀园涌现出了一批素质过硬并从事国际合作业务的优秀企业和国际合作项目,其国际化程度、水平、能力、方向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意义深远;它使海淀园在世界科技园区协会形成聚集创新资源新的看点;它使海淀园在世界创新政策平台上脱颖而出。

  海淀园对国际化的另一个诠释是平台。全球各种各样的交流平台、交易平台、展示平台层出不穷。而海淀园于2004年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先行先试,投资兴建了“一站式”服务平台iB-ridge,自觉实现从政府部门到创新主体的蜕变,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化能力,进而帮助园区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今,每隔一段时间,位于海淀科技大厦的海淀园iBridge办公室都会迎来一拨来自世界各地从事创新研究的外国客人。通过这些世界名人的传播,iBridge在全世界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提高了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斗转星移,经过多年的努力,海淀园的国际化进程始终与园区企业同生长,一步一个脚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靠政府优惠政策发展到综合运用政策、网络、平台、媒体、资金等进行资源调控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在国际化理念的指引下,海淀园也俨然成为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国际园:外资企业已成为经济重要力量。2011年,海淀园在统的外资企业共797家,总收入占园区的24%;资本实现国际化:截至2012年底,海淀共有53家企业境外上市,占北京市同类的51.5%,占全国的22.3%;人才国际化:2011年海淀园企业归国留学人员达到8391名,园区从业人员中,有4050名港澳台和外籍人员。

  海淀园的国际化之路成功,在于它不仅在全球视野之下探索出了在制定创新政策、联接媒体资源、搭建互联互通平台等方面的发展路径,还在世界科技园区中坚定了海淀园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新的一年已经开启,海淀园将通过“五大工程”中的全球创新联动工程,实施与全球创新中心双向对接、国际化能力提升和“旗舰远航”计划,不断增强核心区与世界创新集聚区的人才链接、资本链接、技术链接,实现中关村核心区与世界创新聚集区的同步互动,向着努力打造全球“创新之城”的目标进发。

  全国政协委员、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

  企业国际化要包容更要有本事

  小资料:杨元庆从柳传志最得意的弟子到联想新旗帜,经历了联想分拆、Lenovo品牌重塑、收购IBMPC部门、进军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以至登顶全球PC等所有节点,现在的联想经历国际化的洗礼后,已经充分具备叫板国际巨头的实力。

  十年前,联想从海淀中关村开始迈出国际化的步伐,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很多朋友都很关心、关切,甚至可以说是担忧。如果说国际化的新联想是一个新生儿的话,今天的联想已经顺利度过了婴幼儿期,最危险期,已经建立了扎实的国际化运营基础,开始走上了健康、快速成长的轨道,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成功的一个范例。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原因很多,包括我们并购前细致的调研分析,风险评估,并购以后分步走的整合策略,包括重新制定信息战略,以及我们一直坚持的创新等等。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两点原因是: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吸引多元化的人才。并购IBM个人电脑之后,我们没有像绝大多数亚洲企业那样马上派自己的人去接管业务,占领重要岗位,而是客观分析了自身能力,更多依赖并购来的人才资源担任我们力所不能及的角色,观察国外CEO如何管理国际化公司。

  同时,我们也到市场上寻找合适的人才,尤其重视利用熟悉当地市场的人才管理当地业务,美国市场就用美国人管理、欧洲市场就用欧洲人管理,他们卓越的领导对这个公司成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所以,今天的联想可以说已经是最为多元化、国际化、全球化的企业之一。我们最高决策是9个人,分别来自6个国家,所以国际化的氛围、国际化的团队,加上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所获得强劲的增长势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加入。

  当然光有包容也是不行的,首先得自己有本事,并购前我们已经在中国打下非常扎实的功底这一点其实更为重要。经过多年的市场征战,我们不仅在中国已经拥有稳固的领导地位,而且打造成功业务模式。今天在全球所有市场我们都在运用过去中国创造的双业务模式。并购前我们还形成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很多理念都跟西方接轨。比如:我们的薪酬体系过去跟IBM有很大差距,但是结构很相似。所以,两家公司在整合起来就非常容易对接。

