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资料 > 正文

中关村雍和园探索科技与文化融合新模式

日期:2012-08-28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字体: ]

 走出雍和宫地铁口,穿过人来车往的小胡同,一幢灰色的三层小楼近在眼前。方正的中庭是带天顶的室内空间,约有小半个篮球场大小,3层楼高,白天可以通过天顶玻璃采光。平时这里可以作为休息区、会客区,还可以举办沙龙、小型舞会,其中一边的2楼是开放连廊,站在走廊看着中庭活动的人们,也是一种惬意的放松——这是记者在“嘉诚印象·藏经馆17号”看到的场景。

  如今,在北京市东城区已形成包括嘉诚印象·藏经馆17号、方家胡同46号、人民美术印刷厂、东雍创业谷等在内的16家“胡同里的创意工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雍和园管委会主任彭湘说,这仅仅是中关村雍和园探索科技与文化融合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文化创意企业“扎堆”

  “这里原是北京市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是由两栋3层楼房与两栋2层楼房组成的院落式结构。”北京阳光嘉诚投资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在藏经馆17号项目开发过程中,北京阳光嘉诚投资有限公司依托雍和园,通过产权置换、租赁等多种方式“腾笼换鸟”,对旧房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挖掘原有建筑的特点,尽量做到保留与利用,突出创意产业的特点,用艺术的手法处理建筑。该项目运营后,充分考虑到入驻客群的工作习性和个性化需求。如为了适应创意类工作时间不固定的特点,物业实行24小时办公。为了满足创意企业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需求,园区提供环境舒适、品质优良的公共区域,包括公共会议室、会客室、展室展厅等,完全是公益化的服务。

  中关村雍和园管委会副主任韩树凡介绍,从2006年成立伊始,作为中关村“一区十园”中惟一位于二环内的园区,雍和园具备科技和文化融合的先天特质,在北京市范围内率先践行中关村模式下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成为北京市首批认定的10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自2007年以来,雍和园通过政府引导、多主体参与的模式,引导一批闲置厂房“腾笼换鸟”,植入创意产业元素,打造了独具雍和园特色的“胡同里的创意工厂”。

  在充分尊重历史遗存的基础上,“胡同里的创意工厂”目前已吸引了超过500家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入驻,突破了原有的科技企业孵化模式,建立起集创业服务、娱乐休闲和创意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文化企业成长基地。2010年,“胡同里的创意工厂”被评为新京味十大旅游名片之一,周边带动能力进一步彰显,通过统一品牌的建设和传播形成了“小集聚,大融合”的良好格局。

  全新理念创新体制机制

  经过6年的发展,雍和园已经初步确立了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基本格局,形成了符合区域和产业发展双重要求的理念、政策及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同时作为科技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双重身份”的优势,雍和园积极搭建政策和服务平台,引导一批具有科技研发和应用能力的文化企业加入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行列,使其能够与传统科技企业一样享受中关村各项先行先试政策,并以此进一步激发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目前园区内的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50家,2011年收入突破300亿元,其中文化类企业超过半数以上。园区聚集了光线传媒、北广传媒、当当网、歌华文化、中文在线、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等一批科技文化融合特点显著的重点企业,不仅引领了数字传媒、数字版权、移动新媒体等典型的“以科技为手段,以文化为内涵”的核心产业,也逐步构建起结构完整、交易成本集约的产业内部链条。当当网、光线传媒先后上市,成为民营文化企业的佼佼者。

  同时,雍和园还开创了“定制化”的公共服务模式,在结构上形成了园区、重点楼宇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多层服务平台,在内容上紧抓知识产权、人才培育等对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核心环节。既坚持政府主导,又充分调动企业自主性,以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为依托建设的版权和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已经在北京市甚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

  “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北京市积极实施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的背景下,雍和园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彭湘表示,一方面,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政策目前仍处于方向层面,缺乏可操作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另一方面,雍和园本身发展也存在空间与周边配套服务的掣肘。不少企业反映,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无论在力度上还是针对性上均较科技企业政策有较大差距。另外,有限的空间载体阻碍了产业实力的进一步壮大。

  据了解,雍和园现有面积约3平方公里,单位面积生产总值在中关村10个园区中名列第一。但由于园区一半以上面积位于文物保护区内,现有楼宇几乎爆满,可供文化企业入驻的空间十分有限。此外,周边配套服务能力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集中体现在重点楼宇周边的餐饮、娱乐、市政设施等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产业发展氛围和交流环境的迫切要求;同时“胡同里的创意工厂”进一步发展升级也要求加大胡同环境整治力度,将首都风貌特色与文化产业活力有机融合。

  “针对这些问题,雍和园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自身对政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多维度申报各级、各部门的产业支持政策。同时对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政策进行及时修订,切实加大了对科技与文化融合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彭湘介绍,在空间限制问题上,雍和园积极推进中关村空间规划调整,以增量方式缓解空间短缺;多次向上级主管部门建议有针对性地腾退一批低端产业、开发一批闲置物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物理空间。另外,雍和园也在积极推进北京文化创意大厦项目土地上市工作和青龙、藏经馆地区的环境整治工作,力争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载体。

  雍和园还十分注重区域文化氛围的培育和品牌建设,一年一度的“创意点亮北京”文化艺术节不仅为园区文化企业提供了高端推广示范平台,累计超过20万人次的游客量也充分体现了文化产业反哺城市文化建设和人民文化生活的终极价值。

  纵观世界著名城市发展历程,旧城区的保护与升级始终是一个核心课题。雍和园模式的独特性在于其突破了传统科技园区以招商引资为生命线的扩张型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通过内部循环更新实现发展的新路径。对雍和园发展模式的梳理和探索,对中心城区,尤其是旧城区如何实现有机更新与和谐发展具有较好的实践参考价值,也将为北京市的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之路提供有益的范本。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