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新闻 > 正文

完善首都创新体系 激活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源”

2014-09-29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科技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动力和源泉,来自何处?

  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神舟系列焊接材料、科技联盟发布国内标准160余项……近年来,北京市以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首都创新体系,一大批科技成果竞相涌现。

  另一方面,从“千人计划”到“海聚工程”,再到“科技北京领军工程”、“科技新星计划”,北京为“创新源”储备了充足的科技创新人才。首都创新大联盟共享资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科技金融激励试点……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和科技资金支持方式的创新,源源不断地催生出新的科技成果。

  未来,这种内在的动力,将成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最强大的“源动力”。

  国家需要提升创新竞争力

  北五环外,北苑路一座不起眼的院落。50多岁的董宝全在看似简陋的厂房里一遍遍查看光亮的金属拉丝。

  车间里,直径1.2毫米的一条条光亮耀眼的高强度铝合金丝,在拉丝机上盘成一轴一轴。这些看似平常的金属丝,却是研究所的拳头产品、全国唯一的运载火箭箱体焊接材料——380系列焊丝。

  十多年前,董宝全所在的北京有色金属与稀土应用研究所承接了国家载人航天的一部分任务。从那时起,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创新,就成了研究所的方向。

  取名“380系列焊丝”,是因为最初试验380次才成功,满足了运载火箭箱体焊接方式从人工转变为自动焊接的需要。此外,还有能耐受摄氏200多度的优质锡锗砷产品;航天低温焊料“金锗12”的开坯时间由原来的20小时缩短到7小时……一度几近破产的研究所绝处逢生,目前年销售额达5亿元以上。

  “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是北京在‘高精尖’领域取得创新突破的重要契机。北京要担当起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该担当的责任。”市科委负责人说。北京作为首都,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承担国家科技任务,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这是北京的使命和责任。

  北京交通大学“下海”创业的郜春海带领科研团队,研制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系统(CBTC),打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局面。

  “当初,我们一方面看到轨道交通建设对信号控制系统的需求很大,另一方面强烈地感到关键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回望十多年的创新路,郜春海感慨万千。

  从CBTC的应用基础研究到原理样机研制,再到试验运营、示范应用和产业化的全过程,郜春海都得到了市科委的鼎力支持。“十年磨一剑”,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北京和其他省区市的多条轨道交通中得到应用,销售额累计超过20亿元。

  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纯电动汽车示范运营、纳米科技产业、十大疾病防控联合攻关……在服务国家需要的同时,北京科技与首都发展需求、市民生活需要紧密对接,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实现重大科技创新突破。

  打造高端人才聚集高地

  说起用手机看电视,就不得不提到张辉,一名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回国的博士。

  2006年,为实现自主创新手机电视标准计产业化,张辉创立了新公司。仅用两年时间,就获得了“2008新媒体自主创新十大品牌”、“2008手机新媒体10强”两项殊荣,入选首批“科技北京领军工程”。在科技政策的支持下,张辉在4G技术标准中取得突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回中国、回北京,是最正确的选择。”张辉深有体会,“这里有巨大的需求,也有越来越‘宜居’的科研环境。”

  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如今敢打包票,在全世界范围他们的团队都是一流的。在十大疾病联合攻关中,他们的脑卒中治疗技术可以让病人致残率降低30%以上。是“科技北京领军工程”的支持,让他有机会学英语、参加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培养创新团队,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探索。

  如今的北京,拥有一大批张辉、王拥军这样的科技领军人才,在各个领域勇敢领跑。“人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基础,也是重要的创新源。”市科委负责人说,“北京要打造高端人才的聚集高地,才能成为创新发展的高地。”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2011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和北京市在中关村建设人才特区,实施13项特殊政策。《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年)》很快出台,实施拔尖领军人才开发、自主创新平台搭建等重点工程,包括开展人才培养和兼职试点,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发布面向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府特聘岗位办法,实施“北京学者”计划,完善本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体系。

  据统计,全市研发与试验发展活动人员32.2万,居全国之首,形成了以两院院士为龙头、科技领军人才为骨干、青年科技后备人才为支撑的人才梯队。截至今年6月,累计110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千人计划”,514名人才“海聚”北京,118名高层次人才“领军”科技界,1930名青年骨干成为冉冉升起的“新星”。

  此外,在国有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近500家单位实施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收益分成等股权激励试点,调动科技人员研发和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最近发布的“京校十条”和“京科九条”,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方面又有重大突破,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70%及以上的比例,划归科技成果完成人以及对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所有,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研发和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协同创新“1+1+1+1>4”

  今年2月,首都创新大联盟成立,促进联盟之间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并筹备成立北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会。目前,创新大联盟已汇集首都资源聚集度高、行业影响力大、发展成效较好的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71家,涵盖各类创新主体5000余家,其中企业占65%。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这些联盟不仅是普通合作关系,更激发了巨大的创新合力,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技术标准制定、技术路线选择、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商业模式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几年来,在联盟的带动下,成员单位实现核心技术突破1400余项,申请发布国际标准近40项,国内标准160余项。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是最早成立的联盟之一,已制定了20多项行业标准,其中3项成为国家标准。数千家企业投资上亿元进行联合开发,价值2亿元的研发设备也实现了共享共用。突出的创新能力,使这个联盟首次成为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的大会主席,而国际联盟的产量占全球半导体照明产业的70%。

  此外,由联想、TCL等国内电子信息骨干企业联合发起的闪联联盟,核心使命是制定并推广我国自主的3C协同技术标准,即“闪联标准”。面对新一轮国际分工机遇,闪联联盟成为我国信息领域打破传统产品界限和竞争关系、为抢占未来全球产业发展高端而联合创新的一次典型探索和尝试。

  联盟是北京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一个切入口。近年来,北京通过规划和政策、科技创新工程和平台、科技计划项目、创新要素配置等多种途径,支持、引导产学研用合作的领域、项目与内容,不断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标准创制、成果转化、市场开拓、凝聚资源促进产学研用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和用户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北京市注重发挥政府采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通过首购、订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推广应用等方式,带动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2009年以来,累计认定1900家单位的5000余个新技术新产品(服务),政府采购2000余个新技术新产品(服务)的金额超过330亿元,带动社会采购超过800亿元,从市场端、用户端拉动创新发展。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以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企业、高校、院所和用户等‘创新源’,让科技创新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市科委负责人说。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科技创新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但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必将为北京未来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激发更多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产生更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