  更重要的是我们用过去在中国市场上枭雄善战,善于学习,具有主人翁精神的老八路队伍,到今天让我最感到骄傲的是,我们当时一起打江山的人很少有人掉队的,他们在国际上积极学习,积累业务经验,现在都担当重任。可以这么说,联想的国际化不仅仅是让产品、资本“走出去”,更是中国,老联想管理智慧的输出,文化的输出。

  对于联想下一步发展,我同样抱有充分的信心,这份信心不仅仅来自于我们现在已经有的正确战略,有独特的业务模式,坚持不懈的创新,多元化的人才,强有力的文化这些法宝,也来自于我们对行业的前景乐观,对企业所成长环境的创新、多元、开放的乐观。

  海淀园:孵化创新创业的沃土

  提升服务水平是关键

  去年,海淀园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增长,创新创业依然保持蓬勃势头。园区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实现工业总产值1487亿元,同比增长3%左右;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8家,累计达到4400家;海淀区专利申请3.5万件,占北京市40%。海淀区技术合同成交总额1090亿元,同比增长5%,占全市的四成以上;技术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势头,技术辐射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拥有高度密集的科教资源、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的人才资源、成规模发展的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科技金融、不断完善的创业孵化体系,以及独具魅力的中关村创新文化。这些创新资源和创新精神已融入海淀的血液,成为中关村发展的灵魂。海淀园在推进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和禀赋优势。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4月,北京市批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核心区就是海淀区。2010年年底,国务院同意在中关村开展“1+6”系列新政策试点,进一步加大了中关村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行先试力度。在扎实推进落实这一系列新政的同时,2012年,海淀园对涉及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的16项政策进行梳理和修订后出台了“1+10”创新政策体系。新政策体现了“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聚焦重点产业发展”的思路,聚焦重点产业发展,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侧重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推进产业健康发展。在支持方式上,突出财政资金集中使用,丰富以股权投资、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等多种方式支持好重点领域、重点企业。按照联席会议设定的统一评审流程和规则,共形成了项目总数1306个、支持总金额约9.5亿元。

  为了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目前海淀园整合了园区建设管理、科技、投资促进、经济信息化、知识产权等多项职能,打造了一个面向科技产业的跨部门、一门式的协同服务及科技创新资源、政策导入平台。

  平台强调以业务为导向,采用了条块结合的新型内容业务组织方式,设立了包括中关村科学城、专精特新产业园、智慧海淀等在内的7个专项工作组,并选派骨干同志进入各专项重点工作组开展工作,以更好地满足核心区建设任务的需要。

  此外,海淀园还通过开展街镇联动,对各处室对口联系街镇工作进行部署,完成街镇走访工作,在各个街道进行核心区政策体系宣讲,推动街镇积极主动与区域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协调配合,形成联动、互动的工作机制。

  未来,海淀将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检验标准均为世界一流水平,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为此,海淀园将目光聚焦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即通过制度创新释放科技生产力。在海淀园着力推行的“五大工程”中,就有两大工程为打造创新创业沃土护航。实施创业光合工程,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工程旨在聚集创新创业要素,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实现科技服务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创业服务专业化、服务体系规范化和资源共享国际化。支持新型孵化器建设,构建全过程创业服务体系,推动优质项目和企业扎根海淀。加强集中办公区管理与服务,为入驻中小微企业提供增值服务,鼓励创业投资增加对早期中小企业投资力度。

  实施创想圆梦工程,激发区域内在创新活力。工程主要措施有:聚焦创业人才、产业人才和人才团队,加快实施“海英计划”;支持专业机构举办国际化品牌创业活动;优化服务中小微企业,争取国家、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政策在核心区先行先试,适时推出中小企业引导基金。

  此外,海淀园还将一如既往地建设富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这其中包括:细化落实“1+6”先行先试政策,积极争取新5条政策落地海淀。完善专项资金支持政策,加强专项资金统筹和整合,提高专项资金投入产出率。采取梯级贴息、风险补偿,加大股权投资、投资基金等权益类投资比重,完善专项资金支持方式。探索依托产业园区、专业孵化器、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寻找、发现、筛选支持项目,拓宽优化支持项目来源渠道。探索资金项目专员责任制度。建设智慧园区,畅通企业诉求表达渠道,实现园区与企业无缝全天候衔接等。

