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资料 > 正文

中央是怎样“发现”中关村 的

日期:2011-07-15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字体: ]

 1987年8月底,北京分社领导临时派我去采写一篇反映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改革发展成就的综合性报道,作为分社庆祝国庆38周年的重点稿件。

  从1987年9月2日开始,我先后采访了一大批科技人员“下海”创办的科技企业、一批科技企业家以及研究电子一条街的专家、学者。9月底,一篇1300多字的报道诞生了。这是新华社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第一次综合性报道,突出介绍了民办科技企业的特点和取得的成绩。

 

记者的职责让我主动写出一组报道

 

  这次采访是我第一次深入地接触到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特别是民办科技企业,感到非常新鲜。民办科技企业的巨大活力和民办科技企业家的拼搏精神使我看到了一股新风。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两股大潮交汇融合的产物。一股大潮是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以个人电脑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一股大潮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兴起的改革开放浪潮。在中央提出要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和深入进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这个大气候中,一批科技人员纷纷“下海”创办科技企业,逐步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经过了一个月的调查和听取了各个方面的意见,我对电子一条街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科技人员走出大院大所创办科技企业,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有利于培养既懂科技又懂经营的新型企业家,有利于推动科技体制的改革,有利于大院大所积压的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另外,民办科技企业灵活、高效的运营机制,也为国有企业和科研单位改革内部经营机制提供了经验。总之,像发展乡镇企业的苏南模式和发展私营企业的温州模式一样,电子一条街开创了我国发展新技术产业的中关村模式,对于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参与世界新技术革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是发展中的问题,也是可以纠正的,国家应当重视和支持民办科技企业的发展。

  为此,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向中央反映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情况,特别是民办科技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各方面的建议,为我国科技体制的改革鼓与呼。并且这一想法得到了分社领导的支持。

  于是,国庆节后,我把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调查情况写了一组4篇内部调查报道,经审改后发出。

 

温家宝同志组织调查

 

  这组内部报道发出后,当时的中央主要负责同志在第一篇首页上即作出批示并开始组织力量进行调研。于维栋当时是中办调研室科技组的负责人,他后来告诉我: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批示的转移速度,从中央主要负责同志到中办调研室科技组,是每级领导每天批一次,可见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二是对报道阅读是细微的并且划了加重号,有的写了旁批。

  随后,在温家宝同志主持下,组织了由中办调研室、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委、海淀区政府等部门人员参加的20多人的中央联合调查组。中央联合调查组在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以后,肯定了它的方向和经验,并建议把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作为建立我国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试点。1988年3月7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同意了中央联合调查组的建议,决定在中关村以电子一条街为基础建立中关村科技工业园区。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政府制定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宣布了试验区的正式诞生。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