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科技 > 正文

“隔离桩”技术为地铁施工保驾护航

2013-01-19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在地铁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构筑物间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常规隔离技术往往难以实施。如今,一种巧妙的“微型应力隔离桩技术”的发明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在2012年国家科技奖的获奖名单上,由北京市科委推荐的“地下工程开挖诱发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微型应力隔离桩技术”正是该项目的关键技术之一。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高速公路、资源开发等与地下开挖有关的工程建设发展迅猛,仅北京地区的地下工程每年新增大约300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十分之一。但地下工程更易诱发各种工程灾害,它遁于地下、现于地上,时隐时现、贻害严重。

    “2006年,地铁国贸桥站建设过程中曾出现了重大技术难题。”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张怀静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条换乘通道从国贸桥引桥三排桥桩间通过,桥桩的最底端在隧道的中部,与隧道壁间距仅有1.4米,必须隔离,否则,有可能桥塌洞毁。”但净距不到两米的空间,大型设备难以架设,常规隔离技术根本无法实施,严重影响正常开挖施工。正是实施了张怀静他们发明的“微型应力隔离桩技术”,技术难题圆满解决。

    据张怀静介绍,这项技术也没什么神秘的,简单说,就是将矿山常用的锚固和注浆技术进行巧妙组合,把锚杆作为经、注浆作为纬,经纬相合,效果神奇。“科研需要创新,冷饭热炒也是一种创新,将常规技术加以科学组合常常是解决地下工程难题至关重要的创新。”

    据施工方中铁十六局的专家介绍,这项技术不仅施工简单,成本也不到常规技术的一半,不仅有效地隔离了危险源,还在注浆过程中同时加固了开挖体,保证了暗挖过程中的施工安全。在施工效果方面,桥桩最终沉降小于4毫米。

    目前,该项技术逐渐成为本市乃至全国地铁暗挖施工与桥桩隔离的首选技术,且全部获得成功。据统计,仅在北京地区,就有9处在建或已竣工的地铁工程成功采用该技术。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