  全国政协委员、启明星辰总裁严望佳:企业最核心的是创造某种社会价值

  小资料:严望佳,第三代中关村人,我国信息安全领域几乎无人不晓的传奇人物,有着“中国网络安全的守护女神”的美誉,还有人喜欢用“神奇”来评价她。

  她,确实神奇。在短短11年间,她创办的启明星辰先后实施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级重点信息安全科研项目,拥有近百项自主知识产权,远远走在了信息安全企业的前列。

  对于寻常人,中关村是一片“高深莫测”的土地,这里汇集了中国甚至世界的顶尖科技人才;对于IT从业人员,中关村是培育一方精英的沃土,这里有着信息界最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对于那些志存高远的海外学子而言,中关村更是一个实现梦想与自身价值的舞台。

  “如果只是待在实验室里,不能把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科学家对社会的贡献也许并没有企业家大。”我的导师曾这样对我说。在美国临近博士毕业的一次偶然机会,我接触到了国家信息中心的几个项目,惊讶地发现信息中心采购的设备都是国际最高端的,但信息安全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这对于当时国内新兴的互联网产业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隐患。我觉得我回国创业的机会来了。

  1996年,我怀揣着“让光明照亮网络时空,给信息时代一份宁静、健康和太平”的梦想回到祖国,在北京迈开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而这一步,便迈到了当时成立不久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

  1998年,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启明星辰公司作为第一批海归企业进驻。入园后,启明星辰先后获得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上百万元。由于在国外生活多年,对国内企业的运作方式和企业文化都不甚了解,对客户也都感到很陌生。此时,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园的领导从各个方面为启明星辰这样的中小企业创造条件,帮助了解客户,与客户进行更多的沟通。不仅如此,创业园还为我们提供优惠房租,在创业园的支持下,我们也获得了更多与有关政府部门建立深度的项目合作关系机会。

  经过三年的蛰伏与等待,1999年,公司终于在网络安全领域成功打响了第一炮——WebKeeper 网站监测与修复系统软件的问世。面对创业以来首次巨大的成功,我并没有过多喜悦,相反,我开始思考未来启明星辰的核心价值链应该如何定位?如何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在信息安全领域,机会永远在顶端。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居于不败之地,必须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一种能够解决网络安全本质问题的关键性技术。随后,我们将目光定格在入侵检测技术,这也成为我们启明星辰日后的核心技术。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中关村海淀园的护航下,我们从默默无闻的信息安全产业拓荒者,成功蜕变为“中国创造”的创造者。而如今的中关村,也已经成为了蓬勃发展、活力四射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的网络安全技术,也在国际范围内从“追随者”变为了“同行者”。

  关于创业与创新的思考:

  ●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既然是自己的一种选择,就应该无怨无悔。

  ●我觉得企业最核心的是创造某种社会价值,所以他才有存在的意义。对于IT行业也是一样,我们一定要能够创造某种社会价值,我们才能存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学技术如果不能转变成客户所认可的具体商品或者产品或者服务的话,那么他离生产力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创业首先要定位,定位我们的客户群体,以及我们为这个客户群体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还有,在创造价值的时候,要确定我们和其他竞争对手相比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没有磨砺成就不了伟大的企业。创业确实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这些困难又是我们必备的东西。如果没有困难,我很难相信会怎么样成就一个创业者。任何一个伟大的企业家都是从困难中走出来,而且正是这些困难变成了发展的契机。

  ●在企业里面我经常讲,做得不好都是我的问题,但是做得好的话,功劳都是大家的。我想,一个创业者要有这种胸怀才有可能去创业。

  海淀园:实施协同创新的先行区

  全球创新区域的新起点

  协同创新,打造全球创新区域,是新一轮世界创新的主要特征。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先行目标,就是要瞄准世界的创新定位,发挥优势和智慧奋力前行,承上启下不后退。

  科技演绎奇迹,创新推动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中关村作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从1988年起,许多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产业政策和服务,都是在中关村先行先试取得成功之后再向全国推广的。

  海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是中关村先行先试的排头兵、桥头堡。经过20多年发展,海淀园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实力最强的高新园区之一,一大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迅速成长,大量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和竞争力,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到处是黄金,到处都不是黄金。”这句话放在中关村可以这样理解,技术多得要命,但很多不能变成钱。技术从来都不是个孤立的因素,技术和观念、技术和体制、技术和金融,尤其技术和管理、技术和市场的关系将决定技术甚至企业的命运。

