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北京生活大杂烩 > 正文

老字号博物馆里寻找老北京

日期:2012-10-21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传人何凯英展示制作工艺。

    1.26平方公里的大栅栏地区汇聚了同仁堂、内联升、马聚源、张一元、瑞蚨祥等赫赫有名的46家老字号。这些百年老店依靠深厚的文化内涵,办起自己的博物馆:老北京传统商业博物馆、内联升非遗展、瑞蚨祥丝绸博物馆……10家博物馆把老北京的商业风情原汁原味地呈现给中外宾客。

    老北京传统商业博物馆建在老舍茶馆二楼,煤油灯、马灯、理发推子,各种商铺的面塑模型……活生生的老北京城藏在了这40平方米的博物馆里。

    摆在正中间的一辆水车,两侧写着“春暖花开”的大字,还用红布绸子拴住了两个水桶,吸引了不少观众。

    水车按1:1比例复制的,是老北京最常用的用水器具。过去,北京的井水咸苦,很多市民就会常年购水,催生了许多靠卖甜水为生的卖水人。老北京的水车用骡马驾辕,车上系一大桶, 桶盖上有方口,底有圆洞,是运取饮用水的专用工具。

    水车旁边放着一个长板凳,上面绑着一块长方形的磨刀石。带着女儿来参观的于女士边说边比划:“我小时候见过磨刀的。这个板凳应该是扛在肩膀上,然后右手拿着这几个铁片来回晃,边走边叫卖,‘磨剪子—磨菜刀——’!”

    出老舍茶馆往南,从西边进大栅栏街,不远就是内联升。

    内联升三楼的非遗展馆里,展示着老北京各式各样的布鞋:戏靴、朝靴、平底靴……“一般一双男鞋鞋底是34层,一厘米厚。”说着,工作人员带记者走进了工作室。

    40平方米的屋子里,正中间放着一米高的案子。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何凯英两根手指上戴着皮箍,正在展示纳鞋底技艺,特制的夹板夹住鞋底,锥子穿孔,钢针走线,周围很安静,只有锥子扎过鞋底和麻绳绱鞋的声音。

    “鞋底的每一层都是用新白布挂浆,一双鞋底,要纳3天。”何师傅介绍着纳鞋底近乎苛刻的要求:每平方寸81针,针脚要密实匀称,横看、竖看、斜看都要是一条直线。“漏了一针,都会被检验的师傅挑出来。”一双最普通的平针“千层底”,就要纳制2100针。十字底,就是4200针。“这一针一线,偷不得半点懒。”

    和内联升对过,百米的距离就能看到瑞蚨祥的大牌楼。不仅铺在地上的瓷砖,就连墙角的樟木箱子是建店时留下的宝贝。“老北京过去普遍用樟木箱子来存储高档布匹,主要目的是防虫蛀。这两个箱子现在也能用,而且一点没走样。”说着,服务员用力拍拍柜子,“砰砰”的声音听着就厚实。

    大栅栏街道工委副书记桑鹏飞告诉记者,大栅栏正在努力使传统商业氛围里增加文化附加值,博物馆的建设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慢慢形成一个民俗博物馆的群落,人们逛大栅栏,既买了东西,又长了学问,还带回家一种老北京民俗历史文化的气息。”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