  “如果你有一把宝剑,但是却不会武功,那么宝剑也没有用;如果你功力深厚,筷子也比宝剑厉害。”中关村一位企业家的这番话告诉我们,不能过度强调技术本身的创新,而忽略了企业发展中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持续创新不仅仅只是和人才有关系,与企业的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等都有很大的关系。而持续创新的管理模式,和企业的经营理念、组织结构体系、管理的方法都是有关系的。管理体系的创新是最核心的,比技术创新本身更重要,这对企业来说是最大的考验。”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曾说过,中关村创业大都没有原创技术,很多企业是模仿创新,没有不可复制的技术,但是综合来看,管理能力、运作能力等核心竞争力不可复制的话,同样是创新,技术并非唯一要素。

  海淀园高度重视社会公共资源和产业组织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据统计,由企业牵头、围绕核心技术和标准成立的产业技术联盟达到36个;组建协会、商会组织40多家;面向中关村企业开放的重点实验室达59家。在中关村,以高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基础,依托强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专业服务资源,以及以创新型企业、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为代表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在这里,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充分释放,彼此间实现深度合作。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海淀园将通过实施“五大工程”中的创新聚变工程,着力构建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技术联盟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具有海淀特色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海淀创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同时,聚焦重点产业细分领域,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着力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核心专利,形成若干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抢占全球新兴产业制高点。充分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打造与全球创新中心接轨的创新创业环境。积极强化与硅谷等创新中心双向互动,提升核心区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能力,实现开放式协同创新,全面提升核心区创新引领辐射力。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时代集团公司总裁王小兰:

  协同创新是保持活力的源泉小资料:王小兰担任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以来,领导策划并提出了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为企业服务的有效举措,搭建了民协理论研究中心、企业家咨询顾问团、企业HR俱乐部、CTO俱乐部等八大服务平台,组织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专项工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创新体系建设,组织发起中关村企业家天使投资联盟,鼓励创新扶持创业,受到会员单位的广泛好评。

  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既是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又在客观上担当着为全国创新发展尽义务的角色。按照国务院2009年对中关村的批复,要在本世纪前20年使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海淀园作为中关村的核心区,聚集了2万多家高科技企业、国内知名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及活跃在全球的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机构,理应担当起率先完成历史使命的重任。而要完成这个使命,持续不断、先行先试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最重要力量,也是海淀园保持活力的源泉。

  随着社会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创新成为一个多元要素参与、多方力量协同的开放性活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介媒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日益得到大家的共识和认可。其中,企业作为产业先锋、市场前沿的代表,责无旁贷地要承担主体角色,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敏感认知和积极把握为其他各方提供一线依据;政府要承担引导者、服务者和保障站的作用,做好政策和环境优化,为市场发展提供足够空间和支撑;大学和科研院所作为基础性研究、前瞻性研究的集中地,要做好人才培养和储备、先进技术的早期研究,并以开放的心态积极面对市场,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金融、中介服务和媒体则要做好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工作,围绕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开展工作。唯有几方通力配合,创新才能顺畅进行。

  目前,海淀园在体制机制上,在空间规模、管理层级、调动资源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三高三低”的问题,即高战略定位(核心区)与低管理层级(与一区十六园、与全市所有区县管理层级基本相同)之间的矛盾,高发展目标(到2020年完成10万亿,海淀应承担50%的责任)与低资源调动能力(就是一个普通区县)之间的矛盾,高产出要求与有限空间规模之间的矛盾。尽管国务院调整空间规模和布局批复已下,但产业空间碎片化,海淀产业向其他区域扩展时带来体制障碍等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企业从研发向产业发展中的产业有序转移的问题。因此,这需要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推动,更需要从国家层面给予重视和协调。比如在海淀园成立市际协调组,有效统筹布局全市资源,在充分论证、战略部署的基础上,重点对中关村核心区给予政策以及人力、物力上的倾斜。比如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配合和协调,进一步完善海淀的区域规划,适当扩展发展空间等等。

  图:中关村海淀园的双螺旋标志

  图:中关村示范区展示中心

  图:车库咖啡是中关村早期创业团队的公共办公室